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燦 葛建綱
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在當今時代,科普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于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推動科技創新以及促進社會進步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藝術作為一種具有強大感染力和表現力的形式,能夠以獨特的方式將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傳遞給大眾,為科普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充分發揮藝術的作用,推動高質量科普事業的發展壯大,有效地服務于國家服務于全社會人民群眾。
資料圖
一、藝術與科普結合的現狀及問題
現狀簡述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在科普事業發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國科普工作經費投入增加,科普專兼職人員增多,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數量上升,各類科普活動吸引了大量人次參與。同時,也有一些將藝術與科普相結合的嘗試,如通過藝術展覽、科普動畫等形式傳播科學知識。
問題的提出
優質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在藝術與科普結合的領域,高質量的作品和活動仍然較少,難以滿足大眾的需求。
科普主體責任意識不強:部分參與藝術與科普融合項目的主體,對于科普的責任認識不夠,導致作品和活動的科普效果不佳。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體系來鼓勵和引導藝術與科普的深度融合。
以藝術推動高質量科普事業發展的重要性
增強科普的吸引力
藝術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情感表達能力,能夠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對科普內容的關注。例如,通過科幻電影、科普漫畫等形式,可以將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大眾對科學的興趣。
提升科普的傳播效果
藝術形式能夠跨越語言、文化和年齡的障礙,更廣泛地傳播科學知識。一幅精美的科普插畫、一段動人的科普音樂,都可以在瞬間傳達復雜的科學概念,使科普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促進科學精神的弘揚
藝術可以將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融入作品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大眾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通過藝術作品展現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能夠激勵更多人投身科學事業。
政策建議
完善頂層設計
制定專項政策:政府應出臺專門針對藝術與科普融合發展的政策,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例如,設立藝術科普項目專項資金,對優秀的藝術科普作品和活動給予資金支持。
加強部門協同:建立由科技、文化、教育等多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共同推動藝術與科普的融合。各部門應明確職責,加強溝通與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評估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對藝術科普項目的質量和效果進行評估。評估結果應與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等掛鉤,以激勵相關主體積極開展高質量的藝術科普活動。
豐富藝術科普資源供給
鼓勵創作精品:鼓勵和支持藝術家、科研人員等創作具有創新性和感染力的藝術科普作品。在績效評價、職稱評審、榮譽獎勵等方面對參與藝術科普創作的人員給予傾斜,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
建設資源平臺:整合各類藝術科普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國家藝術科普資源庫和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平臺匯聚優秀的藝術科普作品、活動信息等,方便大眾獲取和使用。
推動產業發展:培育和發展藝術科普產業,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藝術科普企業的發展,鼓勵開展科普創作、科普展覽、科普演出等業務,形成多元化的產業格局。
強化科普價值引領
納入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布局:將藝術科普納入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整體布局,發揮其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建設領域的積極作用。通過宣傳推廣優秀的藝術科普作品,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培育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
加強教育引導:在學校教育中,加強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藝術科普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藝術素養。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
資料圖
二、科普教育與藝術結合的意義
科普教育與藝術的結合在當今教育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以下從個人發展、學科發展和社會進步三個層面進行闡述:
對個人發展的意義
培養創新思維。科學技術注重邏輯思維,藝術注重形象思維,二者結合能使學生兼具這兩種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創新思維。例如在上海長寧的美育科普活動中,孩子們在創作定格動畫時,既需要運用科學原理理解視覺暫留現象,又要發揮藝術想象力搭建場景和角色,這有助于他們打破常規思維,提出新穎的創意。
提高藝術表達能力。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表達方式,藝術為科學技術賦予了新的審美價值。通過科普教育與藝術的結合,學生能夠將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進行創造,從而提高藝術表達能力。如在《原創藝術與AR(增強現實)技術》課程中,孩子們可以借助AR技術將自己的藝術創作以更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
