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爆發前夜,小米入局或將引爆市場
科技圈的“風口”敘事,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密集地指向手腕之上、鼻梁之間的方寸之地。
在智能手機增長見頂的時代,所有巨頭都在尋找下一個能承載“靈魂”的硬件入口,而AI眼鏡,正從科幻電影中大步走出,站在了聚光燈的中央。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的炒作。
圖源:央視財經
如果說2024年是AI眼鏡的“萌芽期”,那么2025年,它將迎來第一次真正的“野蠻生長”。
根據行業分析機構的最新預測,2025年全球AI眼鏡市場預計將迎來驚人的130%同比增長,總銷量達到350萬副。
而在這場全球競速中,中國市場再次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出貨量預計將達到275萬副,同比增速高達107%,幾乎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
市場的熱度,最直觀地反映在電商平臺的銷售曲線上。
就在剛剛過去的“618”大促中,部分主流電商平臺的AI眼鏡及相關智能眼鏡品類,成交量同比暴漲超過800%。這背后,是價格壁壘的悄然瓦解。
去年,一個新銳品牌“閃極科技”(Sharge)橫空出世,其推出的主打性價比的AI眼鏡,已將價格下探至千元以內,在這個過去被視為高端小眾的市場中,硬生生撕開了一道面向大眾的口子。
只可惜的是,在首批產品到貨后,閃極AI眼鏡因各種各樣的缺點被消費者吐槽,這也導致了喜愛智能眼鏡的消費者更加期待能有更多大廠加入研發。
圖源:小紅書
而在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帶動了AI技術開源的積極性,AI眼鏡的技術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利好更多企業往里扎堆。
市場在沸騰,技術在鋪路,消費者在觀望。一切,仿佛都在等待一個能夠“一錘定音”的玩家入場。
就在今天,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將于6月底召開備受矚目的小米YU7新品發布會,并且雷軍提到“還有很多重磅新品同場發布”。
圖源:微博
據科技圈知名爆料博主透露,其中的一款產品,正是小米首款真AI眼鏡,類似Meta雷朋,一款目前全球范圍內賣得最好的AI眼鏡。
也就是說,小米AI眼鏡也將是一款集攝影錄像、AI語音交互、音頻播放等核心功能的“全功能AI眼鏡”。
圖源:微博
消息一出,市場的期待值瞬間被拉滿。
畢竟,在此前手環、手表、耳機等更多智能穿戴領域,小米已經展現出非同一般的“性價比”優勢。許多年輕消費者都在期待以一個震驚所有人的價格得到這樣一款的AI眼鏡產品。
當然,許多本身就了解這一品類的科技愛好者對價格不抱有太大的期待,畢竟成本擺著這,他們更好奇的是:這并不是小米今年的首款智能眼鏡產品,它與之前一季度發布的產品有什么不同?
小米“真”AI眼鏡有什么不同?
前面說到“首款”,肯定有一些米粉好奇:“不對啊,我幾年前就聽說過小米智能眼鏡,甚至身邊有朋友已經買來用過?!?/p>
沒錯,小米此前確實推出過幾款智能眼鏡產品,例如“米家智能音頻眼鏡”。但關鍵在于,那些產品與我們今天討論的“小米AI眼鏡”,有著本質的區別。
圖源:微博
首先,此前的產品,大多歸屬于“米家(Mijia)”品牌。米家定位的是小米生態鏈中的智能家居和生活好物,主打性價比和實用性。而此次爆料的新品,將首次以“小米(Xiaomi)”主品牌命名。
其次,以往的米家眼鏡,其核心是“音頻”。即使可以連接手機使用各種AI應用,本質上也就是個“眼鏡形態的藍牙耳機”。
這里就不得不給大家科普一下,所謂的AI眼鏡、音頻眼鏡、AR以及VR眼鏡到底有什么區別:
VR眼鏡,代表產品PICO VR,主打沉浸式體驗,通常需要連接主機或內置強大的計算單元,重量普遍超過200克。
它們適用于游戲、影視等封閉場景,但佩戴笨重、價格高昂,主流機型價格多在3000元以上。
圖源:微博
