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說到“戊戌六君子”大眾可能會覺得十分陌生,他們都是曾參與了戊戌變法的有志之士,也是主要的參與者,在失敗后就被慈禧下令殺害了。
其中就包括了譚嗣同,在變法失敗的七天后,譚嗣同就被押赴了刑場,盡管此時同為清朝官員的父親想要救他卻也是無濟于事。
他的妻子在他離世后更是多次求死想要追隨他一同前去,公公心疼兒媳,同時也是為了打消她求死的想法,竟想出了一個“狠主意”,你知道是什么嗎?
戊戌變法本是光緒皇帝主張的一次政治改革運動,其目的就是學習西方文化,發展工農業等,以此來改變清王朝封建腐敗的命運。
然而此事卻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不僅如此,把控政權的慈禧太后也將此次變法看作是光緒對自己的一次“示威行為”。
借此籠絡了不少朝中大臣開始阻礙變法的進行,在后來更是直接將光緒皇帝囚禁于中南海,再次開始“干政”,在她介入之后,戊戌變法也宣告了失敗。
雖說參與此事前,眾人都深知是“刀山火海”,沒想到的是,慈禧的“報復”來得這么快,根本就來不及反應。
慈禧太后直接下令將戊戌變法的主要參與者一一抓捕并殺害,其中就有“戊戌六君子”,他們分別是: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
最后一個被抓捕的就是譚嗣同,他在1898年9月25日在瀏陽會館被捕,雖說他的父親譚繼洵是朝中大臣,奈何此時慈禧盛怒,為了避免牽扯全家被誅殺,譚繼洵也不敢為兒子求情。
在被抓捕后的第三天,慈禧就下令將這六人押赴北京菜市口,而譚嗣同臨終前留下的最后書信就是寫給了自己的妻子。
面對戊戌變法失敗后的結果,譚嗣同或許早有預想,唯一放心不下的除了父親就還有他珍愛的妻子,兩人從婚后感情就非常好,因此在得知譚嗣同死訊時她也直接崩潰了。
身為父親的譚繼洵率先得知兒子被捕的消息,因為此時的他本是朝中大臣,任湖北巡撫一職,然而因譚嗣同被捕他也被連坐革職,調任回到了籍貫地。
而當譚繼洵得知兒子離世的消息時,他正帶著家眷返回老家,為了避免兒媳得知此事悲痛欲絕,因此他也選擇先將這個消息隱瞞下來。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譚嗣同的妻子李閏還是得知了丈夫被殺害的消息,一時間她根本無法從悲痛中抽離出來。
也正因她內心無法承受丈夫離世所帶來的痛苦,她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跳河自盡”。
雖說家人及時發現了李閏的不對勁,在第一時間就將她救了上來,但是一心求死的她還是昏迷不醒,直到抵達長沙以后才慢慢蘇醒。
醒來第一件事她沒有去追究任何人的責任,也沒有咒罵慈禧的狠辣,而是再次失聲痛哭,并且還想立即收拾行囊前往丈夫死難地奔喪。
雖說經過家人的勸說李閏放棄了前往北京的想法,然而一心想要追隨丈夫而去的決心卻還未曾消散。
尤其是在見到公公之后,李閏的悲痛之情再次襲來,一度在眾人面前哭到難以自拔,面對公公的勸說,她也只表示希望自己也被抓去,哪怕是在“陰曹地府”與丈夫再相會也是好的。
面對兒媳的忠貞不渝,譚繼洵自是倍感欣慰,然而死去的人無法復活,而活下來的人卻還是堅強的往下走,才算是不辜負兒子的忠勇。
譚繼洵本想著再多勸慰兒媳一番,讓她能夠顧及自己的身體,只是令譚繼洵沒想到的是,李閏竟會如此剛烈,對自己兒子的感情會如此深。
公公勸慰的話語還沒有說完,李閏就從衣服袖口中拔出一把匕首,狠狠扎進了自己的脖頸,在譚繼洵還未反應過來時,鮮血就已經噴涌而出。
譚繼洵此時也顧不得自己悲痛的心境,連忙叫來醫生為兒媳包扎,好在救治及時,李閏也因此撿回了一條命。
可是平靜的日子還沒有過多久,李閏蘇醒后從旁人嘴中得知了殺害丈夫監斬者的名字,她就像再次陷入了“魔怔”一般,情緒也難以控制。
絲毫不顧自己脖頸處剛剛包扎好的傷口,在大喊大叫中導致創口再次開裂,鮮血也再次噴涌而出,昏迷之后才能為她重新包扎。
而后的一段時間內,李閏雖說沒有再求死,但是夜夜悲痛哭泣,公公看到她如此悲痛的模樣也是心中不忍,同時也擔心她會再次趁人不注意時求死。
為了“挽救”兒媳,譚繼洵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也等同于抓住了李閏的“命門”,讓她不再敢一心求死。
譚繼洵所想到的辦法就是將譚嗣同兄弟的兒子過繼給李閏,讓她能夠有所牽掛,并且也撫慰她難以成為“人母”的難過心境。
原來譚嗣同在臨死前與李閏雖說有過一個孩子,但是孩子不滿周歲便早夭了,從那之后,兩人也一直沒有孩子。
