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務部消費促進司牽頭召開閉門座談會,邀請部分整車企業、二手車交易平臺及行業協會代表,圍繞汽車流通行業中“零公里二手車”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實際上,“零公里二手車”并非新鮮事物,在商用車領域,其交易現象長期存在且已形成特定市場生態。
那么,“零公里二手車”究竟因何產生?其背后隱藏著怎樣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這一灰色交易模式又會衍生出哪些潛在風險與隱患?
多方利益合謀的產物
所謂“零公里二手車”,指的是已完成機動車注冊登記,名義上屬于二手車范疇,但實際行駛里程近乎為零的車輛。這類車的車況與新車無異,定價卻比新車低20%~30%。
在商用車領域,“零公里二手車”由來已久,早期市場俗稱“包牌包稅車”。這類車輛的主要來源是整車廠商的庫存積壓。每當遇到車型迭代更新、排放標準升級等節點,廠商為快速消化庫存,便會通過經銷商或第三方機構將滯銷車輛先行上牌登記,隨后以二手車名義推向市場。由于此類車源總量有限且具備價格優勢,吸引大量追求高性價比的消費者爭相購買,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細分市場的需求空白。
近年來,“準新車”在二手商用車市場上頻繁現身,其交易規模已發展成為不容忽視的行業現象。如今,無論是在二手車交易平臺,還是網絡社交媒體,只要輸入“包牌包稅車”“準新車”“預掛牌庫存新車”等關鍵詞,即可檢索到大量相關商用車售賣信息,涵蓋各大商用車品牌旗下的重卡、輕卡、輕客等車型。二手車商還借助短視頻、圖文等多元化營銷手段,持續推送“準新車”資源,進一步提高此類車輛的曝光度和關注度。
在業內人士看來,“零公里二手車”運作逐漸形成完整產業鏈,這是整車企業、經銷商、二手車商與平臺等多方利益共謀的結果,同時也是新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產能過剩、供需失衡及復雜政策環境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織的產物。
從生產端來看,整車企業面臨庫存高企、市場競爭加劇等多重壓力。為搶占市場份額、完成年度銷售目標,部分車企通過銷售返利、金融貼息等激勵手段,將大量車輛輸送至經銷商渠道。當這些超量供應的庫存車遠超市場實際需求時,最終只能以“二手車”身份折價拋售。這種操作模式不僅幫助車企有效緩解庫存壓力,拉高銷量數據,還巧妙規避了直接降價對新車價格體系的沖擊,形成看似“雙贏”的利益循環。
在流通端,“零公里二手車”的生意同樣有利可圖。對于經銷商而言,借助這種銷售模式,可高效處理滯銷車型,順利完成廠商考核任務并獲取返利。二手車商則利用渠道優勢深度參與其中,通過低買高賣賺取可觀差價。更有部分二手車商另辟蹊徑,借助平行出口渠道將這類車輛銷往海外市場,充分利用不同國家間的關稅政策差異,實現利潤最大化。
內卷滋生亂象
所謂“零公里二手車”,通常是指已完成車輛登記手續,名義上屬于“二手車”,但實際行駛里程極低甚至為零的車輛。
這類車輛通常由于特殊原因未真正投入使用,就被轉手出售,因此保留了近乎新車的狀態。這種情況常見于4S店,其試駕車、展車等,有部分消費者購車后因突發情況立即轉手的車輛,也被業界視作“零公里二手車”。
不過,近年來,有車企和經銷商將新車注冊上牌,計入“已售”數據,隨后通過二手車商低價轉賣。這種操作,既能讓車企快速處理積壓庫存、回籠資金,又能通過虛假銷售數據向資本市場營造“熱銷”假象。
魏建軍表示,“零公里二手車”是一種怪象,看似已售出,實際又回到二手車商手中。他指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廠家和經銷商為緩解庫存壓力、回籠資金,將庫存較久的新車注冊為二手車出售;部分主機廠為營造“熱銷假象”,也會故意讓新車下產線就上牌,流入二手車市場。
記者查看了某二手車平臺,目前登記在冊的不足1萬公里的車輛約有7000輛,其中多數車的公里數不到1000公里,這當中既包含捷豹、大眾、現代、本田、特斯拉等合資和外資品牌,也包括比亞迪、紅旗、長安、奔騰、榮威等自主車型,產品涵蓋了純電、混動和燃油等各種動力形式。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零公里二手車”大面積出現,映射的是行業過度內卷背后的畸形競爭。
損害行業可持續發展根基
在“零公里二手車”交易鏈條中,各方似乎均能從中獲利。但這種通過“庫存轉移”替代“需求消化”的經營模式,實則是飲鴆止渴。一旦形成路徑依賴,不僅會掩蓋產能過剩的深層矛盾,更會擾亂價格體系、透支行業信用,對商用車產業可持續發展造成系統性傷害。
