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下,國家秘密安全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任何形式的泄密,無論有意或無意,都可能給國家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而在眾多可能引發泄密的因素中,特定人群由于其所處環境、崗位特性以及個人特質等原因,更容易成為泄密事件的 “導火索”。深入剖析這些易泄密人群,對筑牢保密防線、維護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01
基層工作人員
信息公開的 “隱憂者”:
自《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以來,信息公開在基層廣泛推進,但這也為泄密埋下隱患。部分基層機關單位對信息公開平臺管理松懈,工作人員多為兼職,精力有限,難以嚴格執行保密審查程序。例如,某縣委值班室工作人員王某,收到省委下發的秘密級密碼電報后,違規復印并遮去密級標識,隨后該復印件被上傳至該縣黨政門戶網站,導致泄密。此類事件反映出基層人員對保密規定執行不力,對密件敏感度低,在信息公開與保密的天平上,輕易偏向了公開一端。
02
借調人員
保密管理的 “邊緣人”:
各級黨政機關常借調人員應急,這些人員雖臨時工作,卻可能接觸國家秘密。然而,不少用人單位未將其納入保密管理范疇。如A市某民營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員工陳某,借調至國資委信訪科工作時,因對涉密文件感興趣,用手機拍攝并通過 QQ傳遞給朋友,后被廣泛傳播,造成泄密。陳某案例凸顯借調人員因缺乏保密培訓,保密意識和常識匱乏,在好奇心與不當社交驅使下,極易成為泄密源頭。
03
服務外包人員
涉密場所的 “潛伏者”:
涉密機關、單位服務外包現象普遍,保潔、安保、設備運維等外包人員長期在單位辦公,接觸國家秘密機會增多。若單位對其管理不善,易引發泄密。某重要涉密單位將辦公樓物業管理外包,未對物業公司進行保密監管,保潔員段某借此主動聯系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偷拍、盜取國家秘密提供給對方,造成重大失泄密。此外,資質審查不嚴也致隱患,如無保密資質公司騙取機關單位信任承包檔案數字化業務,員工竊取涉密文件出售。
04
互聯網活躍群體
網絡竊密的 “目標者”:
互聯網時代,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利用眾包模式等手段,針對頻繁活躍于網絡社交平臺、求職網站的人員實施竊密。他們發布 “高薪兼職”“信息采集” 等誘人任務,誘導這些群體提供敏感信息。在軍事禁區、重點實驗室等敏感區域周邊工作、生活的人員,以及高校師生、科研機構工作人員,因能接觸到涉密信息或科研成果,成為重點誘捕對象。例如,A 公司以汽車智能駕駛研究為由,將測繪項目多次外包,最終獲取我國大量測繪數據,其中多項屬于國家秘密。此類案例警示互聯網活躍群體在利益誘惑面前,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淪為境外勢力的竊密工具。
05
心懷不滿利益熏心者
內部泄密的 “背叛者”:
部分因個人利益未得到滿足而心懷不滿的人員,容易在沖動之下做出泄密行為。某軍隊單位干事孫某,因職級未如期晉升,從單位機要室竊取機密級國家秘密拍照上傳到百度貼吧,以發泄憤怒。還有一些人則完全被利益驅使,如解放軍某部退休干部程某,為幫助子女赴某國留學,主動向該國情報機構提供國家秘密,換取子女留學簽證。這些人將國家秘密作為謀取私利的籌碼,全然不顧國家利益和法律后果,成為內部泄密的高危人群。
06
防范舉措
織密保密 “安全網”:
面對這些易泄密人群帶來的嚴峻挑戰,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對于基層工作人員,要加強信息公開平臺管理,嚴格保密審查流程,開展常態化保密培訓,提高其保密意識和業務能力。針對借調人員,用人單位應在借調前嚴格審查,借調期間加強保密教育與監管,簽訂保密承諾書,對不適崗人員及時退回。涉密機關、單位要強化對服務外包人員的管理,嚴格審查外包公司資質,明確保密要求,加強日常監督。對于互聯網活躍群體,需加大網絡安全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網絡竊密風險的認識,同時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斬斷境外勢力的竊密黑手。對于心懷不滿和利益熏心者,一方面要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合理解決員工訴求,另一方面要強化法治教育,讓其深知泄密的嚴重后果。
國家秘密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易泄密人群猶如隱藏在暗處的 “雷區”,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泄密危機。只有精準識別這些人群,采取針對性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織密保密防線,守護國家秘密安全,為國家的穩定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堅實保障。
來源 | 甘孜密語
初審丨管清英
復審丨陳 思
終審丨馮 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