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牙·訊|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牙科學院和醫學院的科研團隊近日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發表新研究,通過創新性手術方案將特殊設計的鈦種植體植入大鼠頜骨,首次觀察到區別于傳統骨整合的纖維性界面整合現象。該技術旨在解決因牙周膜缺失導致的種植體本體感覺功能障礙問題。
研究指出,天然牙周膜含有豐富的機械感受器與游離神經末梢,可向中腦傳遞感覺信號。傳統種植牙通過骨整合固定,但無法恢復神經傳導功能。
研究團隊開發出直徑小于天然牙根的壓配式鈦種植體,其表面覆蓋彈性可降解納米纖維涂層。該涂層采用多層有序堆疊技術吸附高穩定性FGF-生長因子,并在舌側牙槽嵴對應區域梯度富集大鼠牙髓干細胞。
配套開發的手術方案使用25G皮下針頭改制器械——通過壓平磨銳針頭邊緣制成顯微手術刀,從遠中齦溝入路漸進分離牙周纖維至根尖區,在完整拔除牙齒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牙槽窩內的魯菲尼氏小體與游離神經末梢。種植體植入后立即用氰基丙烯酸酯粘接劑封閉界面。
術后6周的顯微CT影像顯示,種植體與牙槽骨間存在0.7-0.9mm的持續性環形X線透射帶,組織學檢測確認無骨組織整合跡象,同時排除纖維-骨性結合可能。
實驗動物血液生化指標、細胞因子水平及淋巴組織檢測均未見異常。值得注意的是,種植體穩固度與傳統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相當,但其界面整合機制完全不同。
通訊作者Jake Chen教授闡釋作用機制:“微創手術保留的神經末梢可能通過兩種途徑再生:涂層中的干細胞在生長因子誘導下分化為神經細胞,或斷裂神經末梢直接與種植體界面形成神經吻合。這種纖維性界面整合可能替代傳統骨整合的次級穩定性功能。”
該研究目前存在樣本量較小且尚未通過神經影像驗證感覺功能的局限。團隊下一步將利用嚙齒類動物特有的神經解剖優勢——其31%體感皮層專門處理切牙信號,采用腦功能成像技術驗證本體感覺傳導通路。
(本內容圖源:塔夫茨大學官網、Scientific Reports)
【特別鳴謝】如果本文有錯漏之處需要勘誤,請聯系我們的客服,屆時我們會為您準備小禮物,感謝!
【免責聲明】上述內容源于公開信息,可能存在不準確性,僅供參考。本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與決策建議,好的牙不對因使用本資料而導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并對本內容擁有最終解釋權。
@好的牙口腔行業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