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卷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車輪的輻條一根一根,向心輳集,連接起居于中心的輪轂。輻集而輪運,勁直的輻條匯聚于輪轂,車輪支撐起載重的車輛,滾滾向前。
你對這段話有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結合自身體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 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二、關于作文材料
題目所給文字材料描述了一種車輪結構——傳統輻條式車輪。
材料對于這類車輪的描述,除了部分文字不準確或者說不恰當之外,貌似并無明顯錯誤。
輻條式車輪主要由輪轂、輪輞、輻條和軸承四部分組成,輻條則是車輪上輪軸和輪輞之間的支撐部件。根據輻條的結構,車輪可以分為輻條式和輻板式。目前主流家用車都采用輻條式結構。
輻條:由一個中心或中樞在同一平面上向外伸展的許多桿、棒或直線;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一條條直棍或鋼條。
注:上述輻條式車輪及輻條的解釋來自網絡,是普遍認可的通用解釋。
三、用詞不準確有誤導嫌疑
“向心輳集”這種描述有誤導嫌疑——典型的用個人判斷代替事實陳述。
“向心”一詞在物理學中的意思是“指向中心”,而輻條的定義更側重于從中心向外伸展。使用“向心輳集”,或許是出題人想要表達輻條在輪轂處匯集?還是有其他含義?
這種表達方式與輻條的原始定義——實際方向(向外)嚴重不符,實質上是對讀者的一種錯誤誘導。
這句話中“向心”一詞的使用是不正確的,合理的描述應當是“離心輻射”或“徑向排列”,或直接使用“輻輳”(“輻輳于輪轂”),才能夠準確地反映輻條從中心向外延伸的結構。
這處表達方式就是典型的分不清什么是事實,什么是判斷,用個人主觀價值判斷代替事實陳述。
“勁直的輻條”與現實有一定的偏差。
傳統車輪(如老式自行車或馬車)中,輻條通常是直的(勁直一詞非客觀陳述,有明顯的主觀感情判斷色彩),用于承受張力和壓力,確保車輪的剛性和強度:現代車輪的輻條設計可能有彎曲或特殊形狀(如上圖的汽車輪轂)。
雖然這種偏差可以勉強接受,我們還是要有一個疑問:作者為什么要特別強調自己的主觀判斷呢?
這種主觀判斷與現實存在偏差,也會對讀者帶來誤導。
對“輻集而輪運”一句的疑問。
“輻集而輪運”這句話疑似借用了一個典故——唐代柳宗元《封建論》中的“輪運而輻集”,顛倒了原文的順序。
原文摘錄如下: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 ,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
常用翻譯:
周朝有了天下,分割土地如同剖瓜一樣,設置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國如同繁星排列,分布在四面八方,他們集結在天予周圍,如同車輪運轉,車輻集中在車轂上一樣;諸侯們聚在一起時朝見天子,分開后回到封地成為保衛周天子的守臣。
柳宗元《封建論》中“輪運而輻集”是典型的不當類比。
如果不考慮柳宗元《封建論》“輪運而輻集”,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輻集而輪運”,筆者的理解是“輻條聚集后車輪開始運轉”,這句話在邏輯上存在缺陷,輻條聚集的作用是承受張力和壓力,只是車輪正常轉動的前提條件之一,而不是唯一因素。——錯誤歸因
四、聯想與思考——警惕不當類比的陷阱
作文的要求是根據材料進行“聯想與思考,并結合自身體驗,寫一篇文章。”
材料僅僅是對輻條式車輪的簡單描述,如果我們驚嘆于車輪最初的發明者或設計者在創造發明方面的成就,或者在機械設計、力學結構方面有其他的聯想與思考,無可厚非。
如果像柳宗元那些,類比到社會/國家結構、制度,就是典型的不當類比。
如果有人天馬行空,聯想到更多其他領域,恭喜你,又掉進了不當類比的陷阱。
關于不當類比的陷阱,請參閱文章,里面對今年高考作文題的北京卷的材料(1)進行了類似分析。
題外話:
出題人在作文材料的文字使用上,多次用自己的判斷代替事實陳述,如果還真的存在故意誤導,特別是引用典故強化這種誤導,用心險惡,其心可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