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正風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本文摘編自正和島、陳為、夏昆著《價值觀的力量:“三好企業”是怎樣煉成的》,正和島經機械工業出版社授權發布,原文略有刪改。
談義良,九如城集團董事長,但在朋友和員工口中,他不是談董或談總,更多的時候,大家喜歡親切地叫他一聲老談。
老談的人生經歷不算特別離奇和復雜。
農村出身,刻苦讀書考上大學,畢業后分配工作,后來又趕上市場經濟的浪潮選擇下海創業,與不少60、70后的企業家有著相似的創業路徑。
但不得不說的是,老談做的事卻很與眾不同。
在那個房地產還高歌猛進的發展階段,地產起家的他并沒有和大多同行一樣“跑馬圈地”,而是走上了一條別樣之路——創辦九如城,扎根養老服務行業。
坦白說,養老行業并不好做,需要不菲的資金投入以及一系列細致入微的服務工作。但難得的是,老談帶領九如城走上了一條獨特且符合國情的養老服務之路。
具體來看,2009年至今,16年的時間里,九如城在業內首創“養老綜合體”這一服務模式,并以此為載體,將養老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打造出了適合中國社會的“四級體系,兩全模式”。
所謂“四級體系,兩全模式”即通過養老綜合體,城市綜合養老院、社區、居家來全方位覆蓋、全區域覆蓋的模式,系統性解決一個區域的養老問題。
目前,九如城的這一養老服務模式也已初見成效。
目前已在全國10多個省份、60余個城市,開設康復醫院、連鎖運營養老機構300余家、社區中心1200余家、擁有員工逾10000人,總床位數約60000張,服務惠及百余萬家庭。
老談為什么會與養老行業結緣?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這背后都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與老談聊了聊?;仡櫹聛?,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追求理想的故事,一個關于責任、情懷和愛的故事。
一、少年和他的工程師夢
老談創業故事的起點,還要從40多年前,他第一次和父母去上海時的所見所聞講起。
從小在宜興農村長大的他,十幾歲時第一次見識到了別人口中的大城市到底長啥樣。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上海那一座座高樓和一輛輛有軌電車,那種新奇和視覺上的沖擊老談至今難忘。
“這些年有過太多太多第一次的經歷,但最忘不掉的,回想起來甚至還會感到激動的,可能還是第一次在上海看到電車的那股興奮勁?!?/strong>老談說道。
回來之后,老談就把成為工程師當做了自己的夢想,大學時學的也是城市規劃專業。當然,那個年代的選擇是有限的,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宜興下轄的一個小鎮上工作,一干就是10年。
1992年“南方談話”后,被壓抑已久的生產力加速爆發,鄉鎮集體經濟的改制浪潮也隨之而來,再想想年少時的那工程師的夢想,老談有些坐不住了。
這年,他申請調到宜興環保局下屬的三產公司工作,不久后被派往昆山談業務。
得益于宜興在環保工程方面的口碑,老談在昆山不僅拿下了污水處理廠的項目,還開拓了廠房建設這一新業務。
看著活越來越多,老談心里很高興,他自己也是愈發忙碌起來。那幾年,他和普通工人沒什么區別,吃住基本上也都是在工地解決。
誰要找老談,旁人就會說去工地上看看,但估計也找不到,因為他和工人們一樣,一身衣服半身泥,根本看不出是個老板的樣子。最忙的時候,他一年騎壞了三輛鳳凰牌的“三八大杠”……
談義良為項目開工奠基
在昆山攬工程的5年里,老談對建筑項目的運作和執行有了深入了解,那顆工程師夢想的種子也迎來了萌芽的時刻。
1997年12月31日,老談對這個日期記得很清楚,因為這一天之后他將收不到單位發下來的工資,他要下海創業了。
當然,做出這一決定時,反對的聲音其實是占上風的。
“家里所有人都反對,太太反對,父母親反對。雖然那個時候已經改革開放很長時間了,但是大家認為機關政府還是比較好的單位,做生意還是有風險的嘛?!?/strong>
權衡再三,老談還是順從了自己的心意。4個月后,中大建設集團公司正式成立,此后開始進軍工業地產和房地產領域。
2000年后,中國房地產市場迎來黃金時代,踏上這波浪潮,中大一路迅猛發展,老談也成了企業里的頭號工程師。
但夢想實現的同時,他心里的另一顆種子卻也在悄然生長著,而這一次的抉擇,他面臨著比當年下海創業還要大的壓力。
老談,他要轉行!
