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 (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只要你用手機,就一定避不開鋪天蓋地的短視頻。
01
文化破圈
短視頻的興起,徹底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年輕化、互動化的表達,讓原本“曲高和寡”的傳統文化煥發新生。
被網友稱為“國風變裝第一人”的朱鐵雄,用短視頻這一年輕人喜愛的形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喚醒年輕人內心對傳統文化的特殊情感。B站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通過,讓網友見證文物誕生的過程,使遙遠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
走進短視頻的傳統文化和歷史故事,與大眾距離更近,降低了認知門檻,更能通過算法推薦、用戶共創等方式,推動非遺技藝從博物館走向日常生活。
未來,隨著AI、VR等技術的深化應用,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將更具想象空間。
02
新聞變革
在新聞領域,短視頻讓時政新聞更“接地氣”。
《央視新聞》的“主播說聯播”系列,用年輕人熟悉的語言和表情包解讀時政新聞,成功圈粉百萬。這種“對癥下藥”的傳播策略,讓新聞內容更接地氣,也更容易被用戶接受?!度嗣袢請笤u論》短視頻欄目將原本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新聞評論轉化為視頻形式,采用多種表現手法,如動畫、Vlog、現場采訪等,增強內容的吸引力。
然而,短視頻也加劇了新聞娛樂化問題:新聞亂配樂、音樂同質化、BGM滿天飛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標題黨也是不被鼓勵的“小心機”。
傳統媒體在短視頻沖擊下陷入生存焦慮。隨著短視頻的崛起,傳統訪談節目賴以生存的“深度敘事”與“沉浸式對話”,不得不直面碎片化、娛樂化內容的沖擊。當“三秒劃走” 成為普遍的閱讀習慣,新聞產品面臨著勢在必行的徹底變革。
03
挑戰底線
短視頻既是創新表達的沃土,也是爭議頻發的戰場。
“短視頻五分鐘,人間一小時”,發展時間寥寥數年的短視頻,已經坐穩了互聯網“殺時間”的霸主地位。而其算法推薦機制和流量經濟,催生了大量低質、虛假內容,甚至影響社會認知。
前有“網紅‘貓一杯’編造秦朗巴黎丟作業”等事件引起輿論嘩然,后有名為“嬋寶小助理”“全妹福利號”等賬號,通過AI偽造全紅嬋及家人的聲音和形象,生成虛假視頻內容,在社交平臺發布并帶貨。這些現象不僅損害用戶權益,也挑戰社會道德底線。這不僅對于新聞行業造成了沖擊,也對受眾自身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產生了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用戶行為也因短視頻發生異化,如“”反映的算法成癮問題;被“慣壞了”的感官沉浸在短視頻當中,產生各種”副作用”,其中“文字失語”已經成為必須“被看到”的社會問題。
04
主動學習
短視頻時代,每個人既是消費者,也可能是創作者。面對亂象,逃避不如主動學習——
>>如果你是企業宣傳人員:想要通過短視頻提升品牌影響力;
>>如果你是媒體從業者:需要適應行業轉型,學習爆款邏輯;
>>如果你是高校師生:欠缺一線采編經驗,期待增強就業競爭力;
>>如果你是自媒體人/短視頻愛好者:期待提升內容質量,提升IP運營能力:
7月4日-6日,新京報與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聯合舉辦的“2025年夏季(成都)短視頻高級訓練營”將正式開班,邀請你相聚成都,相聚川影。在“2025年夏季(成都)短視頻高級訓練營”,你不僅能學到專業技能,更能對接傳媒業界與學界資源!
在這個短視頻定義傳播規則的時代,唯有理解,方能駕馭。
校對 | 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