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銷設計專業,是學科優化政策、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革新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結果。
學設計的,最近流行設計墓碑
靈感,就像飛來橫禍,它來時,你擋,也擋不住。并且靈感,也像橫禍一樣,往往禍不單行。
這不,有位同 學有 感而發,做了一個“環 境設計之墓”墓碑:
圖: 吃土中(攢鉆版) /小紅書,下同
并感謝了幾位幫助制作墓碑的好朋友:
而且還慷慨地分享了墓碑模板,以防有定制需要的其他同學,可以DIY:
多好的 人,多貼心啊。
這位網友的善舉和創意,啟發了很多網友,比如有同學讓對象給自己做了一款“視覺傳達之墓”:
圖: 風玄 /小紅書,下同
并在網友的建議下, 一步步完善,加上貢品:
加上雪景:
加 上橫批:
最終完成版,溫馨,恬靜,不乏莊嚴,和肅穆。有樹,有雪,有香蕉,有蘋果,就差一杯冰美式了,大概。
甚至這墓碑給 我一種生命活力的直覺,我覺得它能治愈活人。
學設計的,當然動腦、動手能力要夠強才行。
有人說這墓碑很寫實:
問 題是,這對嗎?
環境設計在古代,就是風水先生
一下子,設計墓碑,成了設計及相關專業的熱門話題,這大概是最近幾年,設計離微 博熱搜最近的一次。
面對這些設計墓碑,有人說功底很深,值得反復欣賞:
有人說非常特別及其好:
雖然學設計的都很強,但架不住有人懶,于是驚現一大批伸手黨:
動漫求墓碑:
美術學 求墓碑:
室內設計:
服裝設計:
風景 園林:
工美:
雕塑系:
視覺動漫:
UI:
廣告設計:
工業設計:
產品設計:
而那些動手能力強的人,已經出手了:
產品設計之墓:
直接AI出的:
有的用在了畢業照上:
藝術與科技之墓:
建筑學之墓:
有人做成了壁紙:
數字媒體藝術之墓:
有人說環境設計在古代,就是風水先生:
有人不甘人后,開始比慘:
有人說自己的專業已經被除名了:
有人發揮專業特長,提出了新的改進建議:
加二維碼:
加手繪板:
有人自嘲,說上輩子殺人如麻,這輩子視覺傳達:
有同學開始給子孫后代立遺囑:
也有人選擇此 時無聲勝有聲:
這討論氣氛還挺應景的,但是毫無疑問,可以看出這些學設計的朋友,別管是技術,還是創意,水平都是在線的。
只是大多數人, 已經開始罵罵咧咧。
高校為什么要撤銷設計專業?
近年來,多所高校調整或撤銷設計專業的現象引發關注。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4 年全國停招專業點達 2220 個,撤銷專業點 1428 個,其中設計類專業占比較高。
我順手搜了一圈,以下是我找到的數據,如有錯誤,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指出:
中國傳媒大學:2025 年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將停止招生,并入廣告學專業,并取消藝術校考,改為按文化課成績錄取。并非完全撤銷設計專業,中傳在 “四個一批” 改革中,通過 “升級改造” 專業方向,將 AI 技術融入課程體系,打造 “智能傳媒教育示范樣本”。
四川大學:2024 年撤銷動畫、產品設計等 31 個專業,其中設計類占比顯著。該校近年來因課程設置滯后、就業率低,已陸續撤銷服裝設計與工程、戲劇影視文學等專業。
山東大學:2024 年撤銷工業設計、書法學等 10 個專業,并停招產品設計、環境設計等 9 個設計類專業。該校調整方向集中在淘汰與產業脫節的傳統工科和藝術專業,同時新增工程軟件等新興專業。
吉林大學:2024 年停招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 3 個設計類專業,轉向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交叉學科。
南昌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根據教育部 “連續五年未招生專業撤銷” 政策,2024 年分別撤銷藝術設計學、動畫等專業,優化資源向數字媒體藝術等新興領域傾斜。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24 年停招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等 9 個專業,因傳統設計需求與能源行業轉型脫節,資源向智能建造、新能源設計方向集中。
西北大學:撤銷廣告學、視覺傳達設計等 7 個專業,同時新增數字媒體技術等與科技結合的方向,形成 “藝術 + 技術” 的學科集群。
中央美術學院:2024 年取消藝術學理論、藝術與設計管理(中法合作辦學)專業校考,但保留設計學類核心專業,并新增藝術設計學專業組織校考,強化 “技術 + 藝術” 融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5 年暫停產品設計(交通工具造型設計)專業方向,改為藝術與科技(展示設計),并提高文化課要求至一本線以上 30 分,凸顯對復合型設計人才的需求。
再說一遍,這些數據來自網上,我沒時間一個個核實,僅供參考,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高校要撤銷或調整設計專業呢?
其實這一現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學科優化政策、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革新等多方面原因。
政策導向下的學科優化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要求,到 2025 年優化調整高校 20% 左右的學科專業布點,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因行業產能過剩、AI 工具替代,76 所高校在 2015-2021 年間撤銷該專業。
同時,高校資源向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領域傾斜,如 2024 年新增藝術類專業中,數字媒體藝術等與科技結合的方向,占比顯著提升。
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部分設計專業,因人才供過于求,或技能脫節被淘汰。比如工業設計專業,因低端崗位被 AI 替代、高端崗位競爭激烈,多所 985 高校停招。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數字媒體藝術就業率高達 94.8%,成為綠牌專業。
教育質量與資源整合
部分高校因師資薄弱、設施不足撤銷專業。
某高校產品設計專業學生反映,課程設置與市場脫節,教學設施落后。同時,高校通過整合資源,打造特色專業集群,如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聚焦教育空間設計,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
那么設計專業被撤銷,到底是行業衰退,還是結構性調整呢?