對此,有多位行業資深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將庫存新車“包裝”成二手車推向市場,本質上僅是汽車行業在產能過剩、市場競爭白熱化背景下的權宜之計。這種非市場化的處理方式,既無法真實反映市場供需關系,更不應演變為行業常態化運作模式。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部分車企和經銷商將其異化為粉飾業績、制造虛假繁榮的工具,這不僅違背市場規律,更會對行業生態造成深層次破壞。
具體而言,部分生產企業與經銷商通過“零公里二手車”渠道轉移庫存,使得真實銷量數據被人為模糊,與終端需求萎縮的事實嚴重背離。這種數據失真極易誤導行業對市場趨勢的研判,促使企業盲目擴張產能、維持低效產品布局,最終引發更嚴重的庫存危機。與此同時,“零公里二手車”的規模化流通,不僅擠壓傳統二手車市場生存空間,打破原有供需平衡與價格體系,還會引發消費者對新車價值的信任危機,加速品牌價值的無形損耗。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將反向沖擊新車市場銷售,對商用車全產業鏈生態造成系統性破壞。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準新車”看似誘人的低價背后,實則暗藏重重風險。首先,車輛質保條款存在諸多模糊地帶。不少“準新車”雖車況嶄新,但質保期從首次上牌便開始計算,消費者提車時,質保權益已大幅縮水,甚至可能錯失終身質保等核心服務;其次,頻繁的過戶記錄使得車輛產權關系錯綜復雜,部分車輛或存在抵押、查封等法律隱患,一旦入手,消費者極易陷入產權糾紛的泥潭。此外,由于提前完成首次過戶,這類車輛在二次轉售時,殘值率往往低于普通二手車。這樣一來,反而推高了用戶的綜合用車成本。
“消費者本想‘撿漏’,卻不慎‘踩坑’,這種體驗將嚴重損害行業公信力,削弱用戶信任,阻礙市場規范化進程。”商用車行業專家陳世平指出,若出口的“零公里二手車”出現質量問題,海外用戶維權困難,還會對中國商用車品牌的國際聲譽造成負面影響,掣肘品牌國際化發展步伐。
多方協同建立健康流通體系
盡管現行法規并未對“零公里二手車”流通進行限制,但行業絕不能為追逐短期利益而犧牲長遠發展根基。“零公里二手車”背后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條與潛在風險隱患,亟待監管部門、企業及消費者等多方予以高度重視。
在政策與監管層面,首先要完善數據統計機制,嚴格甄別真實零售銷量與“虛假過戶”數據,避免誤導行業決策;其次,需強化置換補貼申請全流程審核,運用大數據交叉驗證等方式,堵住可能存在的政策套利空間。同時,監管部門還要盡快明確“零公里二手車”的市場屬性,制定清晰的流通規范與準入標準,從制度層面厘清其在二手車市場中的定位。
近期,商務部牽頭組織多方研討,已傳遞出強化行業監管的明確信號。但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升級并非簡單否定“零公里二手車”商業模式,而是旨在推動其實現良性轉型,從可能滋生套利行為的灰色渠道,逐步轉變為調節市場供需的合規工具。業內普遍認為,規范化的“零公里二手車”業務具備探索價值,尤其是出口領域,有望成為傳統貿易模式的重要補充,有效緩解國內產能過剩壓力。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商用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鐘渭平認為,“零公里二手車”出口聚焦海外細分市場需求,其核心價值在于精準填補市場空白,與現有新車貿易形成差異化競爭,而非沖擊正常價格體系。他還強調,“零公里二手車”模式的興起,暴露出傳統貿易渠道在服務響應、市場覆蓋等方面存在短板,企業需將戰略重心向海外本地化服務體系建設傾斜,通過完善售后網絡、優化物流配套等舉措,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此外,從行業發展的全局來看,還需構建動態化商用車庫存管理體系,通過建立科學的庫存預警機制,對庫存深度超過2個月的企業實施階梯式產能調控,引導企業從“規模擴張”逐步轉向“質量競爭”。企業自身則要強化內部治理,全面優化經銷商考核機制,杜絕單純以銷量為導向的短期激勵。通過建立需求預測與產能匹配的動態評估機制,理性把控生產節奏,堅決杜絕數據造假、政策套利等短視行為,避免陷入損害企業信譽的惡性循環。
來源|中國汽車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歡迎留言、轉發、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