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廁的話題,我們收集了不少留言信息,有位讀者很有心的在與作者共情,我特別感動。
這個話題恐怕不搜集大家的想法就很難寫出來。如果作者單憑自己的經驗寫,可能寫的過程有如便秘,因為寫自己如廁的經驗和感覺會涉及隱私泄露的羞恥感,情感上會糾結;而如廁這個事情,跟性一樣即便在茶余飯后也難以啟齒,作者估計也很難在日常交往中搜集到足夠多的他人的如廁信息。哈哈,預祝作者可以把這個如廁的話題寫出腹瀉的快感。
如上所言,如廁是一件極其平常又關乎生死卻難以啟齒的事,但也正是力比多投注較多又容易被意識忽略的事。
好廁所與壞廁所
廁所的重要性不亞于餐廳、臥室,承載著我們的愛恨情仇,是我們很重要的客體。
如果將廁所帶給我們的感受對照媽媽帶給嬰兒的感受,“好廁所”如同“好媽媽”讓我們放松、愉悅地排泄,“壞廁所”如同“壞媽媽”讓我們感受惡臭和羞恥。
我很挑廁所,我還以為是因為外面廁所不干凈所造成的。通常只要能夠回家上,絕對回家上。如果活動范圍在公司附近,即使附近有公廁仍想回公司上。別人和我說捷運站的公廁很干凈啊!我還是非不得已不上。除了干凈與否的原因,還有外面一堆人在排隊,也會給我很大的壓力。看到人家去爬山啊、露營啊,我的第一個反應是,天啊!要怎么上廁所啊!
家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在家里多半也被認為是最放松的地方,那比在家更放松的去處應該是家里的廁所了。
對“好廁所”的苛求,是在補償早年沒上過“好廁所”,或者在固守早年的“好廁所”,力比多(心理能量)就固著了。回到早年經歷去探索固著的源頭,或可幫助我們松動固著的力量,不再固執和強迫地糾結于潔癖或骯臟。
創造與毀滅
排泄物也可以看成我們的創造物,醫院里檢查身體常常檢測這一項,很多人如廁時也會如醫生一般審視自己的創造物。
年輕的時候沒怎么關注如廁之事,人到中年便便它經常出來提醒我:我的身體不舒服,我有了如廁障礙,比如,廁前腹痛(隱隱的),腹脹需用一段時間排氣,如廁時間長。如廁障礙嚴重的時候,也是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明顯表現是情緒低落、易怒、行動力緩慢等;當我的情緒好轉之后,如廁狀況也隨之改善。
情緒低落——睡眠質量不好——如廁困難——情緒更加變差——身體感覺更加不舒服,惡性循環;關注自己更多后,睡眠改善——情緒好轉——如廁狀況改善。
從動力學的角度來理解就是生和死的較量,便秘可以看成對自身的攻擊和摧毀,因為死了就創造不了便便;腹瀉是原本不該拉卻拉了,又一直拉到拉不出來卻還想拉,這種竭盡全力要掏空自己的感覺,也在讓我們體驗“快死了”的感覺。
所以呢,關心自己的便便,就是在直面死亡焦慮。
恐怖與羞愧
幼兒對自己創造的便便是很自豪的,甚至想要把玩自己的“杰作”,只是父母或成人嫌棄不已并大聲喝斷往往嚇到孩子,慢慢地孩子就學會了這個不被允許的行為和念頭是恐怖或者羞愧的。
不被父母接納的骯臟,投射出的還有對暴露生殖器的恐慌,如此,孩子如廁訓練中難以達到父母所期望的干凈、節制、隱蔽,就會體驗到父母傳遞出的潛在情感——厭惡和羞恥,慢慢地就對自己的如廁也開始嫌棄和壓抑。
小學和中學的時候都不喜歡在學校便便,最初是因為廁所門設計得很矮,許多同學都會直接從門上面看是否有人,我既不想讓同學看見我在便便,又不想讓她們聞到味道,覺得我這個人很臭很惡心。高中時我不怕在學校便便了,但是我一定要在打下課鈴一響就沖出去上,等到上課鈴打完再回來,因為我怕遇到熟悉的人拉著我聊天或者等我上完一起回教室。久而久之我從小大便干燥,甚至在高考那天得了痔瘡。后來上大學住宿舍,對于如廁之事沒了那么多顧及,但是我在便便時如果聽到認識的同學在聊天,我會等她們走了再出去,因為我不想讓她們知道難聞的味道是我發出的……現在已基本無顧慮,但是對不熟之人仍然不敢完全展現自己,因為社會認為小仙女兒是不拉屎的!
