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八十一章》)真正的智者或許知識并不廣博,滿腹經綸之人卻不見得有智慧。但莊子顯然是一個例外,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可見他讀書廣泛而不雜亂,學問淵博但不離宗旨。關于讀書,莊子的直接論述并不多見,但通過他的相關論述及所講寓言,不難窺見其獨特而睿智的讀書理念。
其一,非經典不必讀:“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莊子在《秋水》中講到“惠子相梁”的故事。惠施在梁國做國相,莊子前去看望他。有人對惠施說:“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施大為驚恐,連續三天三夜在國都搜捕莊子。莊子主動去見惠施,對他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南方有一種叫鹓鶵的神鳥,它從南海出發飛向北海,途中不見梧桐樹就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寧可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堅決不喝。這時,有貓頭鷹叼著一只腐爛的老鼠,看到鹓鶵從頭頂飛過,以為是要來搶奪自己的“美食”,于是大聲怒斥。貓頭鷹哪里知道鹓鶵之高潔呢?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缺乏辨別能力的人,如同“鴟得腐鼠”,往往沉迷于那些內容庸俗且毫無價值的讀物;智者懂得取法乎上,“非梧桐不止”,非經典不讀。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閱讀經典有助于涵養情性、開啟智慧,進而探尋生命的意義。中國古人歷來注重閱讀經典,佛家有言,“自從一讀《楞嚴》后,不看人間糟粕書”。古人還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意味著,一旦讀過那些偉大的經典,領略過經典的魅力,再去看那些庸俗的作品,將會感到內容淺薄而索然無味。
顯然,莊子并不贊成盲目讀書。他在《養生主》中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生命有限,知識無窮,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注定會精疲力竭、體乏神傷。況且,知識(記問之學)掌握得越多,私心狹見、妄知妄見也就層出不窮,最終使人陷溺于各種知見當中,反而有礙于體悟大道。在莊子看來,讀書并非“越多越好”,亦非“越少越好”,關鍵在于所讀何書。對于那些講述世間知識的書籍,要懂得見好便收,適可而止;對于關乎生命真相的經典,則需要精研細讀,反復品味。
其二,善讀“無用”之書:“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莊子在《人間世》中講到一個寓言:一位木匠和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看到一株櫟樹。但見這樹粗約百尺,高數千丈,直指云霄,形如巨傘。然而,木匠對此樹不屑一顧,繼續往前走。弟子不解,問木匠:“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木匠對弟子說:“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這種散木用來作舟船,則沉于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干;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正因其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然而,在莊子看來,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非無用之大用?
莊子感慨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間世》)山木因其有用而招致砍伐,油脂因其可燃燒而被燒掉。桂樹因其可供食用而被人砍伐;漆樹因其枝干可用而遭受刀割。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用處,卻不懂得無用之妙用。
莊子重視無用之書、無用之事。世人熱衷于追名逐利,莊子卻對此棄若敝屣。相反,世人眼中的無用,諸如自由、閑暇、寧靜,恰恰是莊子眼中的大用。世間最美好的事物,往往看上去是無用的。就讀書而言,“無用”意味著只是喜歡讀某本書,但無法從中得到某種實際利益。那些承載古圣先賢智慧的經典,在現實生活當中往往發揮不了實際作用,然而,恰恰是這些看似無用之經典,滋養了我們的精神生命。
事實上,在一個人的讀書生涯中,那些所謂的“有用”之書,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可能毫無意義,而那些“無用”的經典,往往浸入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成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財富。不難想象,一個人熱衷于讀有用之書,甚至于只會讀有用之書,他的生活必將枯燥乏味。唯有善讀“無用”之書,方能真正享受到讀書之樂,甚至于發現生命的意義,而那恰恰是讀“無用”之書的“大用”。
其三,領會言外之意:“得魚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
《天道》中記載了一則輪扁與齊桓公的故事: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研讀古代經典,一個名叫輪扁的老木匠在公堂下干活,他看見齊桓公專心致志地讀書,便上堂來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齊桓公答曰:“圣人之言也。”輪扁又問:“圣人在乎?”齊桓公答曰:“已死矣。”輪扁笑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齊桓公氣憤地說:“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于是告訴他,做車輪是一件極其細致、微妙的活兒,下手慢了,做出來的車輪就會松動而不牢固;下手太快,又會滯澀而難以嵌入。要不慢不快,得心應手,其中自有奧妙,但這種奧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這項絕技,連親生兒子都無法傳授,他也沒有辦法學到,所以我七十歲了還在做車輪。
由此推之,“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古代的圣人已經離開身體了,那些高妙的智慧也因為不可言傳而隨著圣人一起消失了。據此可知,人們現在所讀的經典,只不過是圣人的糟粕罷了!正如足跡并不能等同于鞋子,所謂六經也不過是圣人陳舊的足跡罷了。真正的經典,藏在每一個人的心里。
在莊子看來,讀書是為了求道。文字之所以受到重視,在于它所蘊藏的義理。故而,真正應該重視的是書中的義理。然而,義理背后還有難以表達的玄妙之物,那是語言無法說清楚的,文字無法寫明白的。事實上,真理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如果執著于書本和語言,就很容易錯過真理。
可見,經典固然重要,也不必過于執著。在莊子看來,語言如同指月之指、漁獵之具,只是用來闡明道理、探求真理的工具,如果已經懂得了道理,踏上了探索真理之路,那么,就不必再迷戀于語言,不必再執著于經典,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語言探求言外之意,透過經典發現真理所在。
總而言之,非經典不必讀,善讀“無用”之書,領會言外之意,這就是莊子的讀書之道。對于深陷知識迷潭中的現代人來說,莊子的讀書理念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作者系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楊陽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