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穿越周期的王者。
作者:金森
編輯:周周
一個商業巨擘,想要“大象起舞”。
2025年的阿里,用一系列動作表明當下的核心發展主線:“回歸初心,重新創業”。
自4月以來,阿里升級工牌,不再以業務部劃分而是以司齡劃分;打通內網權限、開啟員工跨業務流動;開放1:1復刻、代表阿里創業起點的“湖畔小屋”;阿里釘釘找回創始人無招再次帶隊;阿里大文娛更名為虎鯨文娛。
在內網帖中,阿里CEO吳泳銘定調:“阿里的基因中沒有守成”“阿里巴巴必須放下過去的成績,回到創業初心,以創業者的心態,開啟一段全新征程”。
阿里最新這場變革并非從今年才開始。早在2023年蔡崇信和吳泳銘替代張勇上臺后,年底的全員信中,蔡崇信就提到要“點燃重新創業”的精神。
風風雨雨二十余年,在那時,阿里面對外部強敵以及內部僵化,就已經萌生了“貴族期焦慮”。
過去兩年,阿里的調整一直穩步進行。蔡崇信在最近一次公開場合發言提到,阿里對組織進行了一些調整,現如今,“阿里已重回正軌”。
不過,“重回正軌”并不代表轉型結束,阿里的變革還在繼續。蔡崇信稱,接下來阿里將專注核心業務,提升競爭力和創新力。
不僅是阿里,互聯網大廠們如今在進行一場集體轉型,這次轉型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戰術調整上,而是從技術到組織、文化進行系統性變革。阿里這個龐然大物,更是必須加速進行這場關乎未來生死的戰略轉型,才可能成為穿越周期的王者。
1、阿里,陷入“貴族期焦慮”
美國管理學家伊查克·愛迪思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將企業的發展過程比作一個生命體可以分為十個階段,分別是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壯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早期、官僚期、死亡期。
這十個階段中,“穩定期”是企業增長曲線的頂點,規模龐大、難以撼動但增速放緩,而“貴族期”則意味著進入老化階段,企業往往沉迷于過去的成就而創新受阻,表面光鮮但內部僵化。
2025年5月24日,蔡崇信公開承認,“過去五年,阿里遇到了很多挫折”。
圖源:BEYOND EXPO
這五年里,阿里經歷了眾多企業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阿里在2021年因違反《反壟斷法》被處以罰款182億元,阿里云在2022年雙十一后爆發了史上最長時間的一次宕機,技術穩定性遭遇質疑。
在組織文化上,張勇在任時一直致力于讓阿里更敏捷,從“大中臺、小前臺”到2021年的“多元化治理”再到2023年的“1+6+N”分拆。然而,分拆策略在執行中造成了內部溝通不暢、企業成本高企、資源大量浪費等問題,實際協同效果未達預期。
這些,只是阿里浮出水面的一部分“大山”。這背后,是阿里正從穩定期走向貴族期,面臨著企業老化的挑戰。
在蔡崇信的定義里,阿里已經“重回正軌”,但是,阿里的焦慮并未消失。
這些焦慮具體到業務層,阿里的基本盤電商業務遭遇了巨大挑戰。
淘天是阿里的最大業務支柱,在最近的2025財年,淘天營收4498億元,在整體營收中占比45.1%。但是,阿里這個最大業務支柱正面臨來自拼多多、抖音等眾多新玩家的擠壓。
自2023年底以來,電商新起之秀拼多多,市值已經多次趕超阿里。而抖音帶火的興趣電商,對淘天傳統的貨架電商的沖擊也越來越大。
據機構測算,2017年時,阿里淘天一家獨大,在電商市場份額超過70%,但隨著拼多多和抖音電商的崛起,2024年淘天的市場份額已經不到40%。
至于增量新業務,作為阿里押注的長期增長引擎,“AI+云”尚未完全釋放潛力。
即便是在最新一季度的財報中,阿里云的增長依然沒達到預期。在上季度有大規模需求帶動的情況下,阿里云智能營收同比增長了18%。此外,阿里的資本性開支,主要是對于AI的投入,也沒達到預期,僅投入了246億元,比市場預期的350億元,少了將近三分之一。
阿里云業務的增速,以及資本開支不達預期,直接導致資本市場對于阿里信心不足。一季度阿里財報發布后,股價單日大跌超7%,市值蒸發超過千億元。
