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偏緊,避免失聯,大家可以同步關注一下我的小號“飛箭財經”
作者:余飛
01
寧波、東莞各添一所高校
寧波、東莞翹首盼望的大學,終于獲批了。
6月11日,教育部官網發布消息, 教育部擬同意設置大灣區大學、海南警察學院等10所學校,現予公示。
其中位于東莞的大灣區大學和位于寧波的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最引人矚目。
來源:教育部
前者是隸屬于廣東省政府的公辦高校,后者則是民辦高校。
大灣區大學是一所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舉辦、東莞市政府投入保障為主的公辦普通高等學校。
早在2018年, 全國兩會上,時任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提交了《關于創建灣區聯合大學 推動粵港澳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的建議》。同年全國兩會,農工黨中央也建議設立“粵港澳城市大學”。此后,民盟廣東省委在2019年廣東兩會、時任全國人大代表的馬化騰在2019年全國兩會上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2019年,當時的東莞市市委副書記、如今的東莞市市委書記肖亞非確認,大灣區大學落戶東莞。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是民辦高校,但起點很高。
和去年福州獲批的 福建福耀科技大學一樣,都是由企業家出資創辦的研究型大學。
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是由福州人、福耀集團創始人曹德旺發起,河仁慈善基金會首期捐資100億元人民幣創辦的民辦公助、非營利、公益性大學。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也 是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省市共同建設的小而精、高起點、高水平、國際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以服務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為使命,注重基礎研究、突出前沿交叉、強化工程技術,堅持志存高遠、求真務實的培養理念,培養具有寬厚基礎、創新能力、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以卓越的教育、科研和創新推動社會發展。
出資人是寧波人、韋爾半導體創始人虞仁榮。今年年初國務院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就有他的身影。
制圖:城市財經;資料來源于公開報道
02
大灣區大學,為何落戶東莞
作為一所以“大灣區”命名的大學,居然不在大灣區的引擎深圳和廣州,而是落戶東莞,這 是為何?
來源:東莞發布
區位優勢、產業基礎、政策支持以及區域發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具體原因可從以下幾個維度分析:
第一、地理位置:大灣區核心樞紐,資源聯動優勢顯著。
東莞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北接廣州、南連深圳,東鄰惠州、西望珠江口,與香港、澳門通過珠三角交通網絡緊密連接。這種區位優勢使得東莞能夠便捷整合廣深港澳的高校、科研機構、產業園區等資源,例如:
臨近深圳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創新平臺,便于與大灣區內頂尖科研資源形成協同;
依托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有利于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的流動,為大學的產學研合作、國際交流提供天然便利。
此外,東莞的交通網絡發達(高鐵、城際軌道、高速公路密集),能高效對接大灣區各城市的教育、產業資源,符合大灣區大學服務區域發展的定位。
第二、產業基礎:制造業與創新產業的 “天然實驗室”。
論經濟,東莞是目前27個萬億GDP城市之一。
論工業, 東莞是全國十大工業強城之一。
論產業, 東莞擁有5個千億產業,其中一個萬億產業。目前,擁有單個萬億產業(非產業集群)的城市,全國只有三個,深圳、蘇州和東莞,且都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東莞市統計局
論人口,東莞2020年人口突破了千萬,是目前18個千萬人口城市之一。同時,東莞于去年城區人口突破千萬,與杭州一起,躋身10個超大城市。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論區位,東莞的優勢更讓很多城市艷羨不已。
東莞身處廣深兩大一線城市之間,這一點在全國獨一份。而且是廣深港黃金軸繞不開的一座城市。
可以說,東莞是一座要經濟有經濟,要產業有產業,要人口有人口,要區位有區位的城市。
而且東莞是全球知名的制造業基地,擁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等完整產業鏈,同時正加速向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領域轉型。這種產業特征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確需求:
產學研深度融合:大灣區大學以 “面向未來、服務灣區” 為辦學定位,重點布局工科、理科、新興交叉學科(如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與東莞的產業需求高度匹配。學??芍苯优c華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vivo 等龍頭企業和科研平臺合作,將教學科研與產業實踐結合,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解決區域人才缺口:東莞及周邊地區對高端技術人才、復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旺盛,大灣區大學的設立能填補當地高等教育資源的不足,為產業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第三、政策支持:省、市兩級戰略推動高等教育布局。
大灣區國家戰略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高水平大學作為創新引擎,廣東省將大灣區大學納入區域高等教育發展規劃,旨在打造一所具有國際視野、服務產業創新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東莞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其發展定位與大學的辦學目標高度契合。
東莞市的主動謀劃:東莞近年來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推動 “大學之城” 建設,希望通過引進和建設高水平大學提升城市創新能級。大灣區大學的落地,是東莞從 “制造業大市” 向 “創新強市” 轉型的重要舉措,政府在土地劃撥、資金支持、政策配套等方面提供了強力保障(如松山湖校區選址于生態與科創資源集聚的區域)。
四、城市發展需求:提升創新能級與人才吸引力。
彌補高等教育短板:盡管東莞經濟實力雄厚,但原有高校數量和層次與城市規模不匹配。
在大灣區大學獲批之前,東莞只有7所高校,其中4所本科院校,3所??圃盒#谥攸c城市中處于墊底位置。