二、“人善人欺天不欺”
2009年,房地產行業還在如火如荼地發展著,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老談并沒有和同行爭著搶著去拿地開發新項目,而是宣布進軍養老地產。
他要干一件名為“養老綜合體”的事,在這個綜合體中,老人們能夠得到全方位的照顧,比如專業護理、休閑娛樂、養老養生以及臨終關懷等等。
商業綜合體大家都不陌生,但老談的養老綜合體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創新性的概念,沒人知道這事兒能不能干成。
另一方面,與房地產行業拿地-蓋樓-出售-賺錢這種清晰的盈利模式相比,養老產業的盈利能力則要弱上很多,運營的過程中還會涉及到一系列的瑣事和風險,隨時需要處理難以預料的突發情況。畢竟,服務人的行業本來就不好做,服務老人更是如此。
所以,2009年,當老談宣布成立九如城養老產業集團時,迎接他的有支持和鼓勵,但更多的其實是不解和質疑。
“房地產行業如日中天的發展著,跑去做養老,圖什么呢?”
“養老本來就不是個賺錢的行業,沒見哪家專門做養老的企業賺了大錢?!?/p>
“先不說以后能不能盈利,這種‘養老綜合體’的模式之前就沒人嘗試過,你為啥非得當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坦白說,這些質疑之聲不是毫無道理的,老談心里也很清楚,養老產業要想在短期內獲得可觀的回報絕無可能。他坦言:
“有很多是理想主義的東西,說好聽一點就是實現自己的一個夢想。這個模式到底怎么樣,我心中沒底,未來什么時候會成功,什么時候盈利,完全是按照我腦中的設想?!?/strong>
這就引起了我的強烈好奇,企業家都很看重“謀定而后動”,沒有誰會主動做心里沒譜的事,老談怎么就敢憑一腔理想主義去做這樣一件近乎看不到未來的事?這背后可是數以億計真金白銀的投入啊。
后續的訪談中,我找到了這份理想主義的源頭所在——奶奶的言傳身教。
老談從小受奶奶的影響很大,奶奶懂點醫術,是村里的“接生婆”,也是村民口中的老好人。無論去誰家做接生,她從不收對方禮錢,只拿一個喜蛋。平日里遇到上門乞討的人,家里即使再窘迫,她也會讓人上吃一口飽飯,有多余的衣服還要給上兩件。
老談說,奶奶不會講太多的大道理,但有一句話是她經常在孩子們面前一遍又一遍重復的,那就是“幫助別人比接受別人幫助好,有能力去幫助他人的時候一定要去幫忙。”
此后幾十年,“一定要去幫助”這六個字成為了談家的家風家訓,老談的父親則用“人善人欺天不欺”道出了這六個字背后的精髓所在。
奶奶離世那天對老談的觸動也非常大,老談回憶道,附近幾個村幾百號村民紛紛趕來給他們心中的老好人送行,有的人甚至是前一天晚上出發連夜趕來的。
那天,老談跟在長長的送葬隊伍后面,看著十里八村村民們對奶奶的那份懷念和感激,他在心里也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當我離開這個世界時,能不能也讓人說:談義良是個好人?!?/strong>
所以,當老談第一次走進養老院,看見老人們就那么靜靜的躺在床上,眼神中流露出的是麻木和對未來的絕望,老談被深深地刺激到了。
“一進門就聞到濃濃的老人味兒,有的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有的就呆坐在椅子上。養老院里也沒幾個護理員,老人沒有活動,就一天吃三頓飯,有的時候老人想要讓護理員給點水還要不到,因為護理員怕老人便溺在身上生出多余的清理和清洗工作。
這種養老就是吃飽穿暖等待生命的結束,真讓人感到窒息?!?/strong>
在老談看來,這些為社會貢獻完青春的老人,他們的結局不應該就是這樣被遺忘在角落,然后等待生命的凋零。
那一刻,老談知道他該如何成為一個好人了,那一刻,他把自己后半生的事業賭在了一件事上:
做養老地產,讓長者安度一個開心、幸福、體面的晚年。
三、養老產業破局點:做人的“心”上事
可養老這件事做起來又談何容易呢?
