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讀懂儲能
電力行業隱患內部舉報機制即將全面鋪開。
?圖源| 鹽圖庫
編輯 | 王璟
來源|儲能嚴究院
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關于推動建立完善電力企業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的通知》,要求全國電力企業完善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的獎勵機制,鼓勵一線員工積極參與安全生產監督,構建“人民防線”,推動電力安全治理向事前預防轉型。
事實上,在化工、煤礦等領域已有類似機制(如應急管理部2018年頒布的《安全生產舉報獎勵辦法》),但主要針對傳統工業安全;儲能專項方面,2023年以來,廣東、浙江等地曾試點儲能項目安全巡查制度,但缺乏全國性、系統化的員工內部舉報激勵設計。
作為首個全國性、系統性的電力/儲能安全隱患內部舉報機制,通知作出了如下明確要求:
事故報告范圍覆蓋全面:包含人的不安全行為(如違規操作、無證上崗)、設備缺陷(如安全防護缺失、數據篡改)、環境風險(如粉塵超標、危險作業管理缺失)及管理漏洞(如責任落實不到位、外包管理混亂),首次明確將"四新"(新技術/裝備/工藝/材料)應用風險、新能源、新型儲能隱患作為舉報重點。
機制設計高效透明:要求企業暢通報告渠道(如小程序、電話等),明確獎勵標準,建立核查整改流程,并公開臺賬接受監督。
激勵措施雙重保障:舉報獎勵資金從企業安全生產費用列支,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結合,優秀報告者可獲晉升傾斜,強化正向激勵。
監管要求嚴格落地:6月底前所有電力企業須完成上述機制建設,各級能源部門將強化檢查,對敷衍應付、整改不力的企業從嚴處罰;對主動報告并有效整改重大隱患的,可依法免予行政處罰。
電力及儲能行業是能源安全的核心環節,其事故可能引發大面積停電、儲能設備爆炸或環境污染,威脅社會穩定。
近年來,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機規模激增,以及新型儲能技術快速推廣,行業面臨電池熱失控、電網波動等新型風險,傳統監管手段難以全面覆蓋。
尤其是儲能系統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迎來爆發式增長,其規模正從百兆瓦時級快速邁向吉瓦級,也給安全管理帶來了不小挑戰。
以1GWh儲能電站為例,涉及上百萬顆電芯,系統復雜度呈指數級上升,涵蓋電芯制造、能量轉換、智能管理、消防保護等多個技術領域,任一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當前儲能行業主要面臨七大風險點:電芯質量缺陷、熱失控防護不足、系統設計缺陷、電子器件故障、安裝運維不規范、電池老化濫用以及環境因素等。
具體而言,電池作為儲能核心部件,其過充、過放、內短路等問題極易引發熱失控,這是最危險的安全隱患。熱失控過程中,電池會迅速釋放高溫可燃氣體,一旦接觸氧氣極易引發爆燃。而現有消防體系對這類新型火災應對不足,往往導致初期火情失控。
此外,系統設計缺陷如防火分區不合理、消防設施配置不足等問題,以及安裝接線錯誤、運維操作不規范等人為因素,都在持續累積安全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劣質電子元器件將會嚴重影響系統監測精度和控制可靠性。例如站控層設備異常、通信故障等問題,都可能誤導系統運行策略。
這一問題在當前無底線低價內卷的市場環境下尤為突出,部分企業為降本而采用劣質電芯和減配元器件,粗劣拼裝產品充斥市場,進一步放大了安全隱患。
針對這些風險,業內人士建議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建立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雙重預防機制;
二是嚴格執行現有標準體系,包括GB/T 36547-2018 《電化學儲能系統接入電網技術規定》等多項技術規范;
三是充分發揮此次推行的內部舉報機制作用,讓一線員工成為安全監督的"前沿哨兵",
實現隱患的早發現、早處置,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防線。
事實上,該機制與2023年7月開始實施的《儲能電站安全規程》GB/T 42288形成配套,構建"技術標準+舉報監督"的雙重防控體系,填補了儲能領域員工參與安全治理的制度空白。
CONTACT U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