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小龍蝦的美味飄香全國,每年約130萬噸小龍蝦滿足了食客的味蕾,但其中有近100萬噸蝦殼面臨被丟棄的命運。
如今,在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劉培文及其團隊的不懈探索下,這些堆積如山、無人問津的蝦殼,正“變廢為寶”,被成功轉化為高性能納米晶體、醫用止血原料、功能高蛋白質輔料等高附加值產品,每年創造的產值預計突破億元。
01
零污染“淘”出高純度納米晶
蝦殼中含有20%至30%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甲殼素,廣泛應用于醫療、環保、工業等多個領域。但將其進一步提純并制備成甲殼素納米晶,卻是一項技術難題。
常用的提取技術如酸水解法,存在設備成本高、水資源浪費嚴重、產品穩定性差等諸多問題。又或是TEMPO氧化法,反應物毒性大、污染重,成本高達2萬元/公斤。
劉培文團隊大膽創新,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結構選擇性氧化技術。該技術通過弱堿液浸泡與溫和攪拌,將甲殼素選擇性氧化并剝離成納米晶,最后再提純即可得到穩定的產品。
整個反應過程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就能完成,所有堿液經中和回收后還可循環使用,真正實現了綠色環保零污染。
該技術制備的甲殼素納米晶品質出眾,三年內都不會出現沉淀物,產品批次穩定性極佳,成本更是大幅降低至2500元/公斤。
甲殼素納米晶在水中呈現出乳白色、半透明的乳狀液體狀態,在透射電鏡下可觀察到其表面形貌呈尖刺狀。它質量極輕,但分子強度卻比陶瓷還硬,憑借“輕質高強”的特性,被譽為“工業味精”,在多種工業產品中可顯著提升性能。
比如,在卷煙紙生產中,添加甲殼素納米晶后,既能增強紙張硬度,又不會增加質量,能精準控制紙張燃燒速度;用于油漆油墨時,能使上色效率提升30%,還能增強油漆的光澤、抗裂性和抗菌能力,甚至可以吸附甲醛;在電池隔膜領域,它能強化離子傳輸效率、提升隔膜抗皺強度,有效降低電池短路風險。
“目前,我們已與部分車企展開業務對接,電池隔膜或將成為我們未來重點發展的下游方向。”劉培文介紹,“此外,我們還與油漆、化妝品等領域的多家企業開展新產品研發。”
02
讓“廢殼”闖出億元新天地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必須跨越綠色轉化這道坎。”2021年,從德國哥廷根大學學成歸國的劉培文,帶著國際前沿的生物質化學研究經驗投身農業廢棄物轉化領域,深入蝦殼堆里探索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徑。
作為湖北省小龍蝦產業鏈精深加工專家組組長,他帶領團隊常年奔波在加工廠、實驗室和田間地頭,在洪山區建成噸級蝦殼資源化示范基地,將創新技術投入實踐,助力潛江、洪山等地企業年回收蝦殼超數萬噸,真正實現農業廢棄物的“吃干榨凈”。
去年9月,劉培文創立生材智造科技公司,搭建900平方米的實驗室,實現首批產品研發落地,每批產量10公斤,售價高達20萬元。今年,2000多平方米的生產線已在咸寧嘉魚落成。
“甲殼素納米晶研發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下游市場不通暢,對于可應用的各類產業鏈場景,還屬于‘生面孔’。”劉培文坦言,“我們現在先瞄準科研市場,以前科研領域購買甲殼素納米晶的價格高達6萬元/公斤,而我們的產品將價格降低了6成,這部分市場將有約3000萬元的營收。”
洪山區對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大力支持,為項目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該項目入選洪山區第二批“先投后股”支持名單,獲得200萬元投資資金。
“政府不僅給了啟動資金,還幫我們開拓市場。”劉培文感激地說道。未來,公司將全力推出甲殼素納米晶、甲殼素納米纖維等主力產品,以高質低價的優勢進軍全國市場,力爭2至3年內實現年營收破億元的目標。
文章來源:湖北日報
添加小編微信可進行業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