政策上,當時在國土和規劃的政府體系里沒有專屬養老的土地性質,老談就帶著籌備小組一次次往機關單位跑,把自己要做的事詳細地講給領導聽,最終拿下了用地指標。
模式上,養老綜合體概念首開行業先河,沒有先例可循。老談就用4年時間,跑了全球40多家頂級養老院,學習它們具體是怎么運作的,還寫下了50萬字的養老考察報告。
人才上,專業護理人員的數量完全不能滿足市場所需,能把養老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長期堅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老談就自己辦培訓學校,并承諾但凡工作15年以上的員工,九如城負責給他們養老。
更讓人感到難受的,還有外界的風言風語。
有人說他這是打著養老的旗號做地產,是“掛羊頭賣狗肉”。老談不做過多解釋,繼續重金投入養老綜合體的建設,直到體檢中心、康復中心、失智照料中心等大量公共養老設施的落地以及地產成為整個養老體系里可有可無的模塊時,這些質疑才就此打消。
期間,也不是沒有投資人找老談聊過,但當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要在幾年內實現盈利,達到多少回報時,他明白,這件事恐怕只能靠自己單干了。
因為在老談看來,養老產業當時還沒辦法實現盈利,而只有當企業不把盈利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才能夠真正做好這件事情。
“合作者進來了如果阻止我的方向,我的理想就會擱置。股東進來了,就需要選舉、開會、投票。現在是自己的錢,即便做錯了,也是自己承擔和買單。如果有其他股東,就要為股東負責?!?/strong>
就這樣,在養老地產上,老談做了10年,虧了10年,整整50億投了進去。
坦白說,在這樣一件不賺錢的事上堅持十年,還要面臨如此大手筆的投入,除了純粹的理想主義之外,一定還有著更深層次能夠支撐老談做下去的動力。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十六年的實踐中,老談找到了養老產業破局的方向和希望所在,那就是做人的“心”上事。
“真心、細心、愛心、孝心、用心,當每一個九如人用心去做的時候,就沒有什么做不好。九如城要將這樣的‘五心文化’帶給每一個客戶、每一位長者、每一個家庭。養老就是這樣一件唯有用心才能做好的事情,當一切從心里出發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能做好它?!崩险務f道。
所以這十余年來,九如城在建設“養老綜合體—城市養老院—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四級養老體系,以及醫、康、養、教、研相融合的養老服務的同時,越來越多的長者們也體會到了九如人的那份誠摯的心意,越來越多的家庭也對養老行業有了新的認知。
老談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九如城一位22歲的年輕護理員,陪伴了一位老人2年的時間。
一天這位老人突發腦梗被送進ICU,此后又昏迷了3天,見此,他的家里人開始準備起了后事。
這位護理員得知后,給老人的家屬打了3個電話,當時家里人忙著準備后事,沒來得及接,他又編輯了一條長長的短信發給了家屬:
“我跟他有兩年時間了,心里面有很多的不舍。其實在我生命當中他已經是我的爺爺了,我心里有他,我還是想去看看他,看看爺爺。”
家屬被這位護理員感動了,同意他到ICU病房看一下。這個孩子就在床前握著老人的手,邊哭邊喊著“爺爺,我來看你了”,大概3分鐘就這樣一直叫。
誰也沒想到,老人手就開始抖動,眼睛慢慢睜開,他就這樣把他的爺爺從死神的手上拉了回來。
老談把這稱之為“生命的故事”,這種生命的故事在九如城還有很多很多。包括老談自己每年也保持著2次“大走訪”的習慣,他要去各地的養老院走一走、看一看,和長者們說說話,去了解他們的每一處生活細節。
此外,為了激發長者們內心中對生活的熱情,九如城還會根據他們的年齡和生命狀態做不同的養老規劃,為長者們創造能夠展現和提供自己價值的場景。
比如開辦“四點半學堂”,小學生放學回家后,如果家長還沒有下班,老人們就可以在學堂里教他們各方面的社會知識;還有“銀齡成長中心”,引導長者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栽花養草、保健和琴棋書畫等,組織大家開展活動,實現自身的價值;以及“社區服務中心”,鼓勵長者在機構中參與社區活動,一起創造價值。
我想,這就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它超脫于生意之外,卻又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著九如城的這份事業。
正如老談所說:“市場則要聽到老年人內心的呼喚,看到老年人的需求,解決老年人的痛點。真正讓老人滿意、讓家人安心、讓政府放心?!?/p>
2019年,成立的第十個年頭后,九如城第一次獲得了盈利,而今已在10多個省份,60余個城市開設了康復醫院、養老機構和社區中心。這就是“心”的勝利。
四、“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再聊聊老談本人。
從上述的介紹中,不難發現,老談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但他的這份理想并不局限在想的層面上,亦如他向我們多次重復的那句話——“重要的是踐行?!?/strong>
老談很喜歡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所以,這些年里他做的事情大多帶有濃厚的公益色彩。用他的話來說,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丟失那份作為人的善良和慈悲心。
“所有人出生的時候,上天給他的善良都是一樣的。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因為他們內心光明,沒有被污染。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的人慈悲心越來越少,這是為什么呢?
