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補貼大戰必然經歷的階段:各家紛紛采取補貼策略,但從長周期看,用戶最終還是會為體驗買單。邊做獲客,邊建設用戶體驗,才是長期競爭的關鍵。未來外賣補貼戰是否將轉向新戰場,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文文
· ··
6月17日,據媒體披露最新數據,美團外賣日單量連日超過9000萬,餐食外賣市占率穩占70%。
具體來看,三家平臺的單日峰值GMV分別27億、3.5億和5.2億元。從日GMV看,市場格局仍然處在7:2:1的穩定階段,與補貼大戰開始前的市場份額大致相同。
在補貼正酣的外賣市場,為何“2元一杯奶茶”并未改變行業格局?
1.
/外賣市場規模隨補貼“膨脹”/
進入2025年,外賣行業在短時間內呈現極速膨脹態勢。
“補貼用在奶咖上,雖然能夠快速起量,但大概率吸引來的非穩定外賣用戶。像是給整個市場都用上了一張膨脹神券?!庇须娚绦袠I分析師分析。
據華經產業研究院,2022年,我國現制飲品行業市場規模為4213億元,如按照10元均價,市場總杯量為421億杯??紤]到行業約18.7%的高復合增長率以及價格帶波動因素,2025年現制飲品總杯量或達580億杯。
由此測算,目前中國現制茶飲日產量可達1億-1.5億杯,與當前實際銷量水平還有空間。奶咖品類毛利高、消費彈性大,屬于“便宜了就點,平時可喝可不喝”的潛在消費品,因此也成為新平臺入場沖單的首選品類。截至目前,庫迪在一家外賣平臺上的累計銷量已突破1億單。
在社交平臺上,有網友曬出自己兩天內買了100瓶礦泉水的記錄(折合20余單),這顯然不符合正常的消費習慣,也體現出當前外賣大戰下“單量膨脹”的泡沫現象