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街創(chuàng)馨牛菜館
嘗鮮餐廳 | 俊發(fā)城
傲客自費試吃1179家 嘗鮮評級通過第619家
小時候,家里讓一頓飯最快速變得豐盛起來的方式就是:去打碗牛肉來。被老媽使喚的老爸,便拎著小鑼鍋到清真館,謹(jǐn)遵老媽的叮囑,讓老板多來點湯!
在我們那個街巷不長的小村鎮(zhèn)上,大大小小的清真館子也有五六家,但從爺爺輩起,四代人就只認準(zhǔn)那么一家最合口味的。
所以我始終認為,不是食客在選擇哪一家清真館子,而是那一家清真館子培養(yǎng)出了一群口味相似的食客,雙方在某一刻無聲地做了永久綁定。
「創(chuàng)馨」也是一樣,追隨它的食客從年紀(jì)也看得出吃了有些年頭兒,大部分是看上去頗有人生閱歷的叔叔阿姨們。和老友們高昂的交談聲,穿透璀璨的風(fēng)干牛肉,和后廚的猛火灶聲一起回轉(zhuǎn)生長。
我已不再執(zhí)著于尋找孩童時代那一碗牛肉的味道。從今天起更關(guān)注每一碗牛肉的肥瘦比例,筋肉的口感,長成了踏實過日子的大人。
但始終吃不慣昆明紅燒牛肉有點偏甜口,清湯牛肉是我最后的退讓。
「創(chuàng)馨」的清湯牛肉,七分瘦三分肥,還有些粘帶的板筋。得益于切分成小塊,烀得耙軟,都很好入口咀嚼。
清香的薄荷打底,牛湯醇香不厚重,糊辣椒一拌開,溫潤的清湯也變得鋒利起來,但恰是辣椒的存在,才讓這碗清湯牛肉久吃不膩。
麻辣牛肉粒更像是一盤解饞小零食,和牙簽肉一樣,最受年輕人追捧。小塊牛肉和辣椒段、大蒜瓣一起煸到焦香,完全就是烤牛肉串的味兒!只不過是把牛肉從簽子上擼了下來,聚集在盤子里讓人盡情朵頤。
瘦肉耐嚼,考驗牙口,越嚼越有;肥肉趁熱吃,牛肉在咬合時爆破,牛香四溢。再裹上芝麻,香味翻倍,成年人高低得整上白酒兩口。
很少會在牛菜館,點一只雞!這一大盤···雞,在牛菜館顯得另類,在「創(chuàng)馨」卻頗受歡迎,適合一大家子人、大幫朋友聚餐共享。
吃起來有點類似糍粑辣子雞的濕潤口感,絳紅色的醬料均勻裹滿,和蒜香一起浸入每一寸皮肉。別看它油旺旺的,反倒保持了雞肉緊實彈糯的口感,甚是下飯。
具體說不上來清真館的魅力在哪,但有一點,那就是素菜也炒得更香一些。
今年豐盛的雨水吹響了吃菌的號角,但謹(jǐn)慎的云南人在期待更多的甘霖,沖刷掉頭茬野生菌的毒性,日常就吃點人工菌過渡。
人工香蕈自然是無法比擬野生香蕈的,一朵野生的香氣抵過一盤人工,沒有夸大其詞。但好在人工的口感也不賴,菌蓋嫩滑多汁,菌把有絲絲分明的纖維感,即便莞莞類卿,也得消解幾分饞。
藥食同源的石斛花用來煎蛋實屬奢侈,只怪云南物產(chǎn)太過豐富,從春天到夏天,總有不同的、按兩為單位售賣的花和樸素的雞蛋搭配,飯桌上低調(diào)的奢華。
石斛花小小一朵,精致玲瓏。口感脆脆的,雖然是一味藥材,但沒有絲毫苦澀,而是微微泛著甜感。
混合雞蛋煎制時產(chǎn)生的脂香,清雅和油潤中和得恰到好處,果然花和雞蛋,看似無腦搭配,實則是一種飲食智慧。
菜飽飯足,作為外地人的我會繼續(xù)在無數(shù)個牛菜館流轉(zhuǎn),但獨立于住宅底商的獨棟小二層,裝不下忠貞的食客,熱情已經(jīng)蔓延到夠30個阿姨一字排開跳舞的小廣場。
這塊招牌定也是見證了許許多多人生的走向,才不愧成為附近居民的第二食堂。
順鑫園牛菜館 | 金瓦路
清真紅牛園 | 灃源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