人就像一個容器,如果里面不好的東西超過了好的東西,容器就變壞了。所以那些慈悲心變少的人,對于物質利益和欲望的追求逐漸超過了原有的善良和慈悲心,容器就變壞了。”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生后,老談在一周之內把籌集的100余萬元善款悉數捐給了災區,并親自帶著由16名中大員工組成的“抗震救災小組”,奔赴汶川參加安置房的建設工作。
他在日記中寫道:
“由于道路被毀,每人要背負著藥品徒步進入山區,這些藥品,滿滿的裝了一大包,加上其他的急救工具及自備日用品,總重量35公斤!路上,與當地的志愿者交流慰問,徒步往返的距離長達14公里左右……”
回來后,他自籌經費招了一批退伍軍人,付他們工資,每年只做一個工作:去社區教老百姓防災、救災,做逃生自救演練。分文不取。
2020年初疫情來襲,武漢養老院的護工人員面臨極大缺口。老談得知后立即組建了一支40人的“九如城養老抗疫支援服務隊”,于當年2月前往武漢,為當地養老院提供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立志愿隊的動員會上,年近60歲的老談是第一個報名的,這讓旁人既不解又擔憂。
“形勢這么嚴峻,說感染就感染。你一個快60歲的人,怎么敢說去就去呢?”
一些心直口快的朋友直接“破口大罵”:“神經病,別人是院長、醫生、護士去武漢,哪有董事長去的?”
兒子談俊儒實在不忍,想替他出征,老談還是拒絕了。
眼看勸他的人越來越多,老談撂下一句話,然后就帶著隊員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疫情來了,大家害怕很正常,但我作為董事長如果不拼在前面,團隊里就沒有那顆定海神針。退一步講,號召是我提出來的,我有什么理由讓別人的子女和孩子的父母上前線,自己躲在后方指揮呢?我不站出來,所有的口號都是空喊!”
在武漢的33天里,從不被理解到走入內心,老談和九如城的志愿者與武漢的長者們上演了一場又一場動人故事。
這方面,我們可以從一些員工日記中的文字感同身受。
在樓層服務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位長者,因為家庭變故的打擊使得老人家完全失去記憶,不記得人,不會使用馬桶,甚至不會摘口罩……
剛開始對我們表現得也很漠然,我覺得很心疼,但是我們并沒有把她看成和別人不一樣,耐心告訴她要戴口罩,要洗手,要喝水,固定時間引導她上衛生間并且教她怎么做。
老人家非常配合做得很棒我就夸獎她,很快她不再抗拒我們,有時候還和我們有說有笑。雖然她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我們還是陪著她一起笑,后來我覺得她已經把我們當家人了。
有一次連續兩天她都在哼著同一首曲子,能聽出來是專業級的,我問她:奶奶,你唱歌怎么那么好聽呢,是專業級的呢,你原來是做什么的呀?她哈哈一笑,真的像個孩子。
我在想,老人家余生一直像個孩子一樣生活也未嘗不是好事,單純而美好。我們祝福她!
——記錄人:游曉素
今天終于在我支援的護理十一樓零距離接觸長者了,樓層中有一個九十多歲的中度失智長者。組長說他九天沒有洗澡了,希望我能去做他的思想工作。
我過去和他聊了起來,聽他說了很多以前的事情,他說他也是學醫的,自己知道要洗澡,但就是不喜歡護理人員那種命令式的態度。
了解清楚原因后,我找男同事去協助他洗澡了,洗澡后我再去看他,很意外的是他居然透過防護裝備認出來我了,他像個孩子一樣對我說:我答應你自己會洗澡的,這下你滿意啦!
我給他豎起大拇指,問他怎么認出我的。老人家說: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知道你是個好人!
