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史雙元
有一個節日,不那么正式,不那么熱鬧。有人盼它,有人無感,還有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這就是“父親節”(最廣泛的父親節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這一天過父親節)。
今天,我想結合古典詩詞談幾個有意思的父親,那還是中國父親輝煌年代的事情。寫到這里,忍不住要用洋涇浜來一句:long long time ago,或者說“老家有座山,山里有個爸......”
父親的形象并不具體,很多時候,父親是留給孩子們想念的,特別是在自己做了父親以后。
古代表現父子交流的作品大致包括三重對話維度:情感層面的交流,家庭與事理層面的規勸,功名與功業層面的期盼。
陶潛好像很淡泊,但對兒子也是有要求的,他曾寫《責子》詩笑話兒子的蠢笨:“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碧諠撾m然不高興,但沒有認真生氣,兒子自有兒子福,再說,沒有一杯酒解決不了的煩惱,“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在“天運茍如此”的嘆息中,陶潛藏起半生沉浮的苦澀,這種舉重若輕的親子對話,恰似魏晉名士的麈尾輕揮——既拂去嚴父的威儀,又掃盡俗世功名的塵埃??磥恚諠撌钦鏁邕_,是真隱士,“嘛事不往心里擱”!
蘇軾一輩子命運起伏,沒有過上幾天好日子,所以,蘇東坡希望兒子“蠢萌”一生,不愁吃喝即可,不見風雨也罷,總之,“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蘇軾《洗兒戲作》)他這是借為兒子“洗塵”來感嘆自己一輩子“蒙塵”,所以,他祝愿小家伙一輩子躺平,一輩子“平庸”地“進步”,蘇東坡這個老子,孩子們喜歡。
辛棄疾寫過一首詞,《最高樓》(吾衰矣),起因是“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自己想退休,兒子不讓,說家庭沒有達到財務自由,老爸不能退,還鬧騰個不停,該罵!
辛棄疾兒女成行,這一位“犬子”指誰,不是很清楚,通常的規律是,越是嬌慣就越不成器,這么看,可能是《清平樂·村居》中的小兒:“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边@個“小兒”早就暴露“無賴”本色,哥哥都在勞動,他臥剝蓮蓬,看來是坐享其成的料,加上年齡最小,擔心父親退休以后自己生活質量下降,出門也無法再吹噓“我爸是辛剛/老辛”,因此在家鬧騰,鬧得辛棄疾很煩,忍不住連連呵斥。
當然,這首詞也可能是表面上斥責兒子“乖張”,實際上是借懟兒子來懟世間小人,甚至是懟自己,怎么天天說退休,到現在還不退休呢?
陸游的《示兒》詩中,臨終托命,寄語后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睂⒈瘔训膼蹏閼褌鞒薪o兒子,把自己的理想托付給下一代,這是愛國詩人“黑洞塌縮”時巨大能量傳播的典型寫照。詞人將家國大義鍛造成家族基因的傳承,在血脈延續中完成文明密碼的轉錄。
對以上這些訴說家長里短,其實是表白人間情感的詩詞,我在已出版與即將出版的兩部著作中皆有細致探討。這些文字分別收錄于《一日看盡長安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3)和預計今年七月面世的新書《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5)。前者如春日踏花,后者似雨夜聽笛——一脈相承,卻又各具風骨。
這些年來,我嘗試在詩詞研究與鑒賞的傳統路徑之外,另辟蹊徑,更加關注古人情中的細微流轉,也更大膽地去展示詞章背后的心靈劇場。這不僅是一次對經典的溫柔回望,更是一次對當下人心的靜默觀照。在這些文字中,詩詞不再只是博古通今的考據對象,而成為映照人性、療愈情感的爐邊油燈。
你可以把這兩本書看作是一次雙重旅程:一邊穿行在古典世界的詞章深處,與李白共醉、與老杜同悲;一邊照見現代人心的欲望與困惑,借古人的筆墨,安頓今人的靈魂。
愿你在翻閱之間,既得詩意的慰藉,也獲人世的清明。
回到今日題目,如果你身為父親,或準備做父親,或者你想理解父親,你可以找到書中的有關文章(加上朱自清的《背影》)讀一讀,人是需要溝通和理解的,即使是父子之間,父女之間。
這篇文字寫的是父親和兒子,關于父親和小棉襖女兒的故事,來年再寫,同樣的時段發表。你愿意等待一年,等待著閱讀另一篇關于父親的文章嗎?這可是互聯網時代!
史雙元/著作《一日看盡長安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