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2025年全國高考的首場語文考試結束,作文題目再度被熱議。
作文題與“專”“轉”“傳”三個字有關:
有學者用“專”“轉”“傳”概括當下三類文章:“專”指專業文章;“轉”指被轉發的通俗文;“傳”指獲得廣泛傳播的佳作,甚至是傳世文章。他提出,專業文章可以變成被轉發的通俗文章,而面對大量“轉”文,讀者又不免期待可傳世的文章。由“專”到“傳”,必定要經過“轉”嗎?請聯系社會生活,寫一篇文章,談談認識與思考。
早在2019年12月,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胡曉明曾在《文匯筆會》刊文《古人說“文章九命”,太悲觀了,我歸為三個字:專、轉、傳》。
胡曉明在文中稱,“專”就是專業、專家的文章。專家之文,有“冷板凳”與“熱炕頭”兩類,但文章并非只能有這兩樣選項,排斥黑,不一定就是白,還有紅、黃、藍、綠等,世界是七彩的。這就要說到第二種文章的狀態:“轉”——“作者總是希望他們的文章能夠有更多的人讀到,并得到一種迅速的點贊,現世的聲譽回報,但專門經營此類,以傾動一時,驚聽回視,會很快變成隨風飄轉的、時代吸塵器里面的灰塵。越是躥紅的網文,可能越是速朽的渣文。”
胡曉明談到了“傳”——不僅是傳播,而且更是傳世之文。從“專”到“轉”再到“傳”,三個字也是辯證的關系——專家之文,過于小圈子,過于封閉,就自然變換而為“轉”家之文,“轉”家之文,過于輕淺、過于流俗,過于牽就人情與時尚,就會自然生出一種要求,一種真正傳世之文。
胡曉明老師對事回應道:“看到作文題,當然非常高興,感到它延續了上海高考作文思辨的思路,也能夠尊重中國語文、漢字的思維方式,非常好。”
胡曉明談到,漢字就是一種文化,里頭也有錢鐘書式的思維方式,當時這篇關于“專、轉、傳”的文章,也正是在講錢鐘書課程的背景下寫就的,“覺得錢鐘書的思維方式值得研究,漢字的思維方式也應該活化到今天文化思想的體系之中。”
說來巧了,正好有三本胡老師的簽名書,后面兩本是出版社最后的庫存,只有慢書房有。
《萬川之月》是一本從新的角度解讀中國山水詩歌的書。中國山水詩,乃是中國哲學精神的感性顯現,除了表達詩人的心境,更是表達著中國詩人代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集體的意欲;這共通的心境與意欲,正映射著中國哲學的真正性靈。
本書不僅僅把山水詩作為精妙優美的語言文字或風景畫來看待,更重在探究山水詩中所表現的中國文化的心靈境界,試圖發現中國山水詩隱藏在技法、家數、淵源、流派以及風格背后的共通的民族文化的詩心。
從中國哲學的學術立場看中國山水詩歌,從中國山水詩歌的特殊角度看中國哲學,這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文化江南札記》收錄胡曉明教授關于江南文化的散文共計六十余篇。作者以重讀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為契機,記下了讀書的心得和真實的感受,對明末清初的江南文化、江南士人反清復明的斗爭、江南女子的命運等主題進行了闡釋和介紹。
江南文化,總是讓人聯想起槳聲燈影的秦淮河,無邊風月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總是春花秋月、香消玉殘、男歡女愛,散發著脂粉氣、膚泛的傷感和廉價平庸的詩意。但江南并不全是文弱的美,本書便闡述了文化江南的另一種美,另一種深意、原意,即明清之際生于江南的民族思想是現代中華文化的真正發源處,書中所寫的那些明遺民都是現代文化的播種人。
本書還通過文化江南極廣的意涵,探討了雅和俗能不能融合在一起的問題。江南極深的文化內涵,值得現代人去發掘。
《巴黎美學札記》以布爾喬亞式的情懷、絕美的文字,講巴黎、講歐洲、品文化、談風物,可謂歐洲游記和談藝錄的綜合,也是當代文化散文、旅行散文中的優秀之作。書中有旅行的記錄,也有心靈的體驗,有人文的知識,也有藝術的修養。書中的照片多為作者親自拍攝,視角獨特,體現了作者獨到的審美品位,圖文相得益彰,讓讀者跟隨作者一同游歷在巴黎這座流動的盛宴邊,領略歐洲文明的深厚積累,珍藏心里的美好意象。
胡曉明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現從事中國詩學及近現代學術思想的研究。已出版有《中國詩學之精神》《詩與文化心靈》《江南女性別集(全四編)》《靈根與情種:先秦文學思想研究》《麗娃河畔札記》《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文化的認同》《文化江南札記》等。
點擊圖片即可入手,后面兩本是出版社最后的庫存,諸君珍惜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