聽到這里,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記錄人:盧小霞
需要著重講的一點是,當時志愿者們給老人洗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大家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連續六七個小時不能喝水和上廁所,一些隊員數度虛脫,險些暈厥。
但在九如城“五心文化”的熏陶下,大家把這些老人真的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心里想的是如果我不用心幫他們,真的就沒有人能照顧好他們了。
33天里,九如城沒有一人臨陣退縮,33天里,養老院的長者零感染,九如城的志愿者也零感染。
離開武漢的那天,一些老人把自己平時藏起來、舍不得吃的好吃的打包塞給了九如城的志愿者;
有的老人實在沒什么可送,就把自己的貼身照片送給了服務自己的年輕孩子,讓他留個念想;
還有的老人留了志愿者的電話,一遍遍地囑咐:“我想你了會給你打電話的,孩子你一定要接呀”……
離開武漢的火車緩緩開動了,老談坐在車廂里,回憶起這30多天的一幕幕場景,百感交集。突然,站臺上的鐵路員工集體敬禮致敬,那一刻,老談的眼角濕潤了。
“我想,我們沒有那么大的能力,但是我們必須有擔當,這是每個人的責任?!?/strong>
五、養老的本質是“孝道”
老談是相信福報的,全國各地的九如城養老院都會在醒目的地方樹起一塊牌匾:“能為天下長者服務是我們最大的福報”。
他在日記中寫道:
“每一位長者都是一本厚厚的書,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大幾十年的,甚至是近百年的經歷。我有很厚的筆記本,用來記錄他們每一個人所講的最讓我感動的話。我立志:我的余生都要來從事養老服務?!?/p>
當然,我們也都知道,養老這個聽起來就難做的行業,先不說能做到什么程度,能賺多少錢,單是日復一日地堅持下來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一次行業大會上,回想起這一路的經歷,老談潸然落淚。
“九如城堅持走過十年,真的不容易。早期做養老的這批人,現在來到現場的真是不多了。我們尊敬的許多元老級的前輩,慢慢消失在人海之中?!?/strong>
用馮侖的話來說,養老產業純粹商業為目的的運作,很難取得成功。“老談做養老地產,實踐企業家社會責任是第一要務,其次才是考慮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賺錢?!?/strong>
老談為什么一定要堅持這件事呢?他的回答讓人沉思:
“這個行業很累,但總要有人去做啊,我們只能選擇去做。做到人家來關注,做到全社會來關心,而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不是一個家庭的問題。
再過10年、15年,全中國1/3是老人,這個時候你社會不關注,國家到那個時候關注,還來得及嗎?來不及了。”
雖然自身是養老服務運營商的角色,但這些年來,老談在公開場合更多談到的其實是“孝道”二字。包括老談對九如城的定位也不僅是提供養老服務,更是孝道的傳播者。
在老談看來,于長者而言,最有價值的并非吃好喝好住好,而是來自家庭的溫暖與關懷。養老院再好,也抵不上家庭的能量,家才是老人的精神寄托。
如其所言:“養老的本質是孝道,孝道的核心是家庭,家庭的向往是幸福。”他希望在九如城的推動下,整個社會都能將孝道重視起來,希望全天下的子女都能盡孝有道。
基于此,九如城也提出了“三個十年”的規劃:
第一個十年是“十年九如城”,已經實現了在全國63個城市的布局,形成了25個城市團隊,實現了一份事業和團隊的成就。
第二個十年是“十年九如家”,這指的是除為老人提供各類服務外,九如城還為家庭成員提供系列課程,促進家風傳承,讓子女傳播踐行孝道文化。
第三個十年是“十年九如人”,其中的“人”不僅指九如城的員工、服務的長者和子女,更象征著社會的成長。在這個十年中,九如城將推動社會進入到非營利性的“志愿者時代”,形成一個 “仁愛同仁”的團隊,讓更多人來參與到照顧老人的行列中來。
最后,我們用老談的一段話作為結尾,相信你能從中感受到這位64歲的企業家,他后半生所追求的理想和那份矢志不渝的精神。
“我計劃干到75歲退休,未來十幾年我依然會奮斗在養老一線。
也許我們成為不了君子,但是不妨礙我和我的同伴們朝著君子方向去前進;也許我們成為不了那天空中的皓日,但并不妨礙我們成為那溫暖人心,照亮黑暗的一盞盞燭燈。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盞溫暖的燭火,用這燭火點亮他人心中的燭火,那這個世界哪里還會有黑暗的存在空間?!?/p>
祝福老談,也衷心地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對孝道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多陪一陪父母、長輩和那個在小時候寵你、抱你、哄你入睡的親人。
排版| 椰子| 正風輪值主編| 夏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