現如今丈夫已死,在那個年代,“守寡”也是考驗女子忠貞的一個陋習,不過對于李閏來說,比起“守寡”的煎熬,她更在意自己失去了丈夫還沒有孩子傍身。
因此譚繼洵的這個辦法也絕對稱得上“狠招”,一下就“拿捏”住了李閏,而除了過繼之外,譚繼洵還將其兩個女兒都交給李閏教育婚配。
從那之后,李閏也慢慢開始放下悲痛的情緒,將這一切轉化成為照顧孩子、肩負家庭重擔的力量。
而她也自此開啟了忠貞、堅韌的一生,為了能夠完成丈夫的遺志,同時改善家中的生活現狀,李閏就開始創辦起了學校。
而她這一次開辦學校也是打破了傳統,在封建制度上狠狠地“踩了一腳”,舊時封建制度的統治下,都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女紅、刺繡等就是她們每天的生活。
嫁為人妻后更是要學著相夫教子,操持家務,管理好內院,一生都在封建中沉淪,不僅如此,舊時女子都是不允許讀書認字的,甚至將讀書看成是“女子恥辱”。
只有男子能夠進入學堂,日后施展抱負,而女子若想要入學堂,不僅會被看做家中“異類”,嚴重者還會遭遇家中長輩責罵和毆打。
然而這一切在李閏的眼中看來都是封建遺留的陋習,是女子不堪的過去,如今清朝以到末年,科舉制度也被廢除,書院都改為了學校。
這無疑是丈夫曾經愿望的初步展現,李閏作為他的遺孀也牢牢的把握住了此次“改變”的機會,她選擇創辦一所“女子學?!薄?/p>
讓曾經那些大字不識甚至將讀書看做“禁忌”的女子能夠有重獲新生,展望未來的機會,而那時社會上也有許多追求革新的有志青年,對于這個想法也大力支持。
李閏先是將自己一部分家業拿出來充當辦學經費,而后又四處奔走,給學校拉贊助的資金,作為學校的創辦者又是女子敢于“拋頭露面”去處理事務,這已經是這所學校最好的宣傳。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瀏陽第一所女子師范學校成立,為了能夠讓學子擁有好的學習環境,所有的教師都是精挑細選,全是飽學之士。
李閏也從譚嗣同遺孀這個身份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女教育家,深受百姓的愛戴,為了讓學校有更多的教學資源,她穿衣打扮都非常樸素,就連吃食也十分簡單。
省下來的錢財全都投進了學校的教育事業中,不僅如此,因為當時在校的女子大多都還未擺脫封建的侵襲,因此她還會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去和老師溝通教學方式。
和學生們一起聊天,傳遞“自強自立”的觀念給她們,讓她們從內心深處去告訴自己,哪怕是女子,未來的社會中仍有她們的立足之地。
而對于李閏來說,除了讓女子擺脫封建的困擾以外,還要解決社會上出現的“悲憫現狀”,那就是當時因為沒有完善生育登記,所以“拋棄嬰孩”這種情況時有發生。
尤其是女嬰,李閏得知此事后又開始想辦法,將自己的錢財捐出,同時推動更多人和她一起去保護這些嗷嗷待哺的嬰兒們。
從那之后瀏陽第一個育嬰局也誕生了,正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李閏的這種做法無疑是比“神佛”更加真摯與無私。
她的這種做法也得到了社會上許多同樣具有“憐憫心”的人來幫助,有了資金李閏也能接收和保護更多無人關愛的嬰兒。
可以說李閏不僅僅是女教育家,更是一位勇敢的慈善家,她的故事也打動、感染了不少人,曾經和她丈夫一起參加戊戌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更是直接稱贊她為“巾幗完人”。
只可惜她的生命永遠停止在了1924年,這一年也正是李閏的60大壽,在她生日后不久就因病離世了。
死后她的墳墓也僅靠著丈夫譚嗣同,或許這也是他們夫妻二人別樣的“團聚”,在李閏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對愛情的忠貞,還有對家庭的責任,更有對社會眾生的憐憫與愛護。
雖說是女子,但她切實的做到了“青史留名”,她和丈夫一樣會被世人永遠銘記,她的事跡也會成為許多人的學習目標,被永遠傳頌與贊譽。
參考資料:
新湖南——她是譚嗣同夫人 康有為、梁啟超稱她為“巾幗完人” 2016-08-28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忠烈才女耀千秋——譚嗣同夫人、中國女學會倡辦者李閏傳奇 2023-08-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