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天下·學術考察
風中回響與文明的交疊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風從未停歇,它輕拂過伊斯坦布爾的屋頂、蜿蜒的街道和水波蕩漾的岸邊,帶著來自時間深處的低語,仿佛在輕聲訴說千年以來的故事。這座城市橫跨歐亞大陸的交界,不僅是大自然賦予的地理分界線,更是一片文明交匯的獨特試驗場——政治制度在此演變生長,文化傳統在此交融碰撞,生活方式在此被反復解構、重新塑造、煥發新生。
今天的土耳其是一個現代國家的概念,然而在這片土地上,承載著古亞述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早期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伊斯蘭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種文明的深厚遺跡。在這不足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內,歷史遺存的多樣性之豐富,在全球范圍內也屬罕見。
在這座歷史如書卷般層層疊疊的城市中,要理解這片土地上多元共存的邏輯,我們必須找到一把鑰匙——那便是“文明的互聯”。文明的互聯,不應僅僅被視為某種歷史的偶然巧合,而更是一種深思熟慮的組織智慧與生存策略:在面對繁雜的族群、多元的語言和各異的歷史記憶時,構建出一種能夠包容差異、協調內在張力、維系整體統一的框架性邏輯。它并不以抹平差異、追求同質化為目標,而是努力探索一種可以容納異端、擁抱多樣性、不以沖突為前提的共存秩序。
文明的互聯,并非空洞的教條,而是對文明現實挑戰的一種動態回應形式。它如同一根隱形卻堅韌的線,嘗試將破碎的文化板塊小心縫合,讓多元的碎片不至于散亂無序,讓復雜的結構不至于分崩離析。
今年8月,我們攜手大觀學者深入土耳其,漫步于伊斯坦布爾的老城街巷,探訪以弗所的古希臘城遺址,駐足安卡拉穿越萬年的文明博物館,走進卡帕多奇亞基督徒避難與修行的巖洞...
我們通過走訪一系列“文明的拼貼”現場,親眼見證信仰如何整合政治權威,傳統與現代生活如何并置共存,神圣的儀式與日常的節奏如何交織共生。
01
空間的交響:建筑與思想的共鳴
從拜占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到奧斯曼帝國時期的輝煌都城,再到如今的文化與商業樞紐,伊斯坦布爾的街道、橋梁和建筑群如同地質層般堆疊累積,既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與更迭,又透露出一種延續不斷的內在邏輯。
奧斯曼帝國留下的托普卡帕宮正是這一邏輯的生動縮影,但它并非唯一的例證。在以弗所,宏偉的塞爾蘇斯圖書館廢墟依然在訴說古希臘古羅馬世界中知識與城市空間的緊密融合;在卡帕多奇亞,巖洞教堂群展現出早期基督徒如何將信仰轉化為空間,把逼仄的洞穴構筑成逃避壓迫的庇護所。讓我們對“空間作為儀式結構”有了史前維度的直觀感受。
圖丨拜占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復原圖
空間的建構,總是思想的回聲。不同文明的空間語言在這里并非彼此對立沖突,而是在相互借用、重新組合、混搭創新中,形成了新的視覺形態與精神共存方式。圣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市集的拱廊與橫跨水面的橋梁,都是“文明的互聯”的有力物證:它們在差異中尋找對話的可能性,在復雜中維系認同的根基。
02
制度的織網:多元融入秩序的框架
文明的互聯不僅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布局之中,更深深植根于制度性的安排之內。在遼闊的帝國背景下,面對多語言、多宗教、多種族的復雜社會結構,僅僅依靠暴力來維系統一是不可持續的。而制度化的文明鏈接策略,成為穩定秩序、減少摩擦與沖突的關鍵機制。
奧斯曼帝國的米勒特制度,是一種應對多元社群的制度創新:不同的宗教共同體在帝國框架內擁有一定的自我治理權,既保持彼此的區隔,又接受帝國統一權威的管轄。這不是文化融合的最終終點,而是管理異質性的一種理性且務實的折中方案。
這種制度精神并非奧斯曼帝國獨創的產物。在古羅馬的殖民體制中,地方自治與帝國法律體系并存共生;在赫梯帝國的石板文書中,聯姻、通商和軍事同盟成為跨文化治理的重要工具。如今,在安卡拉的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中,我們仍能清晰地通過赫梯時期的文物看到這些制度性智慧留下的遺產。
圖丨圣索菲亞大教堂
現代土耳其雖然采用了共和政體與世俗法律體系,但文明的互聯仍然深嵌于其治理結構之中。土耳其在教育、文化、語言政策、城市更新等領域,持續處理著歷史與現代、地方與國家、傳統與技術之間的內在張力。這些制度調整并非抽象的政治理念,而是“在多元中尋找秩序”在具體治理實踐中的真實寫照。
03
精神的旅程:感知與實踐的統一
文明的互聯也在塑造著個體生命的感知方式與實踐體驗。在土耳其的各個角落,我們可以看到精神秩序如何通過身體實踐與日常生活的節奏,實現對差異的調和與整合。將紛繁的外部世界聚于內心的中心,將身心的節奏與世界的秩序對齊統一。這種精神實踐并非抽象的冥想,而是一種“感知上的整合”方式。
