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OPLL流行病學:亞洲高發疾病,中國人群患病率約3.08%,是退變性頸髓病(DCM)的主要病因之一,可導致頸痛、感覺障礙、肢體無力甚至癱瘓。
臨床痛點:后路手術(如椎板成形術EL、后路融合術PCF)雖能減壓,但無法清除骨化灶。約33.2%患者術后出現骨化進展(厚度或縱向范圍增加>2mm),可能導致再手術。
目的:近期有學者[1]開展研究,旨在發現OPLL術后骨化物進展的風險因素,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決策。
核心發現
四大獨立風險因素。通過271例后路手術患者的回顧性分析(訓練集:驗證集=7:3),多因素回歸確定以下風險因素:
圖1 多因素回歸分析確定的OPLL術后進展風險因素
預測模型:動態列線圖(Nomogram)
構建方法:基于上述4因素建立交互式列線圖(圖2),通過總分計算個體化風險概率。
示例:52歲患者,骨化厚6.3mm、累及>3節段、連續型 → 總分2.53 → 進展風險81.3%。
圖2 Nomogram圖及舉例應用方法
驗證效能:
區分度:訓練集AUC=0.901,驗證集AUC=0.937(圖3)
校準度:Hosmer-Lemeshow檢驗P>0.05,預測-實際風險一致性高(圖3C-D)
臨床收益:決策曲線(DCA)顯示在閾值概率0.01–1區間內,模型凈收益優于"全干預"或"不干預"策略(圖4)
圖3 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 校準曲線
圖4 決策曲線:凈收益 vs 閾值概率
臨床啟示
1. 高風險人群管理:對年輕、厚骨化、多節段、連續/混合型患者:
加強術后影像學隨訪(建議≥3年);
探討前路手術可能性(直接切除骨化灶,但需權衡腦脊液漏風險)
2. 術式選擇:后路EL手術骨化進展率(39.6%)高于PCF(33.3%),可能與機械應力分布不均有關。
3.預防干預窗口:當模型預測風險>43.6%時,建議啟動干預(如控制體重、優化康復策略)。
參考文獻
1. Lv C, Li J, Guo J, Bai T, Du X, Zhang G, Shao J, Zhang H, Yang W, Xu S, Du Y, Dong J, Xi Y. Risk Factor Analysis and Risk Prediction Model Construction of Ossification Progression after Postoperative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Spine (Phila Pa 1976). 2025 May 22. doi: 10.1097/BRS.000000000000528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401820.
來源:脊柱甘露語林
作者:甘露雨林學術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采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么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