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匾額被掛上紫禁城的城門,這座昔日皇家宮殿厚重的正紅宮門,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以來,首度向百姓敞開。故宮博物院不僅是一座宏偉的建筑群,更是一個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見證了華夏大地的文化變遷,是最具底蘊的所在,同時也是歷史留給后人最大的文化遺產。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年的重大歷史時刻,同時北院建成,故宮將迎來雙院時代,是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發展的一次重要推動和促進,必將載入中國藝術史冊。歷經百年,我們需要重新理解故宮,透過故宮的文化脈絡,細數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底,確立源遠流長的文化自信。深入故宮,我們以紫禁城為樣本,在傳承中創造新的文明;走出故宮,我們面向世界,構建更為奪目的“中國符號”。
值此盛事,特邀多位藝術名家以筆為媒,以墨抒情,共同為故宮百年華誕獻上藝術厚禮。本次重點推薦吳子英老師,線上作品展覽不僅是文化交流平臺,更是傳承文化的橋梁,讓我們一同窺見中國式現代化藝術發展脈絡,為未來藝術創作提供寶貴啟示與影響。
吳子英是廣東人,長期生活工作在嶺南。是嶺南畫派的繼承者。他的畫是自然與心靈的觸合表達,是詩情與哲理的造形呈現,也是現代與傳統的融合體現。山水畫古人畫到了極致,真正要畫出個性更難,要凸現出辨識度也不易。對于學院派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美麗學院要培養出大畫家很難。原因是多數畫作陳陳相襲,即所謂筆筆要有出處,景景多見雷同,從骨子里衡量,畫得都是別人的畫,而很少有自己的筆墨語言。好在有齊白石這樣的自學成才者,登上講臺,為美術教育注入了新風。我寫過鄭板橋傳,研究過楊州八怪的成長和藝術,也涉及到八大山人與石濤。才知道什么叫創新,什么是藝術上的求新求變與離經叛道。可謂了解和學習古人不易,擺脫古人卻難,而另辟蹊徑、開拓新路更難。古今中外凡有出息的畫家,都是潛心研究學習過古人,但又不局泥于古人,而敢于大膽創新的人。清早中期活躍在畫壇的楊州八怪就是這樣一群開風氣之先的人物。近現代黃賓虹、齊白石、朱豈瞻、趙望云、石魯、陸儼少、關山月等,都是這樣的人物。新中國建立后的長安畫派和嶺南畫派,同樣值得深入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講趙振川和吳子英的追求就有了自己的根脈。
他們的作品是同傳統和創新有源流關系的,因此雖不能說爐火純青,但也是風格初具,有了自己的精神面貌。許多年前,我曾在光明日報介紹過青年趙振川的作品。今天看到青年吳子英的作品,眼前也是一亮。吳子英也是從小習畫。他雖然師從陸儼少等,嶺南畫派廣泛涉獵的藝術宗旨對他影響很大。繼承了尊重傳統,同時大膽創新的好學風。他的畫,最可貴的是初步具備了自己的筆墨追求和精神面貌。綜上所述,中國水墨畫有三重境界,一是畫別人的畫,所謂臨摹。二是畫自然的畫,所謂寫生。三是畫心靈的畫,所謂創作。青年畫家吳子英正在寫實與創作結合的道路上艱難跋涉,尋找著自我,營造著自己的面貌和風格。他很勤奮,也很用心。對藝術創作而言,這是充滿希望的一種精神狀態。是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蟬變過程。我相信他一定能夠完成為無愧于時代的丹青大家。
忽培元參事2023年12月1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