財務數據之外還要看到的是,阿里“AI+云”面臨的市場競爭同樣異常激烈。僅在國內,字節、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大廠無一不高舉AI大旗,加碼AI投入,把AI和所有業務結合。
AI還沒有成長到真正為阿里賺錢的階段,尤其在當下,AI處于高速發展期,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趕超。如果企業無法把AI從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就很難在AI時代占據有利位置。
企業高速增長時,發展的矛盾會被掩蓋,但增長遇到瓶頸時,組織的矛盾就會被放大。出于對過往成就的依賴,阿里這個龐大的組織也早已出現一些僵化特征。典型表現就是所謂“阿里味兒”。
“阿里味兒”一開始還是“內部溝通簡單開放”的代名詞,但隨著組織規模擴大,“阿里味兒”逐漸被官僚化滲透。一些既得利益者把握著晉升渠道,員工不僅發展空間有限,還有可能成為“背鍋俠”?!皬捅P、賦能、顆粒度”等增加溝通成本的大廠黑話,也成為“阿里味兒”的新內涵。
2、再創業,集中力量打關鍵戰役
吳泳銘在內網發帖“回歸初心、重新創業”,并非其第一次提到“再創業”。改革從2023年9月蔡崇信和吳泳銘上臺,分別擔任阿里董事會主席和CEO時,就已經開始。
2024年5月財年年報發布后,蔡崇信、吳泳銘在第一封聯合署名的致股東信中,明確阿里兩大戰略方向為電商和AI+云。圍繞這兩大方向,阿里要做的,一是加速核心業務增長,二是保持基礎技術的領先和包括AI在內的創新。
時至今日,阿里整個集團再創業的戰略,也已經基本明晰:收縮非核心業務,對核心業務進行飽和式投入。
這兩年阿里收縮非核心業務的動作也很明顯。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半個月內阿里兩次發公告,虧損超200億元,割肉甩賣銀泰和高鑫零售,將實體新零售業務,進行邊緣化。
因為出售高鑫零售,阿里一季度末員工直降7萬人,僅剩約12萬人,除京東因為物流而員工規模龐大至超70萬之外,阿里員工規模和騰訊、美團的10萬人左右不相上下。
圖源:阿里巴巴公告
在出售新零售業務之外,盒馬、菜鳥IPO也先后被叫停,暫緩IPO后更聚焦核心業務。其中盒馬關閉部分高成本業態后,聚焦盒馬鮮生和盒馬NB兩大核心,在2025財年已經實現盈利。菜鳥將與阿里電商協同的業務慢慢交出去后,更聚焦于市場化和全球化。
對于核心業務電商、AI+云,阿里要進行飽和式投入。
為了做強電商,阿里去年底將淘寶天貓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及1688、閑魚等電商業務進行整合,成立了電商事業群。
“增長”也成為阿里電商事業群2025年的主線。淘天和小紅書推出“紅貓計劃”,引入小紅書的流量,擴充流量渠道。5月下旬,阿里還宣布投資美圖,雙方也將加深在AI電商領域的合作。
對于AI+云,盡管上一季度阿里的資本開支不及預期,但是放長時間線來看,阿里今年2月已經確定,未來三年將會花3800億元押注AI基建。這一規模,放在頭部廠商中已經屬于較大規模。阿里也憑借通義Qwen系列開源模型在開發者社區獲得認可,強化用戶心中的AI屬性。
在組織文化上,阿里也更加強調找回創業的感覺。
蔡崇信、吳泳銘作為阿里創始團隊“十八羅漢”的成員,此番重回一線;創始人馬云走訪復刻的“湖畔小屋”,本質上也是在傳遞創業初心,淡化此前的職業經理人文化。
過去半年里,蔣凡擔任阿里電商事業群CEO、釘釘找回創始人無招,阿里在找回能打仗的人。阿里這兩年也一直在推動管理團隊年輕化,未來四年要讓85后、90后成為核心管理團隊主力。
為了增強跨部門協作,集中團隊核心力量打關鍵戰役。據《虎嗅》報道,阿里內部開始實施跨組織靈活協作的“項目”模式,比如圍繞閃購業務,阿里組建了橫跨餓了么、淘天和集團的項目小組。
如今,打通淘天、阿里云、菜鳥等業務的內網權限,開放內部溝通交流,打破此前因拆分而形成的信息壁壘,有員工發帖感慨“終于又是自己人了” ,這背后暗合互聯網企業典型管理邏輯:業務擴張期通過"分權"激發活力,戰略調整期則需通過"聚合"強化協同效應。
3、能否成為穿越周期的王者?