而從大學在校生角度來看,東莞同樣寒磣。
東莞2024年在校大學生只有17萬人,與其1048.5萬人的人口總量相比,每66個人中有一個在校大學生。
而省會廣州是每11個人中就有一個在校大學生,其他傳統高教重鎮南京、武漢更是每10個人就有一個大學生。
大灣區大學的設立能顯著提升當地高等教育水平,形成 “產業 - 教育 - 人才” 的良性循環。
增強城市競爭力:在大灣區城市競爭中,高等教育和人才儲備是核心軟實力。東莞通過建設大灣區大學,不僅能吸引國內外優秀學者和學生,還能帶動科研創新、文化創意等產業集聚,助力城市從 “制造” 向 “智造”“創造” 升級。
按照大灣區大學官網介紹:
學校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中國,輻射全世界,以理工為主、精理強工,致力于辦成一所“國際水準、開放包容、灣區特色”,能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產業升級和社會進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預計2030年達到在校生10000人左右,本科生與研究生規模比例預計達1:1左右。
大灣區大學分為兩個校區,一個在東莞濱海灣新區,一個在松山湖。
目前已經開始招生。
第五、區域協同:推動大灣區教育資源均衡布局。
粵港澳大灣區內,廣深港澳已擁有眾多頂尖高校,而東莞、佛山等制造業重鎮的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大灣區大學選址東莞,有助于優化大灣區教育資源的空間分布,形成 “核心城市高校引領、節點城市高校特色發展” 的格局,推動區域教育均衡與協同創新。
03
寧波,高等教育是最大短板
關于寧波,本號分析過很多次。
和東莞一樣,寧波的經濟、產業毋庸置疑。
GDP位居全國第十一,工業實力位居全國前十。擁有7個營收過千億的產業。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寧波市統計局
而且民營經濟強悍。
2024年末全市在冊民營經濟經營主體137.5萬戶,占各類經營主體總量的96.7%。規模以上工業民營企業9584家,全年實現增加值3171.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60.4%,增長8.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1.1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8.0%。民營企業進出口10884.3億元,增長13.0%,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76.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但高等教育一直是寧波的最大短板。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獲批之前,寧波有14所高校,其中8所本科,6所專科,位居重點城市后排。在校大學生25.5萬人,同樣位居主要城市中下游。
寧波當地官員曾直言,科技創新實力不強、高水平大學數量不足,一直是制約寧波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尤其是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關鍵變量,科教資源薄弱、重大創新平臺缺乏,越來越成為掣肘寧波發展的突出短板。
寧波理工大學的到來,或將改變寧波的現狀。
來源: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和福建福耀科技大學一樣,雖然都是民辦,但起點高,定位高。
而且全球很多頂級高校,都是民辦。比如享譽全球的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
虞仁榮強調過,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將致力于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打破“卡脖子”核心技術,培養國家急需的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領域人才。
從投資創辦之初,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的目標,就直指世界一流大學。
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提出了清晰的“三步走”戰略:
計劃2025年開始招收本科生 ,做到“一流資源,高端起步”,辦學取得有顯示度的進展;
到2035年做到“體系完整,特色鮮明” ,成為全球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到2050年,力爭“科教重鎮,躋身一流” ,成為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大學。
結果如何,留待時間來給答案。
04
東莞、寧波,當效仿合肥
對于東莞、寧波這樣的政策利好相對缺失的城市而言,能獲得一個利好,就要好好珍惜,當下與未來要做的,就是把大學辦好。
這一點,得效仿合肥。
毫不夸張地說,合肥當前的很多成就,都是源于當初接收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69年,受國內外因素影響,北京的13所高校搬出北京,其中就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那個飯都吃不飽的年代,接納一所大學,是需要魄力的。
中科大輾轉于河南、湖北、江西之間,三個大省都表示力不從心而婉言拒絕。
最終,安徽舉全省之力接納了中科大。時任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的李德生表示:“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國的科學苗子保住?!?/p>
為了接納中科大,合肥將合肥師范學院和銀行干校給了中科大做校址。此外,一切供應,都按照最好的標準給到了中科大。
幾十年后,中科大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在中科大強大科研實力下,合肥的綜合科技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并且憑此,合肥成為了全國第二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個是上海張江,在批復合肥之后,北京懷柔被批復為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后就是粵港澳。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助攻下,國家將很多科研機構與國家大科學裝置放在了合肥。
這所高校給合肥帶來了一大堆基礎科研設施,還給合肥帶來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頭銜,量子計算機已經成為合肥響亮的名片,徹底改變了合肥這座城市的氣質。
同時為后來合肥芯片、屏幕、汽車、量子計算機等一系列產業崛起奠定了基礎。
一座大學改變一座城市,合肥是最好的案例。
對于東莞、寧波而言,這是歷史機遇。
原創不易,辛苦動一動你的小指頭,在文章右小角點個在看、點個贊。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注來意,否則不通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