在卡帕多奇亞,那些地下洞穴教堂、禮拜廳、居所與糧倉,仿佛仍然停留在千年之前基督教徒被羅馬帝國殘酷迫害的時代,俯身穿過這些隱秘的巖洞,我們能切身體會到,人類在面對壓迫與危險時,如何將有限的自然資源轉化為共同生存與精神庇護的智慧結晶。文明的互聯,在此成為對惡劣環境與文化張力的一種彈性且靈活的回應。
圖丨以弗所遺址復原圖
從多神信仰到一神教,從自然崇拜到哲學性的內省反思,這些多元的精神傳統在這里交錯并存,體現出“文明的互聯”在靈性領域的寬廣包容態度:即使是紛亂的內在世界,也需要一種超越單一統一之上的多點協調與平衡。
04
統一的智慧:歷史的回響與當下的呼應
統一,并非要抹平一切差異,而是從歷史深層的摩擦與碰撞中提煉出調和與平衡的技術。文明的互聯既不是浪漫的理想主義夢想,也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而是在實際的治理實踐、社會互動和文化碰撞中不斷生成的一種智慧。
它既是一種機制,也是一種美學;既是一種權謀策略,也是一種倫理考量。它并不排斥沖突的存在,但鼓勵在沖突中尋求秩序的可能;它不試圖消解差異,而是為差異賦予一種有機的組織形式。
從赫梯帝國到羅馬時代,從拜占庭到奧斯曼時期,從帝國體系到現代共和國,這種智慧以不同的面貌持續發揮作用。在當代社會,它不僅體現在城市規劃與政策構思之中,更活躍于文化節慶、非遺保護、藝術創作以及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
圖丨伊斯坦布爾獨立大街
在這個失序無常的世界,文明的互聯如同一盞微弱卻持久的燈光,照亮另一條可能的道路:如何在多元中尋找連結的紐帶,如何在復雜中編織和諧的格局。
我們深入土耳其,去探訪博物館里靜止的展品的同時,也要去歷數復雜更迭的歷史,體會一種持續生成、動態調整的秩序框架,感受身處其中的日常節奏和集體選擇。文明的互聯,是我們今天打開土耳其的鑰匙,或許在未來,文明的互聯也將指引我們去搭建一個包羅萬有的可居的世界。
05
主理學者
施 展
上海外國語大學
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著有《樞紐:3000年的中國》《溢出》《破繭》《邁斯特政治哲學研究》等
得到·大師課《中國史綱》《國際政治學》《中國制造報告》課程主理人
喜馬拉雅《吃透經典》主理人《通往文明之路》第一季主理人
研究方向:歷史哲學、西方文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社會學等領域
許 小 亮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教授
著有《法學流派的人學之維》,在《中外法學》《學術月刊》等刊物發表。
喜馬拉雅《通往文明之路》第五季主理人、《吃透經典》主理人
特邀嘉賓
Fikri KULAKOGLU
安卡拉大學考古學學者
研究領域:史前與近東考古學
*將參與8月13日屈爾泰佩遺址行程
隨團領隊
Mahinur
卡帕多奇亞大學旅游指導系
蓋布澤技術大學電子工程系
伊斯坦布爾大學物理系
廈門大學國際交換生
語言:中文/土耳其語
06
考察內容
第一天丨 8月9日 星期六
伊斯坦布爾/Istanbul
圣索菲亞大教堂
地下水宮
▲為什么伊斯坦布爾的城市肌理能夠讓羅馬、正教與伊斯蘭三重權威并置?
▲圣索菲亞的功能轉換為何總被用來檢驗土耳其的神圣-世俗邊界?
第二天丨8月10日 星期日
伊斯坦布爾/Istanbul
托普卡帕宮
藍色清真寺
▲地下水系如何讓伊斯坦布爾在圍城與擴張之間維系生命線?
▲宮廷空間布局怎樣將蘇丹-哈里發雙重身份融合?
第三天丨8月11日 星期一
安卡拉/Ankara
國父紀念館
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
▲憲法法院為何成為神圣化與世俗化交匯的樞紐?
▲博物館策展為何強調遠古-伊斯蘭-共和國連續譜?
第四天丨8月12日 星期二
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
格雷梅露天博物館
凱馬克勒地下城
▲格雷梅洞窟群緣何成為拜占庭靈修者與當代伊斯蘭國家共享的“圣地”?
▲凱馬克勒地下城怎樣把“軍事堡壘”與“靈修隱匿”二者合一?
第五天丨8月13日 星期三
開塞利/Kayseri
屈爾泰佩遺址
▲屈爾泰佩亞述商人聚落如何嵌入跨洲經濟與政治網絡?
▲屈爾泰佩的宗教多樣性如何揭示“神圣/世俗”整合路徑?
第六天丨8月14日 星期四
伊茲密爾/Izmir
以弗所古城
米利都遺址
▲為何米利都學派對“世界本原 (arche)”的追問能夠開啟跨文明理性傳統?
▲以弗所為何能在多帝國更迭中不斷重寫“法律—信仰—貿易”的秩序?
第七天丨8月15日 星期五
伊斯坦布爾/Istanbul
考古博物館
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控制權如何在神圣敘事與世俗主權之間反復重寫,并塑造伊斯坦布爾的全球戰略地位?
▲為什么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能夠通過跨時代藏品重塑多文明的歷史記憶,并為土耳其現代身份提供合法性?
第八天丨8月16日 星期六
伊斯坦布爾/Istanbul
蘇萊曼尼耶清真寺
多瑪巴赫切宮
▲蘇萊曼尼耶清真寺及其庫里耶綜合體,如何把奧斯曼帝國的神圣律法、世俗行政與慈善福利交織為一部“建筑化”政治宣言?
▲多瑪巴赫切宮緣何成為奧斯曼晚期在歐洲現代性與伊斯蘭主權之間反復調和的象征舞臺?
07
報名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