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下午14:00,主題為“《定軍山》與電影史學:關于120年中國電影元年及其他”的講座在傳播學院212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丁亞平主講,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沉浸式影像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沈嘉熠教授、廣播電視學系主任錢春蓮主持。
講座伊始,丁亞平老師以深厚的電影史學功底與獨到見解,為我們深入剖析電影史學中歷史人文觀念的核心要義。在他看來,電影史學研究并非單一視角的探討,而是對技術演進、娛樂形態變遷、經濟發展模式等多維度的綜合性考量。其中,“人” 作為電影創作與傳播的主體,始終是貫穿中國電影百年發展歷程的核心靈魂。以重寫和重思歷史為目標的歷史人文觀念,更賦予當代電影史學研究深刻的使命與意義。
回溯中國電影的源起,《定軍山》無疑是無法繞開的重要坐標。針對部分學者提出的 “清末時期缺乏拍攝電影的能力與條件” 這一質疑,丁亞平老師憑借豐富的實證材料有力回應。那些珍貴的膠片檔案、塵封的技術文獻,都成為了有力的佐證,展現了當時中國人對電影這一新興媒體的無窮的創造和民族電影美學的探求。
在電影史學的學術疆域中,扎實的史學認知是每位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立身之本。丁亞平老師強調,電影史學研究的根基在于基礎事實與細節真實的嚴格考據,唯有以確鑿史實為錨點,方能構建起經得起推敲的學術體系;同時,需秉持多元史證與交叉確認的科學方法,通過多維度史料的互證互鑒,還原電影歷史的完整圖景;而史學重寫與再思則是推動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這一過程不僅是對過往研究的批判性審視,更是基于時代語境與學術新發現,為電影史學注入新的理論活力與現實意義。在丁老師的認定中《定軍山》符合“基本電影”的認定,即首先是受觀眾歡迎,是電影史上的“適應類型”,同時適應視域轉換、轉型要求,帶有一種想象性的視角。
針對同學的提問“老師在做研究過程中什么時候覺得自己的史學研究是有意義的”,丁老師分享提到做歷史研究對于個人而言最開始也是陰差陽錯,但在時代社會的紅利下從事了這個崗位,做史學研究需要腳踏實地的品質,同時也需要一種主體性注以歷史+人文的屬性。
文字 | 陳雨彤
圖片 | 唐雨琦
編輯 | 沈釔君
審核 | 杜彬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