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是第一次的創造,必須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創造。
領導與管理就好比思想與行為。管理關注基層,思考的是“怎樣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領導關注高層,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業”。用彼得·德魯克和華倫·貝尼斯的話來說就是:“管理是正確地做事,領導則是做正確的事。”管理是有效地順著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領導則判斷這個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確的墻上。
要理解兩者間的這一區別并不難。想象一下,一群工人在叢林里清除矮灌木。他們是生產者,解決的是實際問題。管理者在他們后面擬定政策,引進技術,確定工作進度和補貼計劃。領導者則爬上最高的那棵樹,巡視全貌,然后大聲嚷道:“不是這塊叢林!”而忙碌的生產者和管理者會怎么回答呢?“別嚷啦,我們正干得起勁呢。”
很多個人、團隊和企業都是這樣埋頭猛干,卻意識不到他們要砍伐的并非這片叢林。當今世界日新月異,更突出了有效領導的重要性,無論你身處在獨立期還是互賴期。與路線圖相比,我們更加迫切需要的是一個愿景或目的地以及指路的羅盤(一套原則或指導方針)。世事難料,沒人可以預見未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判斷,而內心的羅盤則能夠使你判斷正確。
成功,甚至求生的關鍵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因此無論在哪個行業,領導都重于管理。
對企業來說,市場瞬息萬變,幾年前符合消費者需求和品位的產品可能瞬間就會過時。積極的領導者必須緊盯商業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消費者購買習慣和購買心理以及員工隊伍的變化,以便整合企業資源,撥正企業的發展方向。
影響商業市場環境的重大變化,包括民航業放松管制和醫療成本的飛漲,進口汽車質量更好、數量也在增長。如果企業不理會外部環境、工作隊伍,以及領導方向,再成功的管理也無法避免企業的失敗。
如果缺乏有效的領導,即使是高效率的管理,也只不過像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之前拉開躺椅”一樣徒勞無功。再成功的管理也無法彌補領導的失敗,而領導難就難在常常陷于管理的思維方式難以自拔。
記得我曾在西雅圖負責一個為期一年的主管進修課程,在最后一堂課上,一家石油公司的總裁跟我談到他個人的學習心得:
史蒂芬,你在第二個月指出領導與管理的差異之后,我就立即檢討了自己的角色,結果發現我根本不曾領導,而是每天都忙著管理,搞得焦頭爛額,于是我決定把管理工作交給別人,自己則退出來,專心把握公司方向。
這實在不容易!放下那些迫在眉睫的公務讓我十分痛苦,因為解決緊急事務更能給我一種成就感。相比之下,苦思如何領導公司,如何建立企業文化,如何把握先機以及深入分析問題,真是讓我頭疼。我手下的管理人員也很不習慣,他們無法再把難題推給我,所以日子更難過了。不過我決心堅持到底,因為我認定了自己必須做個領導者。現在我做到了,整個公司也脫胎換骨,我們更能適應環境變化,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番,利潤則增長了四倍,我真正發揮了領導的力量。
我相信為人父母者也難免會走入類似的管理誤區,只想到規矩、效率與控制,忽略了目的、方向與親情。
個人生活中的領導意識則更為匱乏,很多人連自己的價值觀都沒有搞清楚,就忙于提高效率,制定目標或完成任務。
信息來源:本文來源于“《領導文萃》2025年6月上”,由人事工作者編輯整理。
本文聲明:本文章內容(含圖片)僅限同行學習研究使用,如不慎侵害了您的權益,請后臺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