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炙熱的7月,暑期開啟。此時,高考學子們剛剛經歷了一場人生大考,對“金榜題名”的憧憬尚未走遠,而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紅墻碧瓦間,一場關于古代中國“國家級選拔”的智慧與情懷大展正在開啟中。
7月15日,“三元及第——家國之夢與華夏文明傳承展”在館內的群賢堂展廳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展覽系統梳理科舉制度自隋朝創立至清末廢止的歷史脈絡,深度闡釋其“學而優則仕”理念如何將個人抱負與家國天下緊密聯結,更展現了科舉在推動社會流動、塑造士人精神品格及賡續華夏文脈中的核心作用。
“本次展覽匯集了來自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機構的109件(套)珍貴文物。其中,張謇殿試卷、金榜(復制件)等重量級展品均為首次在蓉城亮相?!闭褂[現場,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策展人樊博琛這樣說道。
展覽現場
勾勒科舉制度1300年的發展軌跡
特別融入巴蜀文脈敘事
如何用一場展覽,完整勾勒科舉制度1300年的發展軌跡?在武侯祠的展廳中,就能發現“三元及第”展覽,以時間為軸,講述了從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首設進士科,到唐代完善科目設置,宋代確立“崇文抑武”國策,直至明清形成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體系。展覽客觀呈現科舉從“詩賦取士”到“經義為本”的演變過程,既剖析其打破階層壁壘的進步意義,亦不回避后期程式僵化的歷史局限,最終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退出歷史舞臺的完整歷程。
袖珍夾帶 清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藏
據樊博琛介紹,展覽通過三大主題單元,為觀眾全景式呈現科舉制度的壯闊歷史畫卷與深厚文化內涵。其中,“筑基·青衿之志”單元聚焦制度根基,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理想與國家掄才機制深度綁定。從童蒙養正的啟蒙教育,到童試、鄉試、會試的層層淬煉,直至殿試奪魁的巔峰時刻,完整呈現人才培育鏈條。同時兼顧武科舉“騎射技勇”的獨特選拔標準,展現文武并重的選才智慧。
“淬煉·科場萬象”單元通過場景復原與文物敘事,再現士子逐夢歷程,觀眾可以看到復原的貢院號舍內,油燈搖曳中士子伏案疾書的身影,與放榜時“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狂喜、“名落孫山”的落寞形成強烈對比,詮釋文人的堅韌精神與“天道酬勤”的價值信仰?!暗强啤そ鸢耦}名”單元,則解碼“金榜題名”的社會意義,既展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階層流動奇跡,更揭示“知識改變命運”的樸素理想如何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精神紐帶。
五代·后蜀《尚書·禹貢》殘石經
值得關注的是,展覽更特設“縱馬鳴弓——武狀元成長檔案”專題,系統梳理綿延1200余年的武舉制度,填補了武舉制度系統性展示的空白。此外,展覽還特別融入巴蜀文脈敘事,通過楊慎等川籍士子事跡,鉤沉成都狀元街、簧門街等在地文化密碼,讓觀眾于紅墻竹影間感悟“為天地立心”的地域豪情。
張謇殿試卷等展品首次成都亮相
還有四川狀元的墨寶展出
漫步展覽中,在一件件文物中,也能觸摸中華文脈的綿長。譬如,觀眾可近距離觀賞宋代三彩文士陶俑,端詳其衣袂飄飄的儒雅風骨;品鑒中國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的蓮池書院課卷殘卷,在墨香猶存中觸摸“第一人中最后人”的歷史印記;細觀明代吳寬行書軸的筆力渾厚、清代張問陶對聯的意韻悠長,以及四川狀元駱成驤墨寶中躍動的“經世致用”情懷。
狀元張謇殿卷 清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藏
而提到展覽的重點展品,首次在蓉城亮相的張謇殿試卷自然不能錯過,這本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殿試策論冊頁,泛黃的宣紙間,館閣體字跡筆力遒勁。作為清末“實業救國”的先驅,張謇在高中狀元后毅然棄官從商,這份狀元冊不僅是其科舉巔峰的見證,更成為傳統士人“修身齊家”理想向“治國平天下”實踐轉變的鮮活注腳。
此外,還有光緒二十一年金榜,其以明黃綾綢裝裱,長十五米,旗上共293名進士及第姓名,第一甲第一名便是四川資中的駱成驤,同榜進士及第中第四十六名就是熟知的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康有為。一張金榜將兩位影響近代中國的關鍵人物緊密相連:駱成驤以“主憂臣辱”的策論彰顯傳統士人的報國赤誠,康有為則在此后三年發起“公車上書”。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0月28日,為學子們提供一場跨越時空的勵志對話,也為公眾打開一扇觸摸科舉文明、感悟華夏文脈的歷史之窗。
本文圖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