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春,筆者開始跟隨啟功、劉炳森、沈鵬,言恭達、孫曉云等書法名家,聽他們講課,看他們寫字,為他們服務,多年相伴,亦師亦友。直至今天,還偶爾為言恭達、孫曉云服務,也成了幾十年的好朋友,所以,看到言恭達的門生,總有一種親近之感,尤其在他千萬弟子中,脫穎而出者,更多留意,常常矚目。姚德樹就是。
“他恪守著主流正脈,厚文養正”。言恭達如是說。
這是殷切期望,也是真誠贊賞。
是的,姚德樹早年楷書筑基,青年篆隸融通,中年行草立藝,壯年真、草、篆、隸、行,相互輝映,五體通釋。尤其篆籀,他用功最勤,行草書則風神最善。
姚德樹書法作品《春日》張孝和 《點絳唇·獨上高樓》張弘范詞
姚德樹,1950年出生,江蘇常熟人,曾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詩詞協會會員、江蘇省硬筆協會會員,現為江蘇省甲骨文學會會員。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展示活動,屢次斬獲大獎。姚德樹多次參加義拍義賣活動,好評熱烈,贊譽不絕,作品曾被很多國內外重要文化機構,以及眾多收藏家收藏,并視若珍寶。他還向常熟市檔案館捐贈名人精品書法,以助力地方文化發展。除了書法藝術之外,姚德樹還喜愛古體詩文,其自作詩刻入安徽合肥包公墓碑林、自作詩詞先后選入《當代江蘇千家詩詞集》《江蘇中青年詩詞選集》《常熟詩詞三十年》等媒體。毫無疑問,一切贊譽都是對姚德樹取得顯著成就的褒獎,而收藏其作品則是對他書法藝術的最佳肯定。
一定因為部隊的洗濯,姚德樹的書法在恪守主流、堅守古法之時,還流露出獨特的剛毅、爽朗。
多年軍旅生涯鍛煉了姚德樹的品格,淘洗了姚德樹的性情,也養成了其坦蕩豁達的處世態度,以及不服輸的精神,并凝聚成獨特的氣質。而積學厚養的寫字過程,則使軍人作風與沁入骨子里的氣質統合一體,而洋溢于書法藝術之間,從而使軍人出身的姚德樹多了一份文人氣,使以書法家立藝的姚德樹多了一份軍人風。當文人氣與軍人風融匯一身,姚德樹也就比“僅為書法而書法者”多了一份生命的意蘊、多了一份人生的歷練,更多了一份軍人獨屬的風采。字如其人,字如其修為,是也。
由此,當姚德樹確立以書法為畢生追求之后,他就顯得比一般書法家更有毅力、更有恒心,在恒心、毅力的加持中,他的書法也很快進入佳境。盡管,姚德樹沒有這主席、那會長的繁華,可是,以書法為本體的書法藝術卻是他的遠方、他的精神棲所、他的情感皈依,他寫得執著、寫得認真,也正是因那份執著、那份認真,他寫出了高度,并在新媒體時代,出了圈,被很多人關注。
姚德樹書法作品《如夢令·送春》顧太清 《如夢令·昨日夜雨風驟》李清照
觀姚德樹的篆書,可以看到,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他皆有涉獵,興趣廣泛,而且不拘一格、不拘一品、不拘一尊。他的甲骨文,線條瘦勁,字法勻稱,字形極具意象之美;他的鐘鼎文,線條綿里藏針,字形、字意,似有立體形態;他的石鼓文,圓融渾厚,古茂雄秀,乍一看,極富吳昌碩之神韻,卻又不盡然。
