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紐約時報》、《以色列時報》等多家媒體報道,當地時間6月13日凌晨,以色列空軍對伊朗實施了空襲,伊朗首都德黑蘭隨即傳來了連續的爆炸聲。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迅速召集安全內閣進行磋商,并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伊朗國家電視臺也報道了德黑蘭不同地區傳來巨大爆炸聲的消息,盡管未提供具體細節,但確認伊朗的防空系統已提升至最高戒備狀態。
內塔尼亞胡在當天的一段視頻講話中闡述了此次行動的目標,聲稱是為了“打擊伊朗的核基礎設施、彈道導彈工廠及其軍事能力”。他同時向伊朗發出警告,指出伊朗“擁有傷害我們的強大能力”,并表示以色列正處于歷史性的“決定性時刻”。他強調,只要有必要,以色列的行動就會持續進行,直至完成既定任務。
以色列國防軍隨后證實了空襲行動,并將其命名為“雄獅之國”(Nation of Lions)。以軍表示,此次行動的目標是伊朗境內數十個與核計劃及其他軍事設施相關的地點。以軍聲稱,伊朗已積累足夠濃縮鈾,可在數日內制造出多枚核彈,因此必須針對這一“迫在眉睫的威脅”采取先發制人的行動。
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宣布,由于對伊朗的打擊行動,以色列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他預測,以色列及其平民很快將面臨來自伊朗方面的導彈和無人機襲擊。為此,他簽署了一項特別命令,要求全國進入特別緊急狀態,呼吁民眾遵守后方司令部和政府的指示,待在指定的保護區內。不久后,以色列全境響起了防空警報。
除了德黑蘭,伊朗其他地區如伊斯法罕、阿拉克和克爾曼沙阿等軍事和工業中心也有居民報告聽到了爆炸聲。
以色列軍方預計,針對伊朗核計劃和遠程導彈能力的行動將持續數天。以軍官員表示,行動結束后,伊朗將不再構成核威脅,并稱當前是“戰略機遇期”,強調以色列“已經走到了不歸路,除了立即采取行動,別無選擇”。
以色列國防軍透露,此次行動已與美國方面進行了協調。一名美國國防官員證實,美軍正在部署防空系統,以保護部署在地區十幾個軍事基地的約4萬美軍人員,但他未說明若伊朗采取報復行動,美國將在以色列的防御中扮演何種角色。
受局勢影響,以色列交通部宣布關閉全國領空,禁止所有進出航班,直至另行通知。伊朗國家電視臺也報道稱,德黑蘭的伊瑪目·霍梅尼國際機場已暫停所有航班運營。
與此同時,以色列國防軍后方司令部禁止了所有教育活動、集會以及非必要部門的工作場所活動,并強調公眾需密切關注后方司令部官方渠道發布的指導方針。后方司令部官員預測,以色列可能在數小時內遭遇“來自東部的重大襲擊”,包括可能抵達全國任何地方的“重型導彈”,并預告將發出全面警報。
此外,有消息稱,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穆罕默德·巴蓋里遭到了暗殺,但此消息尚未得到伊朗官方證實。
背景與動因分析:
有分析指出,以色列此次打擊伊朗的行動似乎已經醞釀多時。其中一個關鍵理由被認為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報告。據《耶路撒冷郵報》報道,IAEA的一份新報告指出伊朗進行了未申報的核試驗,該報告的部分內容據稱基于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的證據。這份報告促使要求將此事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的呼聲高漲,盡管IAEA最終通過的相關決議因中俄反對而未能通過,但多數國家投了贊成票。有評論將此情景類比于美國入侵伊拉克前,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展示“洗衣粉”指控伊拉克擁有化武的情況,并質疑IAEA報告的真實性,認為其可能被用于為軍事行動制造借口。
伊朗方面則反擊稱,IAEA總干事拉斐爾·格羅西長期與以色列保持協調,甚至執行其指令。盡管有證據顯示兩者關系密切,但直接證明“執行指令”尚有難度。然而,批評者認為IAEA在處理伊朗核問題時明顯偏袒以色列和西方,忽視了其他國家如英國向烏克蘭提供貧鈾彈、美國向澳大利亞提供核潛艇,以及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等問題,甚至多次為日本辯護。
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談判據報道已陷入僵局。原定于阿曼舉行的第六輪核談判被取消,伊朗總統表示不會不惜一切代價達成協議,并重申伊朗不會制造核武器,但拒絕外部壓力。伊朗國防部長納西爾扎德警告,若與美國談判失敗導致軍事沖突,伊朗將襲擊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基地。伊朗原子能組織則宣布將啟動第三個鈾濃縮設施,并將第一代離心機升級為第六代,顯著增加鈾濃縮活動。
以色列方面則已多次表明其準備就緒。內塔尼亞胡早在2025年4月就向伊朗發出最后通牒,要求伊朗要么徹底放棄核計劃(類似利比亞模式),要么立即投降談判。以色列官員透露,過去一年中,以色列已在周邊地區進行了多次打擊,削弱了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的防空系統,為可能的重大空中行動掃清障礙。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曾威脅,若伊朗不達成協議,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轟炸。
美國方面,盡管CNN等媒體報道稱美國獲得了以色列準備襲擊伊朗核設施的情報,并加強了中東的情報收集,但美國似乎并未準備直接軍事介入。美國特使明確表示伊朗必須停止鈾濃縮,而伊朗官員則堅持這是“紅線”。美國正準備撤離部分駐中東人員,顯示出對地區局勢升級的擔憂。分析認為,美國可能只會在情報和裝備補給上支持以色列,而非直接參戰,這既是因為美軍當前實力有限(如航母數量不足、近期在紅海消耗巨大),也因擔心直接對抗伊朗可能引發更廣泛的地區沖突,導致美軍在中東的基地和人員(尤其是在伊拉克的基地)面臨伊朗及其盟友的報復性打擊。
對沖突前景的展望:
有觀點認為,以色列此次行動可能標志著長期沖突的開始。敘利亞阿薩德政府的失勢削弱了伊朗的什葉派之弧,使以色列更容易從敘利亞方向對伊朗目標進行打擊。伊朗則加強了核設施的防御,并可能利用其盟友(如胡塞武裝)在紅海和波斯灣制造麻煩。
預計沖突初期將以導彈和反導對抗為主,可能伴隨特種作戰和貿易封鎖。無人機作戰可能使沖突持續時間延長至數月甚至更久。伊朗可能封鎖波斯灣航線,胡塞武裝繼續襲擾以色列補給線。以色列則可能采取非對稱手段,如網絡攻擊、暗殺、破壞活動等。雙方可能互相襲擊對方敏感設施和軍事領導人。
由于雙方無陸地接壤,大規模地面沖突可能性較低,空軍也因周邊國家可能關閉領空而難以直接交鋒,但以色列利用敘利亞領空進行空襲的可能性存在。導彈互射和無人機襲擊將成為主要形式。
盡管西方媒體常渲染伊朗“軟弱”,但有分析認為,伊朗此前已展現過反擊能力(如發射導彈),其國內強硬派也在積極準備。伊朗已掌握以色列部分情報網絡信息,暗示其具備反擊能力。
如果以色列直接攻擊伊朗核設施,將升級為正式的軍事沖突。這對地區穩定、全球能源市場(尤其是油價)都將產生重大影響,也可能波及中國的能源運輸路線(如新開通的鐵路走廊)。
總之,以色列對伊朗的打擊已箭在弦上,雙方圍繞核問題的長期博弈似乎正進入一個危險的新階段,其后續發展及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