提升綜合素養。人文藝術與科學技術融合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增強對社會和人性的理解,提升綜合素養。在參與科普藝術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到科學知識和藝術技能,還能培養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的人。
對學科發展的意義
打破學科壁壘。科普教育與藝術的結合能夠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將藝術與科學融為一體,形成新的學科領域,拓展人類知識的疆域。例如,計算機圖形學、數字藝術等領域就是科學技術與藝術交叉融合的產物。
促進學科共同發展。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藝術為科學技術提供了新的靈感,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科普藝術活動中,藝術創作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而科學技術的應用又能推動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創新。
資料圖
對社會進步的意義
促進科學技術普及。人文藝術可以將科學技術知識以更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使科學技術知識更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從而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上海長寧的美育科普活動通過有趣的課程設計,激發了孩子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
培養新型人才。科普教育與藝術的結合可以培養出既具有科學素養,又具有人文精神的新型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這些新型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為社會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推動文化和經濟發展。藝術與技術的融合可以促進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并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科普藝術產業逐漸興起,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構建科學教育新體系。強化學校教育:在學校課程中增加藝術科普的內容,提升教師的科學素質和藝術素養。鼓勵教師開展藝術科普教學實踐,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引導社會參與:發揮社會大課堂的作用,引導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場館以及科研機構、藝術團體等積極參與藝術科普活動。例如,舉辦藝術科普展覽、講座、工作坊等,為學生和公眾提供更多的學習和體驗機會。做好評價與改革銜接:建立科學素養評價體系,將藝術科普納入評價指標。同時,做好科學素養評價與教育改革的銜接,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加強人才培養。專業人才培養:在高校和職業院校中設立相關專業或課程,培養既懂藝術又懂科學的復合型人才。例如,開設藝術科普設計、科普影視制作等專業,為藝術科普事業提供人才支撐。在職人員培訓:加強對現有藝術和科普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形式,分享經驗和成果,促進藝術與科普的深度融合。吸引科技人才參與:鼓勵更多科技人才參與藝術科普創作和活動,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可以通過設立科技人才科普獎勵制度、提供創作平臺等方式,吸引科技人才投身藝術科普事業。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幫扶機制:積極推動建設東西部藝術科普工作幫扶機制,引導東部地區的優質藝術科普資源向西部地區流動。通過開展合作項目、人才交流等方式,提升西部地區的藝術科普水平。因地制宜開展活動:各地應根據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科技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藝術科普活動。例如,在少數民族地區,可以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和傳統藝術形式,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科普活動。
加強國際合作。推動作品互譯:積極推動中外優質藝術科普作品的互譯,加大“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力度。通過翻譯和推廣,讓更多的國際優秀藝術科普作品進入中國,同時也將中國的藝術科普成果展示給世界。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實施一批藝術科普創作國際合作項目,與國際知名的藝術機構、科研團隊等合作,共同開發精品藝術科普作品。通過國際合作,學習借鑒先進的經驗和技術,提升我國藝術科普事業的國際化水平。
保障措施。資金保障。政府應加大對藝術科普事業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藝術科普項目的研發、創作、推廣等。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通過捐贈、投資等方式參與藝術科普事業,形成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人才保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吸引和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藝術科普人才。通過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發展空間和待遇保障,留住優秀人才。同時,加強人才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人才和經驗。技術保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提升藝術科普的效果和體驗。例如,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科普導覽系統、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的科普體驗空間等。
資料圖
三、藝術融入科普活動的策略
科普活動設計層面
打造特色主題
設計與藝術和科學相關的主題,如“科技藝術交融——探索創意的無限可能”,圍繞科學原理與藝術表現的結合展開活動,通過展覽、工作坊、講座等多種形式展現科技與藝術的交匯,讓參與者深入體驗科學的魅力與藝術的美感。
多樣化活動形式