細究其理,可以發現,姚德樹的篆書,尤其甲骨文,不管是點畫、線條、章法,還是筆法、筆意,姚德樹始終把“法度”作為第一要素,也許他清楚地認識到:“極盡法度,才更自由”,并由此而篤定法度。比如在其《神州異彩、大地回春》一副對聯中,姚德樹講究筆筆有法,筆筆到位,亦注重字字守理,字字遵古,然而,看似一切都在法理之中、都在古體之里,卻又“結體之功在學力,用筆之妙在于性靈”,其筆性、筆意則融于心性,而總是出現一些微妙變化。再比如《甲骨文集句震宇萬邦》《燕歸萬戶春光好、鳳舞九州歲月豐》《山歡水樂》等等篆書,姚德樹皆堅守著傳統,而呈現很多變化,其變化偶爾在意料之中,又偶爾在想象之外。在意料之中,那是共性的傳統之法、傳統之理,而在意料之外,那是對書法的獨特理解、對書法的獨特妙用。比如在這些篆書中,正側、向背、轉折、頓挫等等筆法的變化總給人一種超出傳統的微妙,這種微妙變化,也許是有心,也許是無意,也許久沁傳統養成的書寫習慣,一筆一畫總是遵循著“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法則,而又契合著“平處尊古、險處奇崛、變化有心”的審美元素,筆端的變化常常隨著心境的變化而變化,并呈現出心手相應的自如,以至于其起筆、收筆、行筆,極富節奏,又似有韻律。
一定因為積年錘煉篆籀而開拓了視野,取法乎上而溯源了原理,姚德樹扎根篆書,以篆隸孕育行草書,使其行草書枝繁葉茂。
縱覽姚德樹的行草書,可以看到,他用筆遒勁,遒勁中閃爍著一種睿智,又帶著幾分爽朗、清新,爽朗處,如秋水視底,清新處,如春風含馨。而筆道、章法、布局之中,有“二王”之俊逸、趙孟頫之妍媚、蘇軾之神韻、米芾之奇崛、文徵明之瀟灑,字里透著溫潤之風,字外充盈著飄逸之氣。諸家皆有,諸家又皆無,想必,那是無需諸家字字臨摹而筆法相傳相承的互通結果,因為這些歷代書家皆取法乎上,而得傳統之真,也一定是平和含蓄的心境而影響書藝的結晶,因為心地豁達,書藝才能爽朗如人。
姚德樹書法作品《次北固樓》王灣 《新雷》張維屏
《李白詩/早發白帝城》《鄭板橋自勉箴言》《杜甫詩/客亭》等等行草書,或出神入化、或心意妙悟、或恣肆揮灑、或崢嶸纏繞,大開大合之間,縱橫離奇,聚散收放之間,從容嫻雅。姚德樹的行草書,其筆法,剛與柔、動與靜、方與圓、欹與正,或交替、或轉換、或輝映,對立之中,保持著和諧,瀟灑之中,又彰顯著真功,險峻而嚴守著法度,共性又凸顯著個性。姚德樹的行草書,其線條,快與慢、收與放、開與合、疏與密,自由自在,又吾寫吾心,卻無荒率浮躁之氣,更無金剛怒目之感,其靈秀之處,姿態朗逸,其典雅之處,婉潤勁健,其蕭散之處,雋永含蓄,若說線條有印印泥、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等象形詞語,皆不能道其妙,若說其線條似長風出谷、如瀑布飛空等意象描繪,也絕不能言其真。姚德樹的行草書,是書,也是畫,書法如畫,畫有妙意。
當然,姚德樹也擅于魏碑、隸書,在此不一一例舉,不過,必須強調的是,不管是其篆籀、行草,還是魏碑、隸書,皆立于深厚的書寫功力而生發出新的形態、新的風格。如果說深厚的書寫功力是姚德樹幾十年百煉成鋼地鍛造所形成的肌肉記憶,那么,新形態、新風格則是“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的藝術實踐,而后生發于筆端。縱觀姚德樹的篆籀、行草、魏碑、隸書,可以看到,他寫的很傳統,即便帶著很強的個性,那個性也是恪守古法所達到的獨特。事實上,姚德樹本無意于獨特、無意于新風,更無意于變革,他只是沿著主流正脈之道,學傳統,與傳統為伴,寫傳統,與經典對話,甚至他一度顫栗地堅守著傳統古法,一筆一畫,皆追求學古有質,一字一體,皆講究神形逼真,惟妙惟肖。也正是幾十年從實臨到意會,從意會到入心,從入貼到出貼,再從出貼到入貼,反反復復,來回穿梭,姚德樹才在書法有法之中,漸進、漸悟、漸變,學古,學出了自我,臨古,臨出了風格,并以“有古有己”、“入貼出貼”的筆底之變收獲了屬于自己那份精彩。
由此,筆者滔滔不絕,意猶未盡。
(文/桑干)
作品欣賞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