神秘的韓國“國宴”都吃什么?
韓國飲食,自上古貊族游牧至三國農耕初興,飲食漸成體系。
高句麗以粟為食,新羅嗜麥,百濟精于稻作,此乃“五谷為養”之肇始。
高麗時代,佛教盛行,禁殺生而重素食,然蒙古鐵騎帶來烤肉之風,遂成“雪下覓”(今烤牛肉片)之雛形。
至朝鮮王朝,儒學浸潤,飲食禮儀森嚴,“獨食”之制分君臣庶民,
宮廷宴饗如“九折板”“神仙爐”,盡顯鐘鳴鼎食之盛。
其飲食之道,深合儒家“天人合一”之理。
泡菜位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雖以辣聞名,實則蘊含陰陽調和之妙。
辣椒明末方至,此前泡菜僅以鹽漬,至19世紀方添紅椒,始成彤紅之色。
諺云:“一日無泡菜,面如菜色。”
此中滋味,既解寒冬之匱,更養脾胃之津。
參雞湯以童子雞納糯米、人參,文火慢燉,藥食同源,暗合《黃帝內經》“氣味合而服之”之旨。
春節必飲米糕湯,取“添歲”之意;
中秋遍食松餅,寄“月圓人圓”之情。
生日飲海帶湯以報母恩,考前忌之,恐“滑榜”之虞。
飲食禮儀中,金屬筷取其“利而潔”,矮腳桌跪坐而食,長幼有序,皆顯“禮之用,和為貴”之髓。
朝鮮時代畫家金弘道《檀園風俗圖帖》中,
漁夫舉網得魚、農夫田間啖飯之景,亦見飲食與民生之交融。
近代以降,西風東漸,炸雞、披薩登堂入室,然泡菜、烤肉仍居餐桌之冠。
昔時救荒之綠豆煎餅,今成街頭美味;
曾為宮廷珍饈之石鍋拌飯,亦入尋常巷陌。
此變遷之道,恰似漢江之水,奔涌不息而終歸大海。
韓國飲食,非僅果腹之物,實乃文明之鏡鑒,歷史之華章。
你知道,神秘的韓國“國宴”都吃什么?一起來聊聊……
神仙爐(悅口子湯)
起源于18世紀朝鮮王朝,最早見于《東國歲時記》記載,
原是寒冬暖爐會的壓軸菜。
這道以牛肉為主料的火鍋,用銅制爐具內置木炭持續加熱,
食材分層碼放——牛肉片打底,魚片、牛肝煎至金黃,再鋪上水芹、香菇、胡蘿卜,最后以核桃、松子點綴,倒入牛肉高湯慢煨。
朝鮮文臣鄭希良曾改良爐具并命名,
19世紀被收錄于《朝鮮料理學》,如今仍是國宴上的“貴族菜”。
吃神仙爐講究“疊羅漢”的儀式感,食材按顏色、口感交錯排列,炭火一催,湯頭咕嘟冒泡,肉香混著松子香直鉆鼻子。
韓國人夸它“?? ???? ?!”(真的絕了!),
冬天圍爐而坐,夾一筷子浸透湯汁的牛肉,蘸點芝麻醬,暖意從舌尖漫到心尖。
現代版還會加海參、龍蝦提升檔次,但老饕最愛還是那口原汁原味的炭火香。
這道菜不僅是味覺盛宴,更是文化符號。
朝鮮王朝最后一位“大長今”韓熙順尚宮曾親手為國王烹制,如今韓國宮廷飲食研究院仍傳承其技藝。
炒雜菜
起源可追溯至朝鮮王朝《是議全書》記載的"五色雜菜"。
這道以紅薯粉條為魂,混搭牛肉、菠菜、香菇等七種食材的"七寶菜",
曾是1894年朝鮮高宗宴請清廷使臣的壓軸菜。
粉條彈牙如絲綢,醬油與糖的調和像首婉轉的民謠,
最后撒上的芝麻仿佛在舌尖跳起扇舞,難怪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訪韓時點名要吃這道"家的味道"。
2015年樸槿惠總統用方言這樣向安倍晉三推薦炒雜菜。
做法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
粉條要泡得比初戀還柔軟,炒制時火候要像對待初雪般溫柔。
首爾明洞的百年老店大瓦房至今堅持用祖傳銅鍋,
師傅手腕抖動的弧度里藏著三代人的秘方。
這道承載著"和合"精神的菜肴,
2020年還被指定為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舌尖上的外交官。
九節板
韓國國宴級美食,
它的歷史能追溯到朝鮮王朝時期,
最初是宮廷貴族在節日或慶典中享用的珍饈,因容器分為九格而得名,象征“和諧”。
日治時期,流散民間的御廚結合日本飲食文化改良此菜,使其成為今日國宴級美食。
九節板的做法極其講究,
通常包括牛肉絲、香菇絲、黃瓜絲、胡蘿卜絲、黑木耳、綠豆芽、雞蛋絲、松子等八種食材,
搭配薄如蟬翼的面煎餅。
面煎餅需攤得極薄,食材需分別炒制或焯水,保持口感與顏色,擺盤講究對稱美觀。
吃的時候,用薄餅裹上各種食材,蘸點芥末醬或醋醬!
