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半個多世紀的“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全球半導體產業都在焦慮地尋找技術未來。一個上海團隊帶著打磨十余年的“秘密武器”——二維半導體,交出了“上海方案”。
6月13日,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孵化的原集微科技二維半導體工程化驗證示范工藝線在浦東川沙正式啟動,這將是國內首條投入運行的示范性工藝線。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先進材料處處長方浩,川沙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沈敏,復旦大學研究員、原集微科技創始人包文中等出席啟動儀式。
活動現場,川沙新鎮與原集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
川沙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沈敏表示,川沙新鎮黨委政府始終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引入和培育發展,始終將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和財力的增長極,始終關心支持和服務扶持好高新科技企業的發展壯大,我們秉持“企業的成長高度決定區域發展高度”的理念,形成了從政策設計、空間供給到生態構建及服務保障等全鏈條的支持體系。
此次啟動儀式暨生態合作峰會的舉辦,不僅是企業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們共同構建二維半導體產業生態的重要契機。真誠期待以此次峰會為契機,搭建起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深度交流與合作的橋梁,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共同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做好高新技術企業的初創培育和扶持發展,推動川沙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長遠發展。
原集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二維半導體領域取得了“從0到1”的關鍵技術突破,并成功推進至“從1到10”的產學研轉化階段,當下正致力于打通“從10到100”的產品商業化道路,有望在芯片大戰中開辟出全新賽道。
讓二維晶體管走到聚光燈下,靠的是幾十年的堅持。早在2006年,包文中就開始研究二維晶體管,2015年在復旦大學繼續推進研究。通過10年的工藝積累,團隊攻克了二維集成電路制造的完整制程,建立了二維半導體工藝庫,同時還自主研發了專用設備,并搭建起二維半導體的生態體系,具備從晶圓生長、集成工藝、器件建模、電路設計,再到封裝測試的完整能力。
團隊實現了二維半導體“從0到1”的技術突破,很快迎來了“從1到10”的原型產品成功研發。今年4月,包文中和復旦大學周鵬教授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在《自然》期刊發表了重磅成果,宣布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基于二維半導體材料的32位RISC-V架構微處理器——“無極”。
“目前,我們在浦東新區川沙新鎮建設一條工程性示范性產線,實現從實驗室到工業化‘從10到100’的跨越。”包文中表示,為加速技術轉化,研究團隊于2025年成立原集微科技,與復旦大學完成了上千萬元的技術轉化交易,組建了20余人的青年工程師團隊和10多位頂尖科學家顧問團。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二維半導體界的‘臺積電’。”原集微計劃三年內重點突破材料與硅基工藝兼容等核心難題,建成國際領先的二維半導體示范商業化產線,依托自主技術實現1—2納米級芯片性能,率先實現二維半導體技術的商業化落地。
“二維半導體作為集成電路領域的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上海將通過產業基金引導、稅收優惠、土地保障等政策,吸引產業鏈上下游的優質企業匯聚于此,共同塑造一個專業化的二維半導體產業集聚高地,形成產業型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上海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名鎮川沙、上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