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網絡上的一個詞火了——“單身稅”。
這個詞帶著幾分戲謔,卻又滿載爭議,直指日本政府計劃于2026年4月起實施的“兒童與育兒支援金”制度。
日本為什么要實施“兒童與育兒支援金”制度?因為日本社會已經陷入了年輕人“不戀不婚不育”的“三不主義”怪圈,孩子越來越少。
2024年,日本的出生率跌至1.2以下,創下歷史新低。人口減少的速度令人觸目驚心,預計到2070年,日本人口可能從目前的1.2億銳減至8700萬人。勞動力短缺、社會保障體系崩潰的陰影籠罩著這個島國。
為應對這一危機,日本政府推出了“兒童未來戰略”,計劃擴充兒童津貼、建設育兒設施、提供教育補助,希望通過這些經濟激勵政策來鼓勵年輕人結婚生子,緩解人口危機。
“兒童未來戰略”的預算每年高達3.6萬億日元(約1800億元人民幣),其中1.5萬億日元來自現有國家預算,1.1萬億日元通過財政改革來籌措,剩余的1萬億日元(約500億元人民幣)則由國民繳納“兒童與育兒支援金”來填補。
政府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全社會分擔的方式,來共同養育“祖國的花朵兒”。
根據日本政府的計劃,從2026年起,全體國民和企業將通過醫療保險附加費的形式繳納“支援金”。2026年度,日本社會每人(包括在日本生活工作的外國人)每月平均負擔250至450日元,2027年度增至350至550日元,到2028年度將達到450至700日元。以年收入400萬日元的普通工薪族為例,到2028年時,每人全年需要繳納的“支援金”,將達到7800日元(約388元人民幣)。
一旦這一支援制度實施,每個孩子從出生到18歲為止,可獲得約352萬日元(約17.5萬元人民幣)的生活補助,比現行政策增加約146萬日元(約7.3萬元人民幣)。
聽起來,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尤其是對有孩子的家庭來說,實實在在減輕了經濟負擔。但為何這項政策會被貼上“單身稅”的標簽,并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呢?
“單身稅”這個詞最早在社交媒體上流行,在X平臺上,有人發帖:“我是單身漢,為什么要強迫我們交稅去養育別人家的孩子?”還有人調侃說:“這稅一交,年輕人更沒有錢,誰還敢結婚,出生率只會越來越低?”
為什么大家對“支援金”的意見有那么大?原因是多種多樣。
首先,這一政策的受益群體過于集中。兒童津貼、孕產婦補助等措施顯然只惠及有孩子的家庭,而單身人士或無子女家庭幾乎看不到直接回報。尤其是對那些因經濟壓力選擇不婚不育的年輕人來說,這項政策更像是雪上加霜。
其次,政策的命名引發了心理上的反感。政府刻意將這項收費稱為“支援金”而非“稅”,似乎想淡化其強制性,營造一種“全社會自愿支持育兒”的氛圍。然而,日本文化中,“支援”往往帶有志愿和善意的意味,用在強制性收費上顯得很有違和感。許多日本民眾認為,如果政府直白地稱之為“稅”,或許爭議會少一些,但“支援金”的稱呼反而讓人感到被道德綁架。
更為重要的是,當前日本正面臨嚴重的物價上漲的壓力。2025年5月,東京都市中心23區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不含生鮮食品)同比上漲3.6%,創2023年1月以來新高,其中米價漲幅高達93.7%。在生活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新增一筆每月數百日元的“支援金”,對低收入群體尤其是單身人士來說,多少也是一筆不情不愿的負擔。
日本社會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少子化危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這種努力不應以犧牲部分群體的利益為代價。如何在鼓勵生育和維護公平之間找到平衡,如何重建政府與民眾的信任,或許是比“單身稅”本身更重要的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