九節板不僅是美食,更是韓國文化的象征。
現在,九節板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節日必備。
韓國泡菜
它可不是道普通小菜,它是刻進DNA里的“國民味道”。
早在三國時期,古人就用鹽腌菜延長保存期,
真正讓泡菜“脫胎換骨”的是17世紀辣椒的傳入,
紅彤彤的辣粉一抹,酸辣脆爽的靈魂直接被激活!
如今這道菜不僅是聯合國認證的非遺,更成了韓國文化的“外交名片”,
連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訪韓時,都曾被國宴上的泡菜驚艷到直豎大拇指。
要說泡菜為啥這么“上頭”,秘訣全在發酵。
大白菜抹鹽脫水后,裹上辣椒粉、蒜末、姜泥、魚露和梨汁調成的醬料,在陶罐里悶上幾天,乳酸菌一鬧騰,酸味、鮮味、辣味全出來了。
韓國人做泡菜講究“集體作戰”,每到深秋,全家老小圍坐院里,邊嘮嗑邊抹醬,連鄰居都會來幫忙,最后往地窖一存,夠吃一冬天。
這種“Kimjang(腌泡菜)”的習俗,2013年直接被聯合國列為非遺,比泡菜本身還金貴!
別看泡菜是“草根出身”,國宴上可一點不含糊。
青瓦臺曾用24K金箔裝飾的“黃金泡菜”招待外賓,
想吃正宗泡菜?
記住這三步:白菜對半切,鹽腌一整夜;辣椒蒜末梨汁調成醬;
抹勻塞罐里,陰涼處放三天。咬一口,脆生生的白菜裹著酸辣汁水,配碗熱米飯,
這味道,韓國人能拍著胸脯說:“??? ??!”(好好吃啊!)
熏鮭魚色拉
雖在韓國高端餐廳常見,卻并非傳統國宴菜品。
韓國國宴更偏愛九節板、石鍋拌飯等本土料理,
尹錫悅招待拜登時甚至因菜品清淡被調侃"像齋飯"。
這道西式冷盤實為北歐起源——因紐特人最早用煙熏技術保存鮭魚,
后演變為歐洲沿海地區的經典前菜,挪威、蘇格蘭等地至今保留傳統工藝。
煙熏鮭魚切片透著琥珀色光澤,搭配火箭菜的微苦與檸檬汁的酸爽,口感層次分明。
韓國主廚常加入本土元素,比如用紫蘇葉替代羅勒,或撒上烤松子增香,
2022年青瓦臺國宴雖未采用此菜,
但首爾希爾頓酒店曾以熏鮭魚色拉招待來訪的挪威首相,也算是一種跨國美食外交。
豆腐丸子湯
韓式豆腐丸子湯是朝鮮王朝宮廷御膳演變而來的養生湯品,
嫩豆腐與豬五花肉經石鍋燉煮,湯底用小魚干或海帶慢熬出鮮,
韓式辣醬的辛辣裹著豆腐的綿軟,丸子彈牙,金針菇脆嫩,酸辣鮮香直鉆鼻腔。
2022年尹錫悅招待拜登的國宴上,這道湯作為主菜亮相,
搭配八珍拌飯與松茸粥,讓美國總統也嘗到了韓國傳統飲食的精髓。
做法講究“一壓二攪三成型”:
內酯豆腐壓泥瀝干,與豬絞肉、蔥姜、雞蛋、淀粉順時針攪拌上勁,手沾水搓成丸子;
湯底清水加干蝦皮或海帶煮沸,轉小火下丸子,浮起后撒蔥花。
關鍵在豆腐必須瀝干水分,否則丸子易散,火候要控制在微沸狀態,才能保持湯清味鮮。
現代改良版用雞胸肉替代五花肉,熱量直降三成,但老饕們仍偏愛傳統做法,畢竟那口脂香是記憶里的“媽媽味道”。
正如韓諺“???? ???”(金剛山也要飯后賞),再美的風景,不如先喝完這碗熱湯。
從宮廷到街邊小館,豆腐丸子湯用200多年的歷史證明:真正的經典,從來不需要華麗修飾。
燒烤
的起源可追溯至高麗時代的“貊炙”,這種用火炙烤整塊肉后切片食用的方法,
據傳源自東北亞古國高句麗,后經朝鮮王朝貴族改良,成為宮廷宴席上的珍饈。
現代韓國燒烤以牛肉為主打,尤其是和牛雪花肉,其大理石紋脂肪在高溫下融化,
滋滋作響間散發出濃郁奶香,搭配紫蘇葉、生菜和特制大醬,一口下去“?? ???”(真香)!
