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正安康健創始人、《冬吳相對論》主講人梁冬老師開始籌備創作關于《周易》的新作品。他特意前往成都,拜訪歷史學者李碩老師。
當時李碩老師正從事《翦商》的寫作,兩人由此結緣,交流思想——“那時我還沒意識到,和梁師一起探討《周易》的因緣,會在一年多以后改變我的命運”。
2023年,李碩老師被診斷為癌癥晚期,醫生會診認為存活期很難超過一個月。“一向隨遇而安、聽天由命的梁冬老師,彼時卻做出了一個決定:他委托楊鑫教授,要使用一切手段搶救我。”
生死關頭,奇跡顯現。兩個月后,李碩老師成功進行了手術,并逐漸康復。
李碩老師在為梁冬老師新作”梁品周易“系列撰寫的推薦序中,還原了這個頗為“驚心動魄”的故事。
2025年,梁冬老師借這套作品,與你一同學習、體認、找尋——讀《周易》,讀的是人和世界的關系,是時機,是選擇,是取舍。
借千年經典,預見未來:它的價值不在于預知結局的“迷信”,而在于困境中仍選擇行動的“率性”。
點擊圖片,立即入手
改變命運的《周易》因緣
文/李 碩
青年歷史學者,《翦商》作者
《周易》永遠一言難盡。
它是儒家“六經”之首,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最早開始對它進行研究、闡釋。兩千余年來,關于各家各學派研究《周易》的書籍已經汗牛充棟。
這套《梁品周易》又為解讀《周易》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并有利于對社會公眾作知識普及。
梁冬老師和我相識,緣起于他構思《梁品周易》的音頻課程與書稿。那是2021年的夏天,我正從事《翦商》的寫作,其中包含對《周易》文本含義、歷史背景的解讀。四川大學的楊鑫教授聯系我,說梁師正準備制作一門關于《周易》課程的音頻,想和我交流一些想法。此后,在和梁師探討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視角,產生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不僅關乎對《周易》的解讀,也涉及對殷周文明的反思。
但是,那時我還沒意識到,和梁師一起探討《周易》的因緣,會在一年多以后改變我的命運——讓病危的我又撿回了性命;或者說,讓我續命到如今,還有機會為《梁品周易》寫下這篇推薦序。
01
“一向隨遇而安、聽天由命的梁冬老師,彼時卻做出了一個決定:他委托楊鑫教授,要使用一切手段搶救我。”
說來有點話長。
2022年春,我的《翦商》基本完成,梁師的《梁品周易》音頻課也開始定期發布。一次,梁師、楊鑫教授和我在一起,說起《周易》的占算預測方法。梁師一時興起,提煉出幾個和我有關的數字,當場卜了一卦,結果是“非常兇險”。具體的卦象,我已經忘了,但這個結論,我記得很清楚。
當時大家略有些尷尬,一笑而過,事情也就沒有了下文。
其實,在寫作《翦商》的全過程中,我的心情都非常差,因為要梳理殷商時代大量殺人獻祭活動的考古材料,《周易》的卦辭、爻辭里,也有很多關于時人捕俘、獻祭的隱晦記載。這種心境中的晦暗,甚至在書稿完成后也難以消散。
2023年的春天,我在南亞游歷時突然病倒。回國住院檢查后,診斷為肝膽系統癌癥晚期。專家會診認為,已經沒有手術的可能性,只能放棄治療,甚至存活期很難超過一個月。
我能接受這種退場,匆忙安排了一下身后事,便進入等待人生長假的心態了。
當時,我的癥狀主要是腫瘤組織把膽管全堵死了,插管引流也沒明顯效果,膽汁被迫進入血液,危及各種器官,生存質量很低,有時要連著打止痛針,十分難受,死了倒是個解脫。
據說一向隨遇而安、聽天由命的梁冬老師,彼時卻做出了一個決定:他委托楊鑫教授,要使用一切手段搶救我。
楊鑫教授在四川大學工作,她的一部分研究課題,是危重病患的社會環境、臨終心理疏導,見過各種走向死亡的危重病人,所以她覺得,人能平心靜氣地死去,挺好的,沒想“擾動”我的臨終生活。
在梁師那個反常的“指示”之下,楊教授幾乎全面接手了我的治療規劃(其實當時醫院已經放棄治療),她給我安排了一個綜合中醫、西醫手段的治療方案,動用了各種方式,找相關領域最適合的醫生掛號問診,尋找能接收我住院的醫院,等等。
這大概屬于“死馬當成活馬醫”,效果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一個月之后,根據我的檢測數據,外科主治醫生判斷,“如果能繼續恢復,還有做手術的可能性”;兩個月之后,我真的到華西醫院進行了腫瘤切除手術。再經過化療,至今還沒檢測到復發(據說復發概率還挺高,也別瞎嘚瑟)……
在這些過程中,還有更戲劇性的,我不多提及,因為未必符合所謂科學常識,沒必要徒然引起爭議。
所以,回頭去想,當初那個“非常兇險”,到底意味著什么?
