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6月10日頭版,刊發文章《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對話任正非》。這是關于華為芯片困境的言論,正值中美貿易談判重啟之際,這一安排絕非偶然。任正非在采訪中坦言"單芯片落后美國一代",卻同時提出"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的獨特路徑。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位向來重視管理哲學的企業家,在談及技術突圍時,特意提到了《在悖論中前進》這本管理學著作中的觀點——這似乎暗示著華為乃至中國科技產業正在用一種更具智慧的方式應對當下的困局。
1. 承認差距的智慧
任正非的坦誠令人意外卻難能可貴。他直言"我們單芯片還是落后美國一代",這種理性認知與《在悖論中前進》強調的"正視矛盾"不謀而合。承認差距不是示弱,而是尋找超越的起點。
2. 數學與物理的協奏曲
面對芯片制程逼近物理極限的困境,華為轉向"群計算、數學優化"等軟件層面的創新。這種突破方式,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書中"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對既有框架的重新詮釋"的觀點。
3. 生態系統的力量
任正非提到"中國數十、上百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揭開了一個重要趨勢:中國半導體產業已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作戰。通過細分領域的突破和產業鏈協同,完全可能實現局部優勢的積累,最終完成整體躍升。
4. 在悖論中尋找前行的力量
承認矛盾、接受約束、尋找新的可能性。當華為等企業將壓力轉化為創新動力時,他們不僅在為自己尋找出路,也在為整個產業探索新的可能性。這場博弈的結局,或許正如書中所說:"真正的進步,往往誕生于最艱難的平衡之中。"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重磅代序!
2024年11月,華為管理顧問田濤所著的《在悖論中前進》正式出版。他將再次「近距離」解析任正非與華為。
12年前,田濤憑借一本《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贏得國內乃至國際影響力。那本書的主角,無疑就是華為與任正非。
12年后,田濤全新力作《在悖論中前進》正式出版,這是他25年擔任華為管理顧問的深刻洞察,更是他40年管理思想的沉淀與思考。
悖論的本義是“并行的真相”。華為就是一個悖論體,真正卓越的企業家無不是悖論主義者——他們能看到兩個世界。現在,《在悖論中前進》新增內容——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重磅代序!
熵減
——任正非
水從青藏高原流到大海,是能量釋放的過程,一路歡歌笑語,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泛起陣陣歡樂的浪花。遇山繞過去,遇洼地填成湖,絕不爭斗。若流到大海再不回來,人類社會就死了。當我們用水泵把水抽到高處的時候,是用外力恢復它的能量,這個熵減過程多么痛苦呀!水泵葉片飛速地旋轉,狠狠擊打著水,把水打向高處,你聽到過水在管子里的呻吟嗎?我聽見過:“媽媽我不學鋼琴呀!”“我想多睡會。”“媽媽痛,好痛呀!我不要讓葉片舅舅打我呀!我做作業了。”
人的熵減同樣。從幼兒園認字、彈琴;小學學數學;從中學歷史、物理到本科、碩士、博士,考試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畢業了,又要接受打ABC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擠壓。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十分痛苦呀!但結果都是光明的。從小就不學習,不努力,熵增的結果是痛苦呀!我想重來一次,但沒有來生。
人和自然界,因為都有能量轉換,才能增加勢能,才使人類社會這么美好。
原刊于2018年3月《華為人》
這是一本什么書?
一個概念+兩條主線+四大機制
真正卓越的企業家無不是悖論主義者
一個概念:悖論,是全書的邏輯起點
以華為和任正非為樣本,系統闡釋
在硅谷,人們習慣使用 Contrarian(逆市而行者)來形容成功的創業者,“矛盾統一”是背后最重要的思路。一如《韓非子》中的經典拷問:“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如何呢?”
