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蓋耶夫灣是一處狹長而深入陸地的港灣,由于被多山的半島環抱,可有效遮蔽鄂霍次克海的風暴,早已被航海者們視為理想的船只停泊地。水文地質學家達維多夫曾指出,這個港灣“理所當然可被稱為整個鄂霍次克海最好的錨地”。附近的埃文人稱其為“米夫坎”(Мивкан),探險者們或許稱它為“沃洛克”(Волок)。1912年,日丹科的水文考察隊建議將其命名為“納蓋耶夫灣”,以紀念俄國水文科學家、海軍上將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納蓋耶夫。
納蓋耶夫灣曾是潛艇部隊的基地,駐扎于此的是第171潛艇旅,其后期名稱為第420獨立潛艇分隊。
第171潛艇旅設在馬加丹,是蘇聯海軍總司令謝爾蓋·戈爾什科夫艦隊元帥深思熟慮的部署。促使該計劃加速實現的一個因素是蘇聯漁業部要求將位于納霍德卡港、由海軍占用的地段移交給漁民使用。作為交換,漁業部門承諾出資為潛艇提供新的駐地建設。
這是總司令一項宏大的設想,遺憾的是未能完全落地。潛艇旅與水域防衛艦船分隊(ОВР)的駐地曾規劃設于三處候選地點:卡緬內文察地區、斯塔里茨基半島南岸、以及半島東岸的維謝拉灣和蓋爾特納灣。構想是選擇最合適的一處,發展成擁有水面保障艦艇和技術輔助船只的完整潛艇旅基地——即一個全新的海軍基地。
1962年秋,準備工作正式展開,包括地形測繪、海底土壤鉆探和各種材料運輸。計劃還包括疏浚作業、防波堤和泊位建設,以及岸上設施的興建。
當時計劃將潛艇數量增至12艘(主要為613型),并配備7艘水域防衛艦艇。這個部隊將掌控整個鄂霍次克海水域以及千島海峽,確保潛艇隱蔽穿越這些海峽,進而進入北太平洋各海區。
此外,還計劃加強馬加丹地區的導彈陣地,并最終啟用位于新蝦夷群島西穆希爾島上隱蔽良好的布勞頓深水灣,該地具有獨特的地形優勢,能有效隱蔽于空中與海面偵察之下。
盡管高級指揮部早知鄂霍次克海的惡劣天氣與結冰情況,但他們相信可通過以下手段克服困難:一是組建專門的破冰艦隊,二是發展潛艇的“冰下航行”戰術,從而進一步增強其隱蔽性與突襲能力。此外,還必須長期考慮潮汐變化。在鄂霍次克海南部的季節性漲落每天高達13米(如吉日金灣),而濤伊灣的潮差也可達7米。
1962年11月3日,第171潛艇旅從納霍德卡港遷往納蓋耶夫灣,以建立其在鄂霍次克海的新基地。此次調動準備倉促,但也有其必要性,因為有些年份該海域11月就會結冰。潛艇逐艘北上,最后完成航行的是S-286號,其上指揮官為海軍中將葉甫根尼·伊萬諾維奇·梅德韋杰夫。
從相對溫暖的納霍德卡駛向寒冷的馬加丹,采取節能的10節航速需數日時間。
潛艇停靠在“北方”號浮動基地旁,艦員和旅部人員就住在浮動基地的水兵艙和軍官艙中。浮動基地的輔助鍋爐提供蒸汽,為潛艇供暖,必要時浮動基地的柴油發電機還可為潛艇的蓄電池充電。
11月底,旅部迎來了新任參謀長——原駐烏利斯的第19潛艇旅的潛艇艇長,二級艦長亞歷山大·科杰斯(Александр Кодес)上任,他的副手是亞歷山大·普羅斯庫爾寧(Александр Проскурнин)。
旅隊未來一年的主要任務包括:建設并適應新的基地環境,研究和熟悉鄂霍次克海戰區及千島群島海域,同時按常規進行訓練課程的演練。潛艇幾乎長期處于海上。
唯一能供浮動基地停泊的位置,是馬爾切坎修理機械廠小型防波堤的末端。當時的馬爾切坎是一個工廠型小鎮,位于納戈耶夫灣岸邊,距離城市約四公里。
1962年12月,馬加丹的泊位設施只是一條長100米的堆砌式防波堤,其末端為木結構,上面設有潛艇旅的哨所。防波堤與海灣之間圍成一個凹形水域,供船廠內維修的船只停泊,其中包括旅屬浮動修理廠、一艘掃雷艇和兩艘隸屬水域防御艦艇支隊的小型反潛艦。防波堤另一側,即靠近出海口的方向,“北方”號浮動基地以艉錨形式泊靠于防波堤,三艘潛艇并排靠在其左舷一側:
- С-288號艇,艇長為二級艦長舍爾巴夫斯基;
- С-173號艇,613型,艇長為二級艦長R·A·赫里斯托夫;
- С-286號艇,艇長為三級艦長布雷斯金。
當時旅里還有兩艘魚雷回收艇。1962至1963年冬季,全旅僅有這三艘潛艇。
