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魯智高
來源 | 投中網
四次沖刺上市未果,喜馬拉雅最終被騰訊音樂收入囊中。
6月10日,騰訊音樂發布公告稱,準備全資收購喜馬拉雅。按照285億美元的市值計算,12.6億美元現金和最多5.57%的股權,讓這筆交易的價格約為28.47億美元(約204.54億元)。
與喜馬拉雅2020年43.45億美元(約312.16億元)估值相比,這個交易價格相當于打了6.55折。不過在收入增長明顯放緩、凈利潤持續增加艱難等情況下,喜馬拉雅目前能夠賣出這樣的價格,可能并非壞事。
更為關鍵的是,在上市接連失利的情況下,那些投資了近百億元并長期陪伴喜馬拉雅成長的投資人們,也會因為基金到期等原因而很難再繼續等下去。
雖然是打折出售,但這個價格對于投資人們而言,他們大概率不僅沒有虧本,甚至還能獲得合理的回報。更為重要的是,一旦這筆交易順利達成,那么投資人們也成功實現了退出。
一
3億月活
估值曾高達300億元
作為在線音頻行業的老大,喜馬拉雅也曾風光無限。
故事得從2012年說起。判斷移動互聯網將迎來大爆發后,連續創業者余建軍與曾任證大集團投資總監的陳宇昕(陳小雨),又選擇將“移動音頻”定為共同創業的方向,并在上海成立了喜馬拉雅。
出于對他們的認可,證大集團在投了余建軍和陳宇昕早前創立的“那里世界”2000萬元后,又選擇拿出1500萬元為對方提供支持。這筆寶貴的資金,也為喜馬拉雅早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3年3月,“喜馬拉雅FM”手機客戶端正式上線,并涵蓋了有聲小說、音樂、培訓講座等多種類別。此后,喜馬拉雅的用戶數量實現飛躍式增長,很快便從2013年的1000萬飆升到2014年底的1個億。
如此亮眼的成績,離不開他們對內容的重視。“做內容平臺,本質上需要給用戶好內容,吸引更多人到平臺上來創作好內容。”在余建軍看來,音頻平臺長期的競爭,一定在內容的壁壘上。
從發展初期便布局版權,到不斷完善“PGC+PUGC+UGC”,喜馬拉雅的內容生態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快速增長的用戶數量,很快便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真金白銀,成為他們對這家公司最好的支持。
在2014年的時候,SIG海納亞洲、凱鵬華盈、Sierra Ventures、華山資本、寬帶資本、璀璨資本等便成為喜馬拉雅的股東。后來,普華資本、興旺投資、閱文集團、創世伙伴創投、摯信資本、小米、好未來等也投了他們。
意識到“音頻天然是個知識媒體”后,這家公司于2016年開始探索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一年后,喜馬拉雅又嘗試從線上走向線下,并推出了小雅AI智能音箱。隨著播客、直播和AIGC的興起,他們也投入了不少資源去布局。
從2019年開始,喜馬拉雅又從騰訊、SIG海納亞洲、好未來、普華資本、泛大西洋投資、興旺投資、松禾資本、索尼音樂娛樂、摯信資本、合鯨資本等手中共拿到超9億美元。在E輪系列融資完成后,他們的估值于2020年達到43.45億美元(約312.16億元)。
一番努力下來,這家公司2023年的活躍內容創作者超過290萬,同時擁有涵蓋個人成長、歷史人文、親子情感、商業財經以及娛樂等數百個品類的4億多條音頻內容,平均總月活躍用戶數量也超過3億。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喜馬拉雅最終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
二
打折出售
200億元“賣身”騰訊音樂
拿到近百億元融資后,上市成為喜馬拉雅的重要目標。
從2021年4月申請在美上市失敗,到后來連續三次赴港上市未果,或許令余建軍與陳宇昕沒想到的是,喜馬拉雅四次沖刺IPO居然都沒能成功,最終還是沒有逃過被賣掉的結局。
這個結局的出現,其實早有跡可循。雖然這家公司的營收從2021年的58.6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61.6億元,但是收入增速已經明顯放緩。與此同時,他們2021年和2022年經調整凈虧損共超過10億元。
為了實現盈利,喜馬拉雅采取了包括裁員和降低營銷費用等在內的一系列措施。2024年11月,余建軍坦言過去兩年公司做了很多調整,包括內部把很多部門打散重組,同時縮減公司的層級,“2023年,公司的管理者從300人調整到只有不到150人”。
這家公司的員工總數,也從2021年末的4342人,降到2023年末的2637人。最終,他們2023年經調整凈利潤為2.24億元,實現了年度盈利。截至2024年12月底,喜馬拉雅已連續9個季度盈利,2024年凈利潤超過5億元。
雖然他們憑借種種手段實現盈利,但在騰訊旗下騰訊音樂和字節旗下番茄暢聽等實力強勁對手的競爭壓力下,未來靠自己獨立實現良好發展的難度不小。更為關鍵的是,在上市接連失利的情況下,那些長期陪伴喜馬拉雅成長的投資人也很難再繼續等下去。
當時間來到2025年4月,便有報道稱騰訊音樂計劃作價24億美元買下喜馬拉雅。報道提到,三年前騰訊音樂接觸過喜馬拉雅,但雙方對收購后管理團隊安排并未達成一致。按照媒體的說法,原本2021年騰訊收購喜馬拉雅已談判到最后一輪,但由于余建軍突然反悔而告吹。
兩個月后,隨著騰訊音樂一紙收購公告,正式宣告喜馬拉雅“賣身”傳聞成真。
公告顯示,騰訊音樂除了支付12.6億美元現金,還將授予喜馬拉雅相關股東不超過騰訊音樂已發行及在外流通普通股總數5.1986%的A類普通股。
根據并購協議,喜馬拉雅還將重組與交易有關的若干現有業務。與此同時,騰訊音樂會在后續根據喜馬拉雅的業績表現,向其創始股東發行不超過總股數0.37%的A類普通股作為激勵。
如果用285億美元的市值計算,騰訊音樂提供給喜馬拉雅股東的股權價值約15.87億美元。再加上12.6億美元現金,那么喜馬拉雅此次“賣身”的價格約為28.47億美元(約204.54億元),相當于在原來43.45億美元(約312.16億元)估值的基礎上打了6.55折。
雖然這個價格與估值相比有較大差距,但是對于投資了喜馬拉雅近百億元的投資人們而言,他們大概率不僅沒有虧本,甚至還能獲得合理的回報。更為重要的是,一旦這筆交易順利達成,那么投資人們也成功實現了退出。
“這次并購并非偶然發生,而是源于喜馬拉雅對正在發生的行業和技術深刻變革的回應。”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余建軍與陳宇昕看來,與其單打獨斗,不如共享資源、共同研發,把精力用在真正提升用戶體驗和創作者收益上。
在騰訊音樂收購公告發布后,喜馬拉雅直言,“將保持現有品牌不變、現有產品獨立運營不變、核心管理團隊不變、公司戰略發展方向不變。”
此次并購,標志著騰訊音樂在在線音頻賽道的又一次關鍵布局。至于雙方最終能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也只能靜待時間來揭曉答案了。
(全文完)
【邱處機簡介】
福建龍巖人,現在常駐北京。公眾號專注于撰寫商業牛人的成長經歷和認知升級,讓我們一起向他們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進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