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Adimab部分合作客戶列表,堪稱“金主收割機”。
這些“大佬”不是Old money(傳統MNC),就是一線“新秀”大藥企New money們(Vertex、 Alnylam、Moderna、信達 )
為啥老錢和新貴們都專挑這家mab“下手”?這一切的背后,是Adimab對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深刻理解和長遠布局。這一篇,我們展開聊聊Adimab~
01
“老師傅”創業,先搞定專利
Adimab 是Tillman Gerngross教授創立于2007年, 在此之前,他創立的基于酵母的蛋白選擇性糖基化公司 Glycofi 以4億刀的價格被默克收入囊中。
公司成立初,在抗體發現領域最大的問題是專利壁壘,沒有哪個公司能獨立擁有自己完整的抗體發現平臺。
Adimab團隊花大量精力,通過自己設計和 商業購買的手段,搞出了自有的可以規避他人專利的抗體發現平臺。
這個專業的“平臺”,使Adimab一躍成為抗體發現領域“鶴立雞群”的存在。
自然而然,Adimab戰績不斐,自2009年來,已與130多家大藥企和Biotech合作,開發了600多個項目、75多個臨床階段產品。其中5個上市產品,11個進入關鍵臨床。
02
走暗路,耕瘦田,進窄門
在技術路徑上,Adimab大膽采用酵母展示,而非主流的哺乳動物細胞或噬菌體展示。
這一選擇最初頗具爭議,但事實證明極具前瞻性。
選用酵母展示后,Adimab可在短短8周內交付至少100種功能性人源抗體,遠遠領先于當時的同行(大多公司每個靶點僅能在數月內交付少量抗體)。
盡管酵母文庫規模略小于噬菌體,但Adimab用更全面的抗體藥物屬性優化(如穩定性、溶解性、表位覆蓋等),大幅提升了候選藥物的臨床成功率。
03
持續創新,深挖河、高筑墻
Adimab并未止步于單一技術,不斷豐富自有的平臺能力:從抗體發現優化、哺乳動物生產系統,到雙特異性抗體、通用輕鏈庫、B細胞克隆等新功能模塊迭代。
通過持續創新,構筑了難以復制的技術護城河。
2017年,團隊研究了185個臨床及已上市抗體,像小分子Lipinski五規則那樣,為抗體藥物建立“成功準則”。通過多維度權重模型的綜合評估,為Adimab及全行業提供了更理性的抗體藥物設計與篩選思路。
04
商業財務思維
Adimab的商業模式同樣值得行業借鑒。
公司選擇以服務為核心——專注抗體發現,不直接進入臨床開發,避免巨額資本消耗和高風險。
其合作協議往往為靶點非獨占,使Adimab能同時與多家藥企展開合作,極大提升了平臺利用率和議價能力。憑借優質的合作對象和高效的現金流,公司無需頻繁融資,既能回饋股東,又能持續投入研發,掌握了極高的戰略靈活性。
05
牛人給我們的啟示
Adimab的成功經驗表明,生物醫藥企業若想成為平臺型玩家,首先要解決知識產權和合規問題。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大藥企的信任,實現快速規模化。
在選技術路線時不迷信主流,敢做“異類,勇于探索差異化路線,構建難以被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按慣例,也給星球的伙伴們找了幾份BD合同放在星球,也歡迎新伙伴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