要說當時的納戈耶夫灣對潛艇兵來說“條件艱苦”,那真是太輕描淡寫了。每年真正算得上相對平穩的時間,只有兩個階段:一是12月到次年4月底之間的冬季,這時海灣被厚冰封鎖,潛艇的航行由派遣而來的破冰船“哈巴羅夫”號保障;二是從5月到7月之間的三個月“夏季”。
從8月到12月,是最可怕的階段。一個又一個狂暴的颶風接連闖入這條十海里長的“陷阱”海灣,仿佛你爭我搶地涌入。颶風撕裂系泊纜繩,不僅猛烈搖晃,更是劇烈震動浮動碼頭;一旦無法從防波堤上脫離浮動基地,它甚至會被風浪推搡著撞上岸。這種時候,潛艇要么躲到扎莫克角外的錨地上“避風”,要么干脆出海避風,有時在海上頂著風暴漂泊兩天之久。
1963年春季,隨著航運季節的開始,一艘大型救援拖船和С-331號潛艇(艇長為三級艦長斯維特洛夫斯基)加入了潛艇旅。1963年3月,С-286號潛艇(艇長為三級艦長布雷斯金)執行了一次長期的海上任務,目的是進行冰下航行。該艇在韃靼海峽的冰層中成功上浮。
馬加丹潛艇旅的活動愈發頻繁。潛艇在碎冰和整塊浮冰中航行,只要冰層厚度不超過20厘米即可。在這種環境下上浮極其危險。С-173號潛艇的艇長、二級艦長魯道爾夫·瓦西里耶維奇·赫里斯托夫設計并繪制了一套抗冰保護系統的圖紙,該系統由鋼梁構成,能夠在冰層中上浮時保護指揮圍殼、天線和升降裝置。這一裝置由旅屬的浮動修理廠制造并安裝在所有潛艇上,顯著簡化了冰下航行操作。
1963年4月20日,第171潛艇旅更名為第171獨立潛艇旅(171-я ОБрПЛ)。
潛艇成功從納戈耶夫灣出發,在冰層下航行進入鄂霍次克海,航程超過100海里。部隊掌握了在海上補給燃料、潤滑油和淡水的操作方法:潛艇進入第二千島海峽,在舒姆舒島南岸附近設置了三座系泊浮筒,每座浮筒上設有一個浮標。潛艇駛向指定浮筒,將浮標拉到甲板上,接著提起與之相連的軟管,并連接到相應的接收裝置上。信號燈向補給崗位發出短促信號后,燃料、油或淡水便會被輸送進相應的儲存艙中。
1963年秋,經過修理的С-334號潛艇(艇長為二級艦長菲謝夫)歸建。11月,С-263號(艇長為二級艦長斯維什)和С-140號(艇長為上尉特列金)潛艇通過北方海路抵達旅部和納戈耶夫灣。1964年,旅部正式接收了一艘測量船,稍后又配備了一艘用于為潛艇艇體進行無線圈消磁處理的專用船(СРБ)。1964年秋,С-365號潛艇(艇長為二級艦長博格丹諾夫)加入旅部。
1965年,旅部設置了一個浮動碼頭。
這是С-288號潛艇艇長、二級艦長В. П.謝爾巴夫斯基對171獨立潛艇旅(171 ОБрПЛ)當年生活的描述:
“而在潛艇上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尤其是那些駐扎在‘連馬卡爾都不趕小牛去的地方’的潛艇。為了說明這一點,我盡量簡要地描述一下我印象最深的馬加丹的環境。
在1965年之前,我們所有人都擠在一艘浮動基地船的舷側。這艘船尾靠著石質防波堤用纜繩系著,船頭拋著兩只錨。那時幾乎沒有哪一天是平靜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出港一次,有時甚至兩次。因為總有哪艘艇需要將船頭靠岸變為船尾靠岸,或者反過來;有人要出海,就得讓出位置;有時也得調換順序,好讓某艘艇靠近吊車,裝卸魚雷,或者為了連接浮動基地的電纜,以便用發電機給蓄電池充電。
1965年建了一個浮碼頭,但潛艇的數量也翻了三倍,因此這種混亂的調位情況并未明顯改善。還可以描述在那些天氣經常惡劣的地方進行調位作業時,簡直如同在走鋼絲一般;再比如裝載魚雷時要安裝和拆除裝卸設備,通過魚雷裝載艙進行裝載的過程;更奇特的是,在雪暴天氣或潮汐流動中,使用筏子或小艇將魚雷裝進艇尾發射管時的‘雜耍’,此時艇頭沉入水中,而艇尾卻翹得老高。
很多人都見過蟻穴中螞蟻四處奔忙的景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潛艇兵在裝卸蓄電池時也會像螞蟻一樣忙亂。而且,在潛艇編隊中,從升旗到降旗的整個一天就像是一場連續不斷的足球比賽,還夾雜著波洛韋茨人的舞蹈——每個人既是參賽者,又是觀眾,同時也是啦啦隊……”