展覽展示:展示由科技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包括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打印等技術制作的藝術品。展覽可分為若干主題區域,展示不同科學原理下的藝術作品,以藝術作品為載體傳播科學知識。
互動工作坊:設置多個互動工作坊,參與者可以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使用科技手段創作藝術作品。例如,利用編程創作音樂、通過傳感器制作互動裝置等,讓參與者在創作藝術的過程中理解科學原理。
講座與分享:邀請科技與藝術領域的專家進行講座,分享他們在跨界合作中的經驗與創意,鼓勵參與者思考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如何推動社會進步,從專業角度啟發參與者對科學與藝術融合的認知。
不同受眾群體層面
幼兒群體
創作表達:在科普活動中融入藝術元素,如讓幼兒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方式表達他們對科學現象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完水的循環后,讓幼兒用彩泥制作一個水循環模型,在創作中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繪本閱讀:通過科普繪本閱讀,讓幼兒在語言學習的同時,掌握科學知識。例如,閱讀《小牛頓科學館》系列繪本,將科學知識以故事形式呈現,讓幼兒在故事中學習科學原理。
公眾群體
內容共創:在微藻科普展廳等科普場景中,通過線上創意平臺激發觀眾創作微藻主題藝術作品,將微藻相關科學知識轉化為具身化體驗,實現科學理性與藝術美學的共生,讓公眾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內容共創者。
資源整合與利用層面
科技資源與藝術結合
多媒體展示:使用互動白板或投影儀展示科普動畫、實驗視頻等,同時融入藝術化的畫面設計和音樂音效,讓觀眾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更直觀地理解科學知識,提升科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新興技術應用: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結合藝術化的場景設計,讓參與者親身體驗太空、海底世界等難以觸及的環境,在藝術化的情境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家長與社區資源利用
家庭創作:鼓勵家長在家中與幼兒一起觀看科普視頻、進行簡單的科學實驗,同時引導幼兒通過藝術創作表達對科學的理解。例如,推薦家長使用科學小達人APP,與幼兒一起完成每日的科學小任務,并鼓勵幼兒將任務中的科學內容用繪畫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社區活動:組織社區內的科普與藝術結合的活動,如社區科普藝術展覽、親子科普藝術工作坊等,整合社區資源,擴大科普活動的影響力。
活動反饋與調整層面
觀察記錄
通過觀察參與者在科普活動中的表現,記錄他們對科學與藝術結合部分的興趣點和學習難點,及時調整活動內容。例如,如果發現參與者對某個藝術化的科學展示特別感興趣,可以設計更多相關的活動。
收集反饋
定期收集參與者和家長的反饋,了解他們對活動中藝術與科學融合部分的體驗和建議,調整科普活動的難度和形式。例如,通過問卷了解參與者對某個科普藝術作品的感受,以便在后續活動中改進。
資料圖
四、科普活動中藝術元素運用
在科普活動中運用藝術元素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可以增強參與者的學習體驗,并使復雜的科學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例子和方法:
互動媒體與技術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通過VR/AR技術,參與者能夠親身體驗一些難以觸及的環境,如太空、海底世界等。例如,使用Google Expeditions的VR應用,帶領學生參觀國際空間站,激發他們對宇宙的好奇心。
編程啟蒙與機器人教育:利用適合幼兒的編程工具(如ScratchJr)或機器人教具(如樂高WeDo 2.0),讓孩子們通過動手實踐學習基礎的編程邏輯和機械原理。
在線科普課程:利用Khan Academy Kids、PBS Kids等平臺上的互動式科普課程,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并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在科普活動中融入藝術元素,比如讓孩子們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方式表達他們對科學現象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完水的循環后,可以讓孩子們用彩泥制作一個水循環模型。
科學與語言的結合:通過閱讀科普繪本,讓孩子們在享受故事的同時學習科學原理。例如,《小牛頓科學館》系列繪本可以讓孩子們在故事中探索科學奧秘。
新媒體藝術的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藝術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顯著。它不僅包括數字文本、聲音、圖像、動畫和視頻,還涉及立體模型、互動裝置、網絡游戲和在線視頻等多種形式。這些新媒體手段為科學知識的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實踐案例
鉍元素講座:在上海的一次科普活動中,繆煜清教授通過結合繪畫、書法及音樂作品展示了鉍元素的美學價值,讓中學生們深刻感受到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北京西城“科普+藝術”活動: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的系列活動以聽、觸、視、感、形五個維度為切入點,將人文歷史、自然科學、藝術創作等知識與五感體驗相結合,帶領大眾在藝術體驗中學習科學知識。
通過上述方式,藝術元素不僅豐富了科普活動的形式,還極大地提高了參與者的學習興趣和效果。
資料圖
綜上所述,以藝術推動高質量科普事業發展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通過完善頂層設計、豐富資源供給、強化價值引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可以充分發揮藝術在科普中的獨特作用,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撐。相信在政府、社會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下,藝術與科普的融合發展必將取得豐碩的成果。
以上政策建議僅供參考,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以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持續創新,推動藝術與科普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走向新天地。
(作者:王國燦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科普藝術協會會員;葛建綱系浙江省科普藝術協會理事長、浙江理工大學絲綢博物館館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