這讓我想到有位精神分析的大咖在廁所碰到自己的來訪者,大咖微笑打了招呼,而來訪者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驚訝,激動而慌張地說了一句:“老師你也上廁所呀?!”,當然,小仙女和神是不上廁所的。
我孩子小的時候如廁總是要把衣服脫光,有時候在她奶奶家,農村的廁所在外面,冬天也要把衣服脫光,打也沒用,即使他脫了棉褲,逼著他穿棉襖進去,出來的時候,看著他把棉襖抱著出來了,在廁所里自己早脫了。他在幼兒園一般不去廁所大解,憋著回家上。現在大了,不那樣了。他在月子里我就給他把尿,他想尿的時候就聽有吭的聲音,一般就把準了,這樣做有影響嗎?對他的后續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他小時候對他要求嚴苛,有打罵,覺得不能慣出壞毛病,也會是一種原因嗎?總之我之前的育兒觀挺有問題,雖然自己改了很多,但那時造成的影響應該存在了。謝謝幫忙分析一下那時候這種心理的原因,后續的影響,家長應該如何解決。
這位讀者對自己的覺察和反思讓我覺得特別棒,分析也挺有道理,也不必如此慌張、焦慮。為人父母,糾結過去的失誤是對現在的期望沒有達成的心理補償,我們需要把時間線代入自我的反思中,才能明白當時的處理方式在現在的自己看來十分不合適,卻是當時最合適的方式。
嚴苛、打罵的方式是父母在極力控制孩子,也透露出父母對失控的恐懼。
自由與逃避
邊界總是被他人突破的人,往往很希望有自己的個人空間,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有過于強烈想知道孩子一切,而孩子往往會竭盡所能地逃離。孩子能逃掉控制是他力量和智慧的展示,廁所是個好去處,不用掛“閑人免進”就可以阻擋父母。
會選大家都不愿意上的那一間,可以不被打擾。
我兒子,13歲。上廁所時特喜歡看書,他喜歡的漫畫、科幻、趣味語文數學,還喜歡在廁所做作業。一上就是一個小時。尤其放學后,或者我讓他可以做作業時。明顯感覺廁所是他的放松地。我也在學曾老師的精分課,我現在覺得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不是為了逃離控制,很多內向關注精神需求的人也會享受個人孤獨的自由,如廁的時候不看點什么、干點什么,會感覺到自己太奢侈,好像過于放松是種禁忌一樣。有時候,轉移一下注意力或者看點平時不能看的東西,這樣的體驗也可以象征著某些禁忌的突破。
當我看到那條“如廁時會把所有洗護產品說明書看一遍”,瞬間就被擊中了。想了一會,我發現我似乎無法忍受閑暇,必須找點事情做。而對文字的熱愛,讓我去看所有的文字。現在有了手機,如廁時都在看公號了。
客體關系心理學的理論中重要的假設是,自我與客體(廁所)的關系形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后的關系,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經建立的關系形態,重復早年的故事。
因此,如廁,不僅是我們與廁所之間的互動,還承載著早年與重要他人、與自己的愛恨情仇。
了解自己的如廁,就是在了解自己過往的生命軌跡,甚至可以預測未來的生命的軌跡。或許,過去你有一個“壞廁所”讓你刻骨銘心,或許你常常腹瀉、便秘,或許你有太多偶像包袱和自我苛求,或許你極力逃脫控制、無法享受放松,等等。或許,現在你可以開始嘗試不同的體驗,與重要他人和解、關愛身體健康、修通自戀、重塑自我邊界。
唯此,健康的身體承載美麗的心靈,和諧的自我表達順暢的代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