AR眼鏡,代表產品Rokid AR眼鏡,采用光學疊加技術,將虛擬界面與現實融合,技術門檻較高,價格多在2000-4000元之間。
它們的核心用途多為“隨身巨幕”,作為手機、電腦的“外接顯示器”使用,或實現簡單的導航、提詞器提示等。
圖源:B站
而音頻眼鏡上面提到了,功能相對單一,與藍牙耳機類似,更注重聽覺體驗。
相對而言,這一類產品的價格也偏低,目前某東排名靠前的音頻眼鏡產品均價為600元左右。
最后則是今天的主角AI眼鏡,以Meta Ray-Ban為標桿,強調輕量化和多模態交互。通過攝像頭、麥克風和大模型的結合,AI眼鏡能夠實現實時翻譯、視覺識別、快捷拍攝等功能,定位為可高頻參與日常生活的智能設備。
Meta Ray-Ban的成功,已經驗證了AI眼鏡的市場潛力,其銷量突破百萬,成為智能眼鏡市場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圖源:小紅書
不過,Meta Ray-Ban在國內幾乎要賣到2700元以上,再加上國內沒有直接售賣的渠道,基本要靠海外代購,這就迫使很多人望而卻步。
相比之下,從Redmi手機到小米手環一直以來以“科技平權”作為自家宣傳口號的小米,讓消費者有一種“天然期待”。
而根據媒體爆料,小米全新AI眼鏡的售價或將來到999-1299元區間,對比Meta價格直接腰斬。
關于這個價格的猜測,媒體表示要得益于國內極其成熟的供應鏈體系。
例如,AI眼鏡的攝像頭模組可以由舜宇提供,顯示模組則可以來自京東方,至于整機代工,此前已有爆料將會交給在穿戴設備領域經驗豐富的歌爾股份。
這些都是國內乃至全球頂級的供應商。以至于有網友感嘆:“小米又發揮了它的優勢,做產品跟當年做手機一樣簡單?!?/strong>
你,真的需要一副AI眼鏡嗎?
技術的熱潮與巨頭的入局,固然讓人心潮澎湃。但冷靜下來,我們必須回到那個最本質的問題:在手機和耳機都已經足夠強大的今天,我們真的需要額外為鼻梁增加一份“負擔”嗎?
從適用場景和用戶畫像來看,AI眼鏡確實為特定人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如果你是跨境從業者/語言學習者,那AI眼鏡將是你的王牌工具。Meta Ray-Ban已支持超過50種語言的互譯,如果小米能夠接入像DeepSeek-R1這樣強大的本土大模型,其在中文方言、復雜語境下的翻譯表現,尤其值得期待;
如果你是短視頻創作者/Vlogger,你也的確需要一個設備來幫你以更好的“解放雙手”的方式來記錄你的第一人稱視角。無論是烹飪、騎行還是手工制作,AI眼鏡提供的第一視角拍攝,能帶來無與倫比的沉浸感和真實感,為你贏得更多點贊的可能;
如果你是視障人群,AI眼鏡則也有其關懷屬性的存在,通過攝像頭捕捉前方的紅綠燈、障礙物、公交車線路,再通過語音實時播報,優秀的AI眼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視障人士的“眼睛”;
而如果你是效率極客/商務人士,AI眼鏡可以作為隨身的“AI秘書”,將會議內容實時轉寫成文字紀要、語音創建待辦事項和日程提醒、快速識別名片信息……
當然,如果你的需求僅僅是聽歌、導航、查信息等,其實這些需求,“手機+無線耳機”的組合已經能完美解決。多戴一副需要充電、需要配對的眼鏡,在新鮮感過后,可能真的會成為一種負擔。
更重要的是,即便你屬于上述“剛需”人群,也必須正視當前AI眼鏡普遍存在的痛點。而小米能否破局,關鍵就在于它能否在解決這些行業難題上。
比如續航與發熱問題,這是連Meta都還沒能解決的難題,以Meta Ray-Ban Stories為例,在開啟攝像頭和AI功能全力運行時,續航時間僅為2小時左右,且鏡腿部分會有明顯的發熱。
正如一位資深產品經理所言:“AI眼鏡目前仍是一款‘嘗鮮產品’,它需要通過更多真實場景的檢驗,來打磨和提升其實用價值?!?/p>
如果小米AI眼鏡只是簡單復刻Meta Ray-Ban的功能,再貼上一個誘人的價格標簽,那么它很可能重蹈許多“參數亮眼,體驗拉胯,最終吃灰收場”的智能硬件的覆轍。
小米真正的破局點,在于重構“性價比”的邏輯。這里的“性”,不只是硬件性能,更是場景體驗;這里的“價”,不只是銷售價格,更是用戶價值。
作者 | 劉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