而在經歷了這些之后,我也沒想過拿起《周易》推演一次,就像我沒有投身研究癌癥。
在我的病情未卜之時,一位也經歷過絕癥的師長,曾向我面授幾條經驗,其中一條是,“成為自己這種病的專家”。可惜我太懶,好了瘡疤忘了疼,覺得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就行了。
02
“我們已知的存量越多,面對的未知就會越龐大。”
我和梁師都學習過《周易》,但側重點不同。他擅長的,我就做不了,而且,我不會隨便置喙。
毋庸諱言,《周易》的本質,是一部古人用于占算、預測的書,也與周文王用于翦商事業的預測術有關。
但數千載以來,很多研究、注解《周易》的學者,關注的重點并非預測之術,而是它文本中包含的史料信息,包括商周易代之際的人物事件、歷史背景、文字訓詁、上古語法等等。我主要關注《周易》的這個層面。
但是,殷墟時代在甲骨上刻下“數字卦”的人,編寫卦爻辭的周文王等,更關注的是另一個維度的東西。
現代人都會推崇科學。而科學的本質,我覺得,是盤點已有的知識,探索未知的世界。只有認識到存在“未知”,才有可能逐漸去知曉它。
如果覺得今天的人類什么都知道了,整個世界都已經明明白白,對任何問題都能清清楚楚講出一套答案——這種世界觀就偏離了科學的本質。
我們已知的存量越多,面對的未知就會越龐大。
舉個例子,在《周易》卦爻辭中,本來有很多關于商代諸王殺人獻祭的記載,但自從商朝滅亡之后,關于人祭的記憶就消亡了。今天的學者,只有借助殷墟考古和出土的甲骨卜辭,才能做出部分的推測來還原歷史。
但在歷史上,《周易》一直在流傳,古代學者會給它做注解,最為經典的解讀,是唐代學者孔穎達所作的《周易正義》。
比如,艮卦的一條爻辭中有“艮其限,列其夤”,很難看懂。孔穎達注解:限,為“身之中,人帶之處”,就是環腰帶部位;夤,是“當中脊之肉也”,后脊背上的肉。
這里說到腰帶,明顯指人的身體,其他動物不可能用上腰帶;被擺列整齊的“夤”,自然也來自人的身體,而非豬牛羊等動物(其實在商代,“列”字未必是擺列之意,更可能和部首“刂”有關)……
唐代的孔穎達,應該不知道商代的人祭行為吧?那么關于“限”“夤”這些字的反常解釋,又是如何從商代傳承到唐代的呢?
這些傳承者們,難道真的不知道它背后的歷史黑幕嗎?
可見,我們知道的越多,隨之而來的未知誘惑,會變得更多、更不可測。
03
“可能每對卦象,都反映了事物自身的‘矛盾’形態。”
再如,《周易》六十四個卦象,分為三十二對。它們組對的原理,是“顛倒成對”,把六個爻按從下到上的次序完全顛倒一遍。
為什么用這種方式成對呢?
古人都沒明說,近乎無解。甚至,很多個卦的卦名,也沒有公認合理的解釋,其來源好像有點隨機。
我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推測,可能每對卦象,都反映了事物自身的“矛盾”形態——任何存在形式,都有它的反面;世間一切過程,都可以顛倒重來一遍。
這完全符合我們中學學過的自然辯證法。而帶著這種認知去看,有些例子更驚人。
比如,還是艮卦。
我推測,“艮”的卦爻辭,是周文王記錄自己長子伯邑考之死,他作為人牲,如何被紂王屠剝、獻祭。所以,它的爻辭里面,有很多關于人體器官、血肉的詞匯。
和“艮”成對的,是震卦。對于“震”的卦爻辭,我找不到任何和人祭、和伯邑考有關的直接證據。
而古人對震卦的解釋偏偏說,它代表的是“長子”……
也許,周文王曾探索,在某種特殊的時空關系里,借助卦象互相顛倒的順序,他那被肢解剁碎的長子伯邑考,可以用某種方式再度拼接起來,完成重生?
至于他成功了沒有,我們也不知道,因為那肯定不屬于我們熟悉的這個時空的敘事了。
所以,古人的認知世界,不會像近代西方進化主義者想象的那么有限、單純。
如果你不信,請想想孔穎達那些來歷不明的狂野注解。
想象一下,兩千年后的后代會怎么看我們這些“老古董”呢?你覺得,后代能把我們看透嗎?
恐怕你會說:“談何容易,我還藏著好幾手沒亮出來呢,可愛的后人們啊,別太張狂!”
“梁品周易”系列三部曲
借千年經典,看清自己
看見方向,看見波浪
三卷包括《周易的野心》《周易有答案》(上、下冊)《周易·答案之書》,分別從前傳、解卦、讀玩三個角度,構成了2025年無比貼近當下的《周易》解讀版本。
點擊圖片,立即入手
本期策劃:xiaoyu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