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作為全國唯一全域處于秦嶺腹地的地級市,陜西省商洛市以推介展示秦嶺祖脈文化、大美秦嶺為擔當,高標準推進秦嶺博物館建設。于2024年8月試運營、2025年春節(jié)前夕全面開放的秦嶺博物館,重點展示東西約1600公里、南北約300公里的大秦嶺區(qū)域內(nèi)六省一市的自然資源、歷史人文和保護成效,同步展示商洛歷史文化和紅色記憶。
秦嶺博物館以“山水玉璋”為基本造型,仿若一片蜿蜒于秦嶺的玉璋,巧妙地融合了商洛山水與歷史文化符號。秦嶺博物館館長雷新鋒介紹,1997年出土于商州東龍山遺址的夏代玉牙璋,填補了陜西夏代玉器考古的空白。玉牙璋的用途從原始農(nóng)具演變?yōu)榧漓攵Y器,見證了中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
步入秦嶺博物館大廳,38米的酒尊造型設計靈感源于甲骨文的“商”字,與廣場上的“徙木立信石柱”相互呼應?!安┪镳^建筑屋頂還巧妙地轉(zhuǎn)化為市民活動的陽臺和觀賞廣場演出的看臺,提供了一個可游覽、可休閑、可互動的多元化體驗空間?!鄙搪迨形幕吐糜尉窒嚓P負責人介紹,秦嶺博物館已經(jīng)成為商洛的文化地標和連接城市文脈與自然山水的空間藝術品。
作為秦嶺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展,“和合南北 澤被天下——中國秦嶺文化展”以“中華祖脈”為核心理念,立足秦嶺、面向世界,以山脈、祖脈、根脈和天、地、人三位一體的核心精神依次展開,通過“山水秦嶺 中央山脈”“厚重秦嶺 中華祖脈”“守護秦嶺 永續(xù)根脈”3個單元,展示秦嶺的自然生態(tài)、歷史人文和保護成效,凸顯秦嶺的重要歷史地位。
“‘山水秦嶺 中央山脈’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全面呈現(xiàn)秦嶺的地質(zhì)演化、自然風貌和礦產(chǎn)、動植物資源稟賦。”講解員黃小艷介紹,“厚重秦嶺 中華祖脈”從歷史人文的角度,展示秦嶺域內(nèi)人類史、文化史、文明史;“守護秦嶺 永續(xù)根脈”從生態(tài)保護的角度,展現(xiàn)六省一市秦嶺保護行動和在“兩山”實踐中取得的豐碩成果。
展覽共展出1500余件(組)與秦嶺相關的展品,涵蓋地質(zhì)礦產(chǎn)、珍稀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典型遺址代表性器物以及大秦嶺研究與保護的歷程、成果的重要文件和代表性文物,構建起一部立體多維的“秦嶺百科全書”。
“我們小學時就學過‘朝秦暮楚’這個詞,原來它的典故源于這里。有機會我一定要去漫川關古鎮(zhèn)參觀。”來自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學的一名同學參觀展覽后說。參觀中,同學們停留在“漫川關”復原場景的雙戲樓前,體驗南腔北調(diào)的藝術魅力和獨特風韻。當天,該校高中二年級400余名師生以“生態(tài)秦嶺 人文祖脈”為主題,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沉浸式研學之旅。
“我們在風格定位上致力于打造‘生物寶庫+文化殿堂+思想引擎’博物館,空間規(guī)劃上交錯相連、嚴謹有序,變化中保持秩序感和均衡感?!崩仔落h表示,在形式上,強化3個單元主題貫通、和而不同的展陳風格,利用大空間打造展覽亮點,并運用情景式還原手段,讓觀眾從感觀到參與再到融入,更深入地認識秦嶺、感受秦嶺、欣賞秦嶺。
秦嶺博物館著力打造沉浸式展陳空間,創(chuàng)新運用數(shù)字技術手段,實現(xiàn)文物展品的活化,精心設計可感知、可參與、可體驗的展陳內(nèi)容體系。為激發(fā)青少年探索自然的熱情,展覽設置“翻轉(zhuǎn)版”“猜猜我是誰”“來看一看吧”“和恐龍比一比”等系列互動游戲項目,將秦嶺特色生態(tài)與動物形象,通過聲、光、電等技術進行呈現(xiàn),讓青少年在趣味體驗中增進對秦嶺文化的認知。
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鞏文超表示,商洛將不斷提升秦嶺博物館的展陳水平、豐富宣教活動,在凸顯弘揚秦嶺文化的同時,強化其作為秦嶺生態(tài)文化傳播樞紐的功能,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公眾參與體系。(來源:中國文化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