此時,一艘來自薩哈林、雖然已經老舊但還能航行的浮動基地船“庫魯”號,在二級艦長伊萬·博爾金的指揮下加入了編隊。
1966年,隨著171旅潛艇數量的增加,以及人員居住安置的需要,代號為ПКЗ-62的船被劃歸171獨立潛艇旅,并駛入納加耶夫灣。這艘船被命名為“比留薩號”。“
1966年6月,旅長、一等艦長基里延科決定以實際行動證明本旅保持高度戰備狀態。他未經上級批準,也未與上級任何指揮機關協商,便通過旅值班作戰軍官下達了“無限制戰斗警報”。
旅從日常狀態向全面戰斗準備狀態的轉換組織得非常好。這一事件隨后引起了海軍總部和總參謀部軍官的關注并展開調查。結果,旅長基里延科與政治部主任沃龍佐夫因越權行為被解除職務。
同年,新的旅長由一等艦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別利亞科夫擔任,政治部主任則由一等艦長費利克斯·瓦西里耶維奇·葉德廖金接任。
到1967年秋,旅下轄11艘613型與613В型潛艇,一艘代號ПКЗ-62的浮動兵營“比留薩”號,“庫魯”號和“北方”號兩艘浮動基地船,一艘魚雷收集船,以及訓練艦УТС-11。
該旅的潛艇均為戰后最早期型號,潛深受限。例如,С-140號最大潛深僅為100米,而最新的С-365號也只能潛到160米。要在復雜的基地條件下保持這些老舊艦艇的裝備良好狀態,需官兵們付出巨大的努力。
照片說明:值班軍官指揮臺視角拍攝的那加耶夫灣景象
1968年春季,那加耶夫灣發生了強烈的浮冰移動。1968年5月的一天,171獨立潛艇旅的7至9艘613型潛艇正停泊在那加耶夫灣。其中一部分潛艇在冰原的沖擊下受損,損傷程度不一;另一部分則成功避免了損失。
同年7月,在冰原撞擊事件中潛艇受損后,為提供支援,海軍航空兵調派飛機將由馬斯洛夫中將率領的23人工作組送往馬加丹,同行的還有政治部副主任科瓦爾丘克。工作組由艦隊第一副司令、海軍中將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瓦西里耶夫親自帶隊。
1969年,碼頭設施進一步擴充,新增了一個浮動碼頭。這一年,潛艇數量增長至12艘。同年秋季(9月至10月),服役多年的浮動基地船“北方”號離開了171旅和那加耶夫灣。在岸上,一棟五層樓的新建筑拔地而起,用于安置艇員和旅部。171旅于1969年底從“庫魯”號浮動基地和“比留薩”號浮動兵營遷入這座新樓。
1970年,171獨立潛艇旅的С-275號潛艇(艇長為二級艦長斯維施)和С-365號潛艇(艇長費利佩尼亞)等參加了代號為“海洋”的大型演習。
1978年,陶伊灣
1970年6月,171獨立潛艇旅和那加耶夫灣的浮動兵營“比留薩”號離開了該地。1970年9月,浮動基地“ПБ-3”號在參加完“海洋-100”演習后抵達那加耶夫灣。這艘浮動基地是專門為保障潛艇而建的特種艦艇,被命名為“馬加丹共青團員”,完全能夠滿足潛艇數量的保障需求,且裝備了防空炮和反潛綜合武器系統。1970年冬季,浮動基地“庫魯”號也離開了旅部和那加耶夫灣。
1971年3月,海軍少將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別利亞科夫調任海軍副司令員兼民防負責人。旅部指揮官由一級艦長亞歷山大·阿爾森季耶維奇·烏索夫接任。
那加耶夫灣冬季長達近八個月被冰封,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戰備訓練極為困難。艦隊指揮部決定在冬季期間將部分潛艇轉移至伊利奇約夫灣和別切文斯卡灣。171旅的首次冬季駐扎發生在1974年。
在鄂霍次克海的作戰任務環境嚴酷。即便在夏季,值班人員也穿著半皮大衣和帶耳罩的帽子在指揮艙外巡邏。613型潛艇的巡航任務通常為30天,而613V型潛艇的巡航任務長達45天。
1979年,浮動基地“ПБ-3”號獲得“馬加丹共青團員”榮譽稱號。90年代中期,171獨立潛艇旅被撤銷,結束了其歷史使命,成為歷史。
關于潛艇兵的回憶以及潛艇的命運,我們將在后續資料中繼續講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