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晚清,洗白保皇派,抹黑革命黨……
3年前就因為爭議緊急下架,沒想到復播后又是一片爭議。
《人生若只如初見》到底怎么了?
陷入美化晚清爭議?
不出意外,《人生若只如初見》應該是今年爭議最大的劇了。
有人夸,說它是覺醒年代2.0。
有人罵,說它是歷史虛無主義。
有人行動,向廣播電視網舉報投訴,希望它永遠下架。
其實,這部劇在3年前開播的時候就已經被罵翻天了,愛奇藝上線才2個小時就緊急下架。
我去看了一眼,確實也不怪它爭議。
首先就是主角的身份。
主角梁鄉的原型是愛新覺羅·良弼。
作為滿清宗室子弟,他被朝廷派到日本進修學習,留洋回國后,成為晚清重臣。
他反對袁世凱,鎮壓革命軍,是鎮壓武昌起義的領軍人物,也是晚清立憲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作風鐵血強硬。
最終,因為反對清帝退位而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
所以在很多影視作品中,良弼都是反派人物。
但是在《人生若只如初見》里,梁鄉卻是放棄保皇立場,轉而協助孫中山推動共和,甚至參與起草憲法。
這與良弼的真實軌跡形成反差,讓觀眾認為這是在洗白。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對其他角色的塑造上。
朱亞文演的吳天白是一個激進的革命家,但是他的形象卻比較糟糕。
不僅各種發言油膩自大,偷窺女主換衣服,還誘騙女主參加刺殺活動。搞砸了之后,帶著她逃到日本。
但在日本,他癱瘓不工作,所有的臟活累活都由女主干。
“丑化革命黨”也由此而來。
同步播出的《藏海傳》《折腰》雖不是歷史劇,卻也陷入了歷史縫合爭議。
《藏海傳》雖然改編自《盜墓筆記》衍生作品《藏海戲麟》,但被指主角是魔改明朝名臣吳中。
《折腰》則被指諸多人物原型取材自三國歷史。
男主魏劭被指是“拼好漢”,即“孫策的人設、孫權的背景、曹操的特征、袁紹的身份”。
原著作者過往的“曹操夢女”發言更是進一步激化爭議。
可以寫同人,但不能影視化?
其實,不少歷史改編劇收到最大的抗議都來自史同圈。
史同圈之所以不能接受,主要是因為對歷史解釋權的爭奪。
歷史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本質上是一種公共文化資源,但不同群體對“如何解釋歷史”存在激烈競爭。
學術界就是完全基于史料的嚴格考據,因為耗時長且過于佶屈聱牙,只適用于學術討論。
影視劇和史同圈比較接近,都屬于娛樂。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后者的抵抗才非常激烈。
同人圈多少都帶了一點粉絲心理,所以他們對自己的“主推”人物都的考據比較嚴謹,會揣測人物的性情特點并形成自己的觀點。
所以當影視劇改編不符合預期的時候,就有點難接受。
更重要的是,真人扮演極有可能讓演員日后成為這個歷史人物的形象代表。
影視劇畢竟是大眾媒介,他們播出來的形象會通過大眾傳播成為“主流認知”,這就擠壓了其他的可能性。
就像現在,你搜曹操,前面的內容已經變成了《折腰》,對于自推為曹操的史同圈的人來說,無疑是情感的觸犯。
而且影視劇和同人創作的責任本身就是不一樣的。
影視劇是大眾文化作品,他們面對的是大眾,包括了對歷史不了解的人,所以他們必須要承擔“社會影響”的責任,改編也必須要符合主流價值觀。
但同人創作面向的是圈內同好,默認都是有歷史背景的,而且作品也通常免費,本身就是為愛發電,創作者不需要承擔“還原歷史”的社會責任。
而且圈內也有避雷文化,不喜歡可以直接用標簽過濾,眼不見為凈。
就像《大秦賦》,因為美化嬴政被批,但如果在同人圈,同樣的設定很可能會被視為“黑暗向AU”從而被接受。
不過,即便不是史同圈,歷史改編也很少讓人滿意。
因為影視劇是有商業化原罪的。
影視劇本質是商品,必須追求流量和票房,但制作方又總喜歡打著“尊重歷史”的旗號宣傳。
賺錢不丟人,你要是直說“我就是在胡編”,反而沒人較真。
可你既要賺錢,又要裝正經,想兩邊都討好,最后只能里外不是人。
歷史縫合的邊界在哪?
歷史改編不好拍,因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走向共和》已經是歷史劇第一梯隊的了,但還是有不少的批評。
尤其是慈禧,被塑造成一位憂國憂民的近代女政治家。
慈禧嫌宮女唱戲不好,宮女直接懟你來唱。
按照刻板印象,老佛爺就該狠狠教訓一番宮女,結果慈禧壓根沒把宮女怎么樣。
還有李鴻章,基本悖反了教科書的蓋棺定論,從恥辱柱上的罪人,變成了悲劇英雄。
但這部劇是2003年播的,當時對李鴻章的評價還是很不好的,這么大的跨度,讓很多人無法接受。
即便是現在的一些歷史架空劇,只要被發現有歷史縫合嫌疑,那必然會被人拿著顯微鏡從頭到腳審查一遍。
不管是正劇還是野史,歷史改編的邊界就是八個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在不改變歷史人物定位、評價,符合主流認知且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可以做細節改動。
就比如秦檜,主流歷史他就是一個奸臣、賣國賊,劇里就不能替他翻案,說他不是。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劇里就不能把他寫成陰謀家。
《長安十二時辰》就是這么做的。
小說大反派是賀知章,但電視劇要符合主流價值觀,歷史知名人物一般不能當反派,所以才把大Boss做了調整。
連帶名字也做了修改,主角李泌變成了李必,賀知章改成了何老,李林甫改成了林九郎等,年號天寶也換成了天保。
現在片方也聰明了,他們會選擇一些歷史記載比較少的人做文章。
就像拍皇帝,大部分影視劇都喜歡唐太宗、唐玄宗或者康雍乾,但《清平樂》卻選擇了經常作為背景板的宋仁宗。
這樣就比較好改編和加工。
我們并非完全抵制歷史縫合,只是要在既定邊界內創作。
《大明王朝1566》里的改稻為桑是虛構的;《雍正王朝》還讓八爺多活了十年,但大家并不會否認這兩部歷史劇的地位。
觀眾也不是那么嚴苛,只要滿足主線追求,不魔改,細節部分也可以忍忍。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印客共建社群
大家好,印客美學現在有100多萬的粉絲。建立這個社群,是希望找到好的品牌和好的操盤手,來共建。我們會開放出印客美學,引入好的品牌,好的操盤手,跟我們一起來玩轉。
如果你是創始人,有好的產品,有好的團隊,但是產品不知道該怎么賣出去,我們可以提供自己的百萬私域流量,一邊帶動你的產品銷量,一邊培養你的團隊學習私域運營的技能。
如果你是上班族或者自由職業,可以來學習如何成為操盤手,多一份收入和經驗,或是想找到人生第二條曲線。不要錯過機會。印客擁有百萬粉絲。不缺流量也不缺產品,所以有很多的機會,大家可以大膽來學習和實踐。
所以進入這個社群后,請先加群主微信,告訴他,你是做什么的。我們近期會有公開課,來告訴大家我們如何鏈接彼此。
我在群里等你。
- 歡迎關注少禾美學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