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蘇軍良的到任,為興業證券帶來了整合華福證券、突破增長瓶頸的契機,但需直面基金業務萎縮、經紀業務掉隊、投行業務滯后等挑戰。
6月11日,興業證券召開干部大會,宣布由原華福證券董事長蘇軍良接任黨委書記并擬任董事長,原董事長楊華輝因任職年齡原因卸任。這場看似常規的人事更迭,因兩家券商的國資背景、業務互補性及行業并購潮涌,迅速引發市場對閩系券商整合的遐想。
在券商行業并購重組浪潮下,蘇軍良的到任能否為興業證券注入新動能?這家總資產超3000億元的閩系券商巨頭,又將如何應對業績增長乏力、基金業務萎縮、行業集中度提升等挑戰?
金融江湖再起波瀾
券商行業的“換帥潮”從未停歇,但興業證券的這次人事變動格外引人注目。一方面,掌舵八年的楊華輝因年齡原因卸任,其治下的興業證券總資產接近翻番,從1531億元增至3010億元,穩居行業前20;另一方面,接任者蘇軍良的身份耐人尋味——這位在興業銀行系統深耕30年的老將,曾主導華福證券增資擴股,引入紫金礦業、上海浦東創投等戰略投資者,資本運作能力備受矚目。
市場嗅到了不一樣的信號。興業證券與華福證券同屬福建國資體系,前者由福建省財政廳直接持股20.49%,后者大股東福建金投(持股56%)則是省級金融控股平臺。兩家券商業務高度重疊,尤其在經紀、投行領域存在直接競爭。蘇軍良的“空降”,讓“閩系券商整合”的猜想迅速升溫。若合并成功,總資產將達3925億元,超越東方證券躋身行業前十,與國信證券、光大證券等二線龍頭比肩。
但整合從來不是簡單的數字相加。如何平衡兩家機構利益?如何避免內部消耗?如何應對監管對銀證關聯交易的約束?這些問題,都壓在蘇軍良的肩頭。
八年“雙輪驅動”留下的遺憾
翻開興業證券的財報,楊華輝時代的成績單足夠亮眼:總資產從1531億元躍升至3010億元,凈利潤累計達272億元,財富管理、機構服務、自營投資三大業務集群初具規模。這位掌舵者深諳“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道理——依托福建省國資背景,興業證券通過控股興證全球基金、參股南方基金,在財富管理賽道筑起護城河;同時深耕區域市場,與華福證券形成“閩系雙雄”格局。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增長瓶頸的隱憂。基金管理業務收入從2021年的47億元驟降至2024年的19億元,成為拖累業績的“阿喀琉斯之踵”。經紀業務市場份額被頭部券商蠶食,投行業務在注冊制改革中未能搶占先機,凈利潤排名從2021年的第14位滑落至第17位。楊華輝提出的“一流證券金融集團”愿景,在行業費率改革與數字化轉型的雙重壓力下,逐漸顯露出路徑依賴的短板。
2024年興業證券歸母凈利潤增速(10.16%)顯著低于東方財富(96.1億元)、國元證券(22.44億元)等同行,凈利潤排名從2021年的第14位滑落至第17位。
作為興業證券“大財富”戰略的核心,基金管理業務收入從2021年的47.12億元驟降至2024年的19.20億元,降幅達59.3%。控股子公司興證全球基金凈利潤從2021年的22.35億元跌至2024年的14.13億元,參股的南方基金貢獻投資收益亦大幅縮水。公募基金降費改革、權益市場波動、渠道競爭加劇等因素,導致興業證券基金業務“量價齊跌”。
更值得玩味的是,興業證券的“投資驅動、基金依賴”模式在2025年一季度市場波動中暴露風險。盡管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增57.32%,但這一數字背后是2024年同期低基數及自營收益的季節性釋放,而非可持續的業務增長。
當行業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興業證券急需一場戰略突圍。蘇軍良肩頭的擔子,承載著突破增長瓶頸、實現戰略突圍的歷史使命。
興業人的新使命
接任者蘇軍良的履歷頗具深意。這位在興業銀行系統深耕30年的金融老將,兼具分支機構管理經驗與省級金投平臺視野。其主導華福證券期間推動的增資擴股,引入紫金礦業、上海浦東創投等13家戰略投資者,注冊資本增幅達36%,展現出極強的資本運作能力與資源整合手腕。
從股權結構看,兩家機構同屬福建國資體系,興業證券由福建省財政廳直接持股20.49%,華福證券大股東福建金投(持股56%)則是省級金融控股平臺。這種血脈關聯為整合提供了天然基礎,更在監管鼓勵券商做優做強的政策東風下,具備現實可行性。
興業證券與華福證券業務重疊度較高,尤其在經紀、投行等領域存在直接競爭。蘇軍良需平衡兩家機構利益,避免內部消耗。其興業銀行背景或助力興業證券深化“銀證協同”,通過母行渠道拓展財富管理客戶,但需警惕監管對銀證關聯交易的約束。
盡管興業證券強調“深耕福建、輻射全國”,但其投行業務市占率仍處行業第二梯隊。2024年股權融資主承銷金額行業排名第19位,債券承銷金額排名第16位,與頭部券商差距顯著。
楊華輝治下的興業證券以“穩健”著稱,而蘇軍良在華福證券期間展現出“銳意改革”的作風。如何將兩種風格熔鑄一爐,既保持戰略定力,又激發組織活力,決定著整合的成敗。
2024年,興業證券股權融資主承銷金額行業排名第19位,債券承銷金額排名第16位,與頭部券商差距顯著。注冊制改革下,項目儲備、定價能力、銷售渠道的短板暴露無遺。突破基金業務瓶頸、深化數字化轉型……每一道命題都考驗著這位新掌門的戰略定力與執行能力。
但無論整合與否,興業證券都需回答一個核心命題:在財富管理轉型與機構業務崛起的新常態下,如何構建差異化競爭力?蘇軍良時代的興業證券,能否在行業變局中破繭成蝶?市場正拭目以待。
君樂寶簡醇以科技力撬動乳業新增長極
監管亮劍,外賣行業拼補貼不如拼“基本功”
解碼古井貢酒的品質“糧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