這道美食不僅是味蕾的狂歡,更承載著韓國人的社交基因。
從金大中到樸槿惠,國宴菜單總少不了烤肉的影子,
烤盤上翻滾的不僅是五花肉,更是韓國飲食文化的精髓,
用最原始的炭火,烤出最地道的“??? ??”(好好吃)的滿足感。
魚肉卷
實為“????”(saengseon mari),是朝鮮王朝宮廷料理的精致代表。
這道菜以鮮魚為主料,通常選用鱸魚或鱈魚,
去骨后將魚肉刮成細膩的肉泥,與淀粉、鹽等調料混合揉制,再包裹芹菜、香菇等配菜卷成條狀,最后蒸煮而成。
其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最初是王室宴席上的珍饈,
因制作繁瑣鮮少流入民間,如今已成為韓國飲食文化的象征。
這道魚肉卷口感柔滑,魚肉與配菜的鮮香完美融合,蘸上少許醬油或芝麻油更顯風味。
2014年,國宴菜單便包含這道菜品,足見其地位。
現代做法中,廚師常加入紫菜、蝦米提鮮,冷熱皆宜,既可切片蘸醬,也能涮火鍋或炒菜,靈活多變。
韓國人對這道菜頗為自豪,甚至在維基百科上強調其“宮廷血統”。
五色御膳飯
是朝鮮王朝宮廷流傳的國宴精髓,
用黑(黑豆)、紅(辣椒)、黃(南瓜)、白(大米)、綠(艾草)五種天然色素染成,
對應五行與四季輪回。
首爾大學民俗學資料記載,這道18世紀起用于祭祀與宴客的"五方色膳",
曾被樸槿惠政府選為招待領導人的國宴主菜,
用江華島新米搭配濟州島黑豬肉,
先將糯米用草木灰水浸泡三天,再分別拌入搗碎的紫甘藍汁、梔子花水等天然染料,
最后像搭積木般碼在青銅蒸鍋里。
首爾展示館還原的古法記載,蒸制時要念叨"五福臨門"的祝詞,
米粒吸飽了植物精華,嚼起來帶著山野的清甜。
這道承載著"陰陽調和"哲學的御膳,如今在明洞夜市演變成年輕人熱捧的網紅美食。
用石鍋現做的五色飯團,裹上辣炒年糕醬,被韓國旅游發展局評為"必須打卡的國民味道"。
覆盆子酒
在2008年APEC峰會上可是出盡風頭。
韓國總統盧武鉉用這抹紅寶石色的液體招待各國政要,2000瓶酒在鎂光燈下被喝得精光,
連歐美客人都追著要訂單。
這酒可不簡單,用的是韓國江原道深山里采的紫覆盆子,祖傳發酵工藝配上現代葡萄酒釀法,
14度的酒精度剛剛好,喝著像紅酒卻帶著樹莓的清甜。
別看它現在風光,早年間可是老百姓的"養生酒",
民間用覆盆子泡酒的方子從明清傳到現在,說是能"滋陰壯陽"。
現在年輕人聚會也愛它,冰鎮后配烤肉解膩,姐妹們喝到微醺剛好,不會醉得失態。
最絕的是這酒連總統都愛,
文在寅訪問朝鮮時還帶了兩箱當伴手禮。
看罷這舌尖上的千年流轉,下次路過韓餐店,不妨推門試試。
當銅爐里的神仙湯咕嘟冒泡,石鍋飯滋滋作響,夾一筷子裹滿辣醬的烤牛肉,
暖意從胃里升騰的剎那,你嘗到的何止是滋味?
那是山野與海風腌漬的時光,是炭火邊圍坐的笑語,是揉進米糕里的念想。
一箸一羹,皆是活著的故事。
你最愛哪一味?說來聽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