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論語(17)
網上看到一個專家評論孔子的視頻,把我看樂了。
說她胡說八道吧,還不至于,隱約有點“斷章取義”的影子;在此基礎上,又添油加醋,夸大其詞。
她說她反對孔子。這沒問題,誰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嘛,尊重。
她說“孔子每一頓都吃肉”,“每一頓都喝酒”——是誰告訴你的啊?
不管偽學生還是真學生,畢竟咱在讀孔子,受過嚴格的訓練,無論多可氣,都不會罵的,除非忍不住。
即便這位專家說的是真的,孔子也只會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何況還不是真的呢?
一
那一年,孔子和學生走散了,學生們四處找他——多好的師生關系啊,現在的學生怕是巴不得老師趕緊走丟。
學生四處問:“哥們,有沒有看見一個大高個,身高兩米,那是俺們老師,我們把他弄丟了!”
路人甲說,城門口那兒,倒是有個大高個,身高像周潤發,臉型像劉德華,身材像甄子丹,就是表情不咋地,像一條找不到家的狗。
學生一聽,靠譜!打開高德地圖找到城門,師生相見,抱頭不哭。
老師問怎么找到自己的。學生把路人甲的話重復了一遍。孔老師說,嗨,別聽他瞎說,為師沒那么帥,什么周潤發劉德華甄子丹,說得都不準,“喪家之犬”倒說到了點子上。
這事兒后來被記者司馬遷寫進了《史記》。
為什么講這個故事呢?因為我在想,如果孔老師聽到那位專家的說法,他會怎么做。
生氣?怎么可能?他會說,嗨,不知者不怪嘛。
二
劉強東每年都給老家發錢,據說每個老人給1萬。
可偏偏有位老人,所有條件都符合,劉強東就是不給。
因為劉強東小時候,這家伙整天欺負他,動不動拿腳踹他,打罵是家常便飯。
你說,劉強東能給他錢?
真相是,這位老人,是強東他爹。
是不是事實?沒給錢是事實,小時候打他也是事實。于是有了新聞《劉強東給每位老人發1萬,因幼時恩怨獨漏一人》。
事實都對,放在一起,就不對。
當然我不是說那位專家,因為她連事實都不對。
所以事實是什么?
三
《論語》有一篇,叫《鄉黨》,記述孔子生活起居,是春秋時期士大夫生活的文字標本。
里面有著名的“八不食”。很多人“斷章取義”的“章”,就在這里。
看看“八不食”:
1.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飯餿了壞了,不吃。
2.色惡,不食。顏色不好了,不吃。
3.臭惡,不食。味道變了,不吃。
4.失飪,不食。烹飪不當,不吃。
5.不時,不食。不符合時令,不吃。
6.割不正,不食。不按一定的方法切割,不吃。
7.不得其醬,不食。沒有調味醬醋,不吃。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吃肉不成超過主食的量。
(惟酒無量,不及亂。)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
8.沽酒市脯,不食。買來的酒、肉干,不吃(因為那時候沒有食藥監局)。
(不撤姜食。不多食。)每頓吃姜。不吃得過飽。
那位專家說“頓頓吃肉喝酒”,從何而來呢?孔老師倒是頓頓吃姜——多健康啊!
“八不食”,堪稱春秋版的《居民膳食指南》,很衛生,也相對健康。
幾個疑問給大家解釋一下——
為什么“割不正,不食”?
因為孔子推行禮治,以禮治國。這是后世“以德治國”的雛形。孔子推崇周禮,并不是全盤恢復,比如歷法,他認為可以用夏朝的而非周朝的。所謂“吾從周”,本質上是要改變當時混亂的社會秩序。
即便如此,一個問題也不得不面對:既然以禮治國,那必須在生活細節上重視禮儀。對生活精細、認真的態度,是禮的表現形式;而背后,則承擔著恢復良好社會秩序的宏大目標。
為什么“惟酒無量”?
酒在那個時代,是稀缺品啊。糧食還不夠吃,釀酒?喝酒是貴族和有錢人的事兒。
而且,酒的度數很低。別說那個時代,到了宋代,酒的度數也不過十幾度,甚至更低。所以武松能喝十八碗。
那個年代建議少喝酒,就跟建議現在的人們“吃冬蟲夏草要限量”一樣。
四
所以孔子對飲食很挑剔嗎?
這得分條件來看。第一,是貧苦時期。
小時候窮,“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那時候肯定不可能天天喝酒吃肉。
在陳蔡之間,被困七天,學生們都餓倒了,只有孔子硬撐著,依舊撫琴唱歌。
流離失所,經常嚼草根,你說他每天喝酒吃肉?
第二,條件好的時期,比如擔任魯國司寇,以及在衛國受到良好接待的時期。
這時候,酒肉不是大的問題,當然要講究一下。
孔子是個積極的人,不是苦行僧。明明可以吃肉,非要嚼草根,那是墨家,不是儒家。
既然到了一定水準,那就立個標準,“富而好禮”。于是有了“八不食”。
如前所述,這些禮節,源于孔子“以禮治國”的理想。既然目標是治國,在小節上自然不能“失禮”。
事實上,即便窮困之時,“禮”也不可以少,“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齋如也”,便是此意。
五
對別人的誤解,沒必要較真,但有必要說清楚。
孔子受過嚴格訓練,一般是不罵人的,除非忍不住。他罵人有個原則,要么罵當政者,要么罵熟人、學生。不認識的人,是不罵的。
他罵當政者,“苛政猛于虎也”。
他罵宰我,爛泥扶不上墻,朽木不可雕也。罵得十分酸爽。因為宰我是他學生。
他罵樊遲,你真沒志氣,小人哉!樊遲是他學生。
他罵原壤最狠:老而不死,是為賊!因為原壤是他的發小,不怎么爭氣,不講禮節。
他罵過很多人,就是不罵陌生人。畢竟他們不懂,又不愿學。
對了,他好像還說過——
“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鄉愿乎!”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