經濟下行的局部影響
有一說一,最近幾年房地產低迷,導致建筑、室內設計需求萎縮,部分設計院項目量下降 60%。但這更多是行業周期性波動,而非整體衰退。
與此同時,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領域的設計需求持續增長,某新能源車企設計崗位年薪中位數突破 40 萬。
技術革新的雙刃劍效應
不得不說AI,AI 工具(如 DeepSeek)已能 3 小時生成全套施工圖,傳統繪圖崗位需求銳減。
但另一方面,技術也催生新職業,如智能設計顧問崗位 2025 年激增 170%,要求設計師掌握 AI 協同、數據思維等能力。
這表明設計行業正從 “執行導向” 轉向 “策略導向”。
行業分化與新興機遇
設計行業呈現 “冰火兩重天”,一方面傳統工業設計、服裝設計,面臨轉型壓力,而 UI/UX 設計、綠色智能設計等領域快速崛起。
其中綠色智能設計,被納入國家戰略,政策支持 BIM 技術、智能建造平臺建設;元宇宙、虛擬場景設計催生新賽道,某設計公司通過 VR 技術將文旅項目轉化率提升 23%。
我覺得這些原因,簡單了解一下即可,更重要的是下一步,下一步該怎么辦?設計的出路,在哪里?
窮則思變,設計人才的轉型之路
問題已經出現了,與其抱怨、發泄,不如多找找出路。
有的朋友還在上學,甚至還沒畢業,專業就被取消了,這些人該怎么辦呢?
藝不壓身,抓緊時間多學點新技術,學習 AI 設計工具(如 Midjourney、Blender)、BIM 建模等,把技術轉化為創意輔助手段。
有媒體報道,某高校學生通過 AI 生成 3D 模型,結合手工工藝,完成非遺文創設計,并獲國際獎項。
跨學科學習,為出圈做準備,多學點商業分析、用戶心理學等知識。設計本來就是一個綜合學科,面對有用的新知識,先學到再說。
最后,如果有機會,多參與社會實踐,從實踐中學習、成長。有院校通過鄉村振興項目,培養農產品包裝、文旅 IP 設計能力。
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是學習知識、積累經驗、走向成功最快、最有效、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除了學生面臨專業被撤銷的直接壓力,那些已經工作的設計從業者,也面臨巨大壓力,他們又該如何擺脫當前的困境呢?
聚焦某個垂直行業,在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建立專業壁壘。比如有家智慧養老公司,為既懂建模又懂老年心理的設計師,提供雙倍薪資。這類行業,往往越老越有經驗,越吃香。
轉型服務設計,拓展服務范圍。從單一設計,轉向全流程解決方案。
設計師可以轉型商業運營,通過用戶體驗設計,幫助茶飲等品牌實現年銷售額增長。
創業,做自己的品牌。設計師擅長設計思維,如果能利用設計思維,切入實體產業,是一條非常好的路徑。
熟悉設計癖的朋友都知道,我們一直鼓勵有條件的設計師創建自己的原創品牌,因為你參與的越多,回報才越大,你一旦創業,你負全責,自負盈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當然創業時賽道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問題值得單開一篇文章了,這里不再展開。
以上這些建議,都是拋磚引玉,答案并不唯一,出路并不唯一,至于何去何從,是值得個人好好思考的問題。
這幾年,尤其是疫情后,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設計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你覺得只有設計行業受沖擊最大,一方面可能因為你本身做設計,另一方面,可能因為設計創意等行業,往往并非企業剛需,這跟社會發展階段有關,企業遇到困難時,最先砍掉的就是設計等非剛需預算。
跳出設計看待設計師的困境,我覺得設計師和其他職業沒什么區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強者從不抱怨環境。
一個人要想混得好,活得精彩,本質上,首先要向內看,有目標,有勇氣,有干勁兒,內心強大,內心自洽。在此基礎之上,再去向外看:我想要怎樣的人生?為此,我需要立什么樣的人設?什么職業?通過什么途徑實現?然后干就完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設計師最需要設計的,或許就是自己的人生,這也恰恰應該是設計師所擅長的。
我寫這篇文字時,心里多少有點忐忑,一是怕說錯了話,讓本來就不開心的設計專業學生,和設計師心里感到難受。
但我真心覺得,設計“設計墓碑”的同學挺優秀的,不僅可以給自己解壓,還能治愈別人,一舉兩得。這是好事,值得開心才對。
二是,我也沒資格對設計行業說三道四,萬一給人指錯了路,導致別人誤入歧途,害人又害己,費力不討好。
雖然但是,畢竟在設計圈當“旁觀者”這么多年了,認識了那么多優秀的設計師,他們中很多人取得了設計意義上的成功,也有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商業意義上成功,我真心替他們感到高興。
當他們遇到問題時,我不希望繼續保持沉默了,哪怕做不到拋磚引玉,哪怕只是指出問題,哪怕只是默默陪伴。
于是就寫了今天這篇文章,給我喜歡的設計圈、設計師一個交代,也算是給我自己,一個交代。
別管怎樣,太陽照常升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