阿里創始人馬云早在2024年的內部信中,就肯定了蔡崇信和吳泳銘的改革方向:“向大公司病開刀,從一個決策緩慢的組織重回效率至上、市場至上”“創新不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而是努力讓自己能在迅速變化的時代活下去”。
阿里“二次創業”的本質,是從“模式創新”向“硬核創新”轉型,這也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當下的轉型趨勢。
在互聯網發展早期,企業能夠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快速崛起,為市場發展帶來新的活力,然而,隨著行業日益成熟,單純依靠模式創新,已經很難支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行業的競爭,關鍵在于爭奪流量,但早已不能僅靠單純的流量掠奪獲勝。當硬核創新成為新的競爭焦點后,行業的競爭是對技術實力、創新能力以及生態系統整合能力的綜合較量。
阿里深知,這場變革將影響著互聯網行業的格局演變,抓不住這個窗口期就可能日益衰落。
就如同膠卷時代的王者柯達,盡管是數碼相機的發明者,但在轉型時戰略搖擺,誤判了市場走向,未能跟進技術研發,最終走向了破產。諾基亞也是如此,堅持物理鍵盤設計,而且內部官僚化嚴重,新機發布周期遠遠低于同行,最終錯過智能手機發展的關鍵期。
因此,阿里必須靠再次創業進行一次全面的自我革新,從技術引擎到組織文化進行一次深度的內部重塑。
當下的阿里,對于二次創業,已經展現堅定的決心。但是,轉型變革往往很難一帆風順,阿里面臨的挑戰依然不少。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阿里的工牌不再按事業部劃分,強化了員工歸屬感,但按司齡劃分顏色,也可能會加重企業的論資排輩,影響創新的活力。大型組織如何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氛圍,建立高效的溝通協作機制,依然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
圖源:阿里巴巴
阿里打通內網,試圖恢復部門間的協同效應,1+6+N的分拆變革已經變相折戟。但重回大集團后,如何在集中資源與市場化激勵之間找到平衡,也是一個難題。同時,集團轉型變革能夠持續多久,又能夠貫徹到哪一步,也要看管理層的戰略貫徹能力。
但是,這次轉型,最為核心而且最難的還是技術突破,也是二次創業要實現的硬核創新。阿里有著對于研發持續投入的實力,但是技術突破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需要在長期的探索中不斷試錯和優化。
巨頭轉身,面臨著技術攻堅、組織激活等一系列的挑戰。如何在保持規?;瘍瀯莸耐瑫r,重新找回初創企業的敏捷性與顛覆性創新能力,依然是阿里要破解的難題。變革往往很難一蹴而就,但一旦成功,阿里就會成為穿越周期、重新制定市場競爭規則的王者。
頭圖來源|阿里巴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