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二知了
近日,“北大韋神”韋東奕開通個人社交媒體賬號,一條問候視頻,幾日吸粉超2400萬。網友卻在熱烈關注中發現了他牙齒脫落的細節。這看似微小的健康關切,卻意外折射出青年學者群體在聚光燈與學術壓力夾縫中的真實處境——公眾的凝視放大了一切,從身體狀況到職稱爭議,再到懸于頭頂的“非升即走”利劍。當“天才”的光環與嚴苛的學術生存法則激烈碰撞,韋東奕的個體際遇,早已成為觀察當代青年學者生態的一扇獨特窗口。
職稱之惑,研究員 or 助理教授?
韋東奕的個人職稱處赫然標注著“研究員”,但這三個字卻在輿論場掀起了波瀾。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官網清晰記錄其履歷:2019年至今,任職北京大學助理教授,所屬微分方程教研室。那么,“研究員”從何而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此進行了剖析。他指出,國內高校職稱體系主要分兩條路徑:教學崗(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與研究崗(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如果是教學研究并重的,走的就是教學崗,評教授體系的職稱。研究員也是高校的一個職稱系列,高校里有一些研究所、研究院,他們可能教學任務不是很多,更多是研究工作,屬于研究崗序列,包括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等。”
“正常來說研究員是正高職稱,但現實中也可能存在特殊情況,有的學校為讓教師對外開展工作方便,可能會給予助教一個研究員的頭銜。”
熊丙奇推測,韋東奕的“研究員”職稱,“可能只是一個崗位,而不是正式的職稱”,或是學校為方便其對外學術交流內部給他的一個(頭銜),它不屬于正高職稱。
據北京大學官網公布的《北京大學教師手冊(2024)》顯示,北京大學的教學、科研職位主要由三個系列構成,分別為教學科研并重系列(簡稱教研系列)、教學為主系列(簡稱教學系列)和研究技術為主系列(簡稱研究技術系列)。
其中,教研系列職位,設立了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Full Professor)職位。
教學系列職位由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講師(Lecturer)、高級講師/教學副教授(Senior Lecturer/Teaching 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學教授(Teaching FullProfessor)構成。
研究技術系列職位則是助理研究員(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副研究員(ResearchAssociate Professor)和研究員(Research Professor)。
在教研系列中,經學校授權批準,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可同時擁有副研究員或研究員學術頭銜。這為韋東奕“助理教授+研究員”的標注提供了制度依據。然而,頭銜的模糊性,恰恰暴露了學術評價體系在公眾認知與內部運行間的巨大溝壑。
非升即走,韋神也難逃的學術圍城?
頭頂天才光環的韋東奕,與無數“青椒”(青年教師的戲稱)一樣,正經歷著學術生涯中最嚴酷的淬煉——北大的“預聘-長聘”制度。這條路徑要求青年學者一般在6年預聘期內完成晉升副教授或取得突破性成果,否則面臨“非升即走”的結局。
自2019年以助理教授身份入職北大,韋東奕的時鐘便在滴答作響。2022年,他通過了第一次聘期考核,得以續聘,但職位仍停留在助理教授。如今,三年轉瞬即逝,35歲的他站在了第二個、也可能是決定性的考核節點上。
制度的嚴苛性在招聘啟事中顯露無疑。北大基礎醫學院2025年的招聘要求明確:預聘助理教授需“近五年主持不少于2項國家級縱向科研課題”。且在985高校中,晉升副教授時大家幾乎都有青年基金,久而久之,青基逐漸被視為硬性標準。如今,國家青年基金幾乎成了最基礎的“入門配置”。如果連國青都拿不到,可能就該考慮轉向行政或后勤崗位了。
然而,公開資料顯示,韋東奕目前還未獲得青年基金項目, 自 2019年入職后,獲得的重要項目資助似乎只有博士后基金和阿里巴巴達摩院頒發的青橙獎(獎金百萬)。青橙獎雖含金量高,但在現行學術評價的 “硬通貨”清單上,其分量常被認為不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
從 2025年5月數學競賽直播中“手撕考題”的片段全網刷屏,到6月突然開通社交媒體賬號,這位曾公開表示“希望不被關注”的學者,似乎正在主動打破神秘感。有教育觀察人士分析,這種將個人形象與北大深度綁定的策略,實則是把解聘的“道德壓力”轉嫁給學校——當“韋神”已成為公眾認知中的北大符號,任何人事變動都可能引發輿論海嘯。
然而,學術殿堂的基石終究是論文與成果。韋東奕并非無所建樹。資料顯示,他近年來持續在《 Analysis & PDE》、《Annals of PDE》等高水平數學期刊發表論文,特別是在Navier-Stokes方程正則性問題上取得突破,其成果甚至被北大2025年數學教材修訂時列為“韋東奕定理”。
他的礦泉水瓶,在公眾眼中是天才的質樸象征;在學術圈內,卻更像一個充滿張力的隱喻 ——瓶中晃動的,不僅是求解方程的靈感火花,更是整個學術生態在效率追求與人才保護之間的焦慮、期待與彷徨。韋東奕的聘期考核,早已超越個人范疇,演變成一場全民圍觀的中國高校“預聘-長聘”制度的社會實驗。
數據顯示,我國 39所“雙一流”高校中,32所已實施該制度,但近五年總體通過率不足60%。無數 “青椒”在實驗室通宵達旦的身影,與“韋神”所承受的聚光燈之熱,共同勾勒出這個時代的學術生存圖景。
韋東奕的故事,是一個天才個體的敘事,更是一面映照時代的鏡子。它照見了公眾對科學偶像樸素而熱切的關懷,也無情地揭示了
象牙塔內激烈的生存競爭和評價體系的復雜張力。“非升即走”的預聘制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無數才華橫溢的青年學者頭頂,在激勵卓越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帶來巨大焦慮。
我們呼吁北大校方與社會各界,共同為韋東奕這樣的青年學者,營造一個真正能屏蔽喧囂、沉潛鉆研的寧靜港灣。同時,韋東奕的經歷也促使我們深刻反思:如何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制度設計與保護學者獨特成長路徑之間,求得更精細、更人性化的平衡?當“韋神定理”寫入教材、頂級期刊論文不斷涌現時,單一的項目指標能否完整衡量其不可替代的學術貢獻?
未名湖畔的銀杏葉黃了又綠。關于天才如何成長、制度如何完善、社會如何理性關注的討論,必將如秋葉般年復一年地飄落、沉淀、引發新的思考。
由于公眾號改版,為防錯過更多資源,給我們加個星標吧
說明:來源:二知了,如需轉載,請在開頭注明來源。僅供學習交流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公眾號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Hiliboy)刪除,感謝支持!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投稿、申請轉載、互開長白。
了解更多信息
↓↓↓歡迎點贊和推薦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