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前后,新中國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南方部分地區的孤兒院聚集了大量孤兒,這些孩子面臨糧食不足的問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請纓,將3000多名孤兒從江蘇、上海等地接到內蒙古大草原。這些孩子被稱為“國家的孩子”。國家稅務總局烏拉特中旗稅務局退休干部張健,當年就是一名“國家的孩子”。
在“國家的孩子”五老工作站,張健(左一)向前來參觀的學生講述展出照片背后的故事。 葛政濤 攝
與大草原結下一生的緣分
1959年,張健出生在江蘇省一個普通家庭,還沒來得及感受親生父母溫暖的懷抱,他就因家中無力撫養,在襁褓中被送進了孤兒院。不久,張健跟隨孤兒院的轉移隊伍,輾轉上海、包頭等地,最終來到了烏拉特中旗草原。當地的支邊干部胡彩萍和丈夫張鳳歧收養了他,養父母希望他健康成長,取名張健。
在養父母的悉心照顧下,張健健康成長,順利完成學業,1990年,他進入稅務部門工作,先后在烏拉特中旗稅務局海流圖鎮稅務所、烏拉特中旗稅務局辦公室和人事等崗位工作。2019年,張健從烏拉特中旗稅務局退休。
講述跨越山海的親情故事
張健說,他很小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作為“國家的孩子”中的一員,張健退休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將這份超越血緣的大愛繼續傳遞下去。2021年底,在烏拉特中旗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烏拉特中旗稅務局的幫助下,張健自籌資金30多萬元,把家里原有的一處住房改建成為烏拉特中旗“國家的孩子”五老工作站,即以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為骨干力量,大家一起收集“國家的孩子”的基本情況,結合“國家的孩子”的故事,在這里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主題活動。
在工作站內,張健還布置了占地100多平方米的“三千孤兒入內蒙——烏拉特中旗‘國家的孩子’”展館,他自己擔任講解員。展館用圖片展示20余名“國家的孩子”的經歷和親情故事,每個故事背后都是他們對黨、對草原、對養父母的感恩之情。
讓民族團結佳話代代相傳
在張健的推動下,五老工作站不僅建成了教育基地,也成為不少“國家的孩子”的情感紐帶。工作站盡可能協調社會資源,幫助“國家的孩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整理他們的資料時,張健發現,當年那些襁褓中離鄉的孩子們,如今都已白發蒼蒼,可心底對故土的那份思念卻愈發濃烈,渴望與親人見面,一位老人在彌留之際反復呢喃著“真想看看南方家鄉的山水”,這件事讓張健深受觸動,他決定幫助大家圓夢。
幾經努力,張健找到了16名曾在烏拉特中旗居住和生活過的“國家的孩子”,他建起相關檔案、協調公安部門進行DNA入庫。通過公安部門的數據對比,其中有7人比對成功,包括張健在內的3人找到了親人。
“草原永遠是我們溫暖的家,我們會繼續講好‘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用自己的行動回報草原母親的哺育之恩,讓這段民族團結佳話代代相傳。”張健說。
本文刊發于《中國稅務報》2025年6月9日B4版。
來源:中國稅務報
微信號|烏拉特中旗婦女聯合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