田濤見識過任正非的多側面,他的視野和思路能逼近華為深處,一直抵達華為的“背面”。在深處和背面,就是遍布華為整體的“悖論性”。
悖論一:99%與1%,冒險家與保守者;
悖論二:兩個99%,狂熱動機與現實理性;
悖論三:蝗蟲與蜜蜂,欲望的釋放與節制;
悖論四:使命感與現實主義;
悖論五:樂觀主義與憂患意識;
悖論六:自由與秩序,無解的組織管理謎題。
真正卓越的企業家無不是悖論主義者。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和領導力風格,就是“科學理性” 與“激情感性”的二元張力。這也是貫穿本書始終的方法論——“二元悖論”。
悖論是全書的邏輯起點,田濤在開篇就總結了六大悖論。如果對很多事物的認知,未觸及“悖論”的層次,那表明我們的認知尚處于初級階段。
進化與異化,是本書的兩條主線
讓企業活下去,實現逆熵增長
企業家身上的悖論現象,同樣存在于組織。華為從來不是一家高歌猛進的公司,而是一個在悖論中持續進化的公司。好的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悖論環。
短期與長期、效率與創新、個體與集體……二元悖論下組織演化的兩個方向:進化與異化,是本書的兩條主線。
企業家必須時刻警惕,隨著時間的演遞,組織的異化幾乎是一種常態,包括企業家的自我異化、管理者的異化、制度與流程的異化、變革機制的異化、普遍的道德異化……
全書總計12章,37.9萬字,講透了企業活下去與逆熵增長的底層邏輯……這其間也包含了田濤在10余年間,訪談了華為四五百位一線“將士”,所總結的經驗教訓與哲學思考。
這是他獨有的思想和生命感悟。在書中,田濤毫無保留、暢所欲言。
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副總裁宋勁松讀后說:本書將扮演一個管理支持者的角色,為中國前仆后繼的創業者和企業家提供思想指引和解決方案。
四大機制:復制、學習、動力、代謝
40多年管理思考與研究的系統集結
藉由中外管理百年歷程,深入企業“興衰邏輯”,從心理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元角度全面闡釋推動組織進化的四大機制:復制機制、學習機制、動力機制、代謝機制。
復制機制:他側重于探討企業家定義的內涵與邊界,認為企業家是全球范圍的稀缺供給品。企業家精神包含六大悖論。而企業家的本能自覺和重大職責之一就是要規模化復制擁有公共特性的企業家精神。但同時要警惕“企業家病”,避免掉入認知陷阱。
學習機制:成也企業家,敗亦企業家。企業在初步完成原始積累后,一個重大選擇是: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在企業中構建強大的反復制性力量,使企業從“熟人模式”步入“陌生人模式”,從江湖管理走向理性管理,從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
動力機制:他從組織管理的元邏輯講起,指出某種被夸大了的任正非管理理念,提出組織是一個多元激勵的悖論能量場……
代謝機制:他從熱力學第二定律講起,指出:任何“基因”和任何的制度與流程中都蘊含著敗壞的因子,都可能走向異化,因此,自我批判與變革就成為一切謀求優秀的企業的命定選擇,在此前提下,他最終定義了何為變革中真正卓越的企業家:架構師、強人、裱糊匠……
“一個概念、兩條主線、四個機制”,解決當下企業家面對的多重難題。
在“圍繞企業命運與企業家精神的深度思考之外”,席酉民教授稱自己還讀出了:田濤幾十年“閱讀癖好者”的管理探究與思考,幾十年浸淫在管理實踐里特別是融入華為、與員工及各級管理者以及任正非先生深度碰撞的思想提煉。
這本書出自誰手?
田濤 華為管理顧問
自1999年起出任華為管理顧問。其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與吳春波合著),已被譯成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多個語種出版。英文版榮獲2020年SAGE出版社亞太商業類暢銷書第一名,俄文版獲2018年度俄羅斯最受歡迎商業圖書外國書籍第一名。
其著作還包括:《理念·制度·人》、《我們為什么要做企業家》、《理念:卓越組織的原動力》(與陳為合著,已被譯成俄文版出版)等論著。
他曾主編《華為訪談錄》《槍林彈雨中成長》《厚積薄發》《黃沙百戰穿金甲》《邁向新賽道》《一人一廚一狗》《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等華為系列案例圖書,并著有《青春的困惑:中學生社會心理問題征答》(1988)、《中國,現時代》(1995)。
注:為創作這本書,田濤進行了一次次的打磨、修訂、梳理、刪改、更新。單單是參考資料,就多達200多萬字。
宮玉振教授讀完全書后,說印象最深也最為感動的,是田老師在書的自序中所說的這樣一句話:這部著作是他“在咖啡水的激蕩與中藥湯的滋養中完成的”。
這是企業管理的至惑時代,也許也是企業管理學的黃金時代。田濤用一本書為我們厘清、闡釋、指引:如何在悖論中前進。從問世的那一刻起,這本書已經成了經典。
真正卓越的企業家無不是悖論主義者。
他們擁有強大的非理性能量,擁有狂熱激情,同時也擁有近乎冷酷的理性;他們是冒險家,同時也是保守主義者;他們擁有罕見的使命精神,同時也是極端的現實主義者;
他們是不可救藥的樂觀派,與普通企業家相比,總能在絕望中看到月蝕的背面,但他們也時常對盲目樂觀抱有懷疑與警惕,比普通企業家具有更強烈的憂患意識,甚至恐懼感;
他們是秩序主義者,同時又崇尚自由。
他們深諳組織管理的第一性法則是在“欲望與克制”之間尋求動態平衡;他們無不具有強烈的擴張性,但他們也大多在思維品質上擁有難得的收斂性;他們在情緒上大多具有易感性——自我感動與感動他人,但他們也無不是孤獨者。
岸在何處?放下即岸。彼岸何在?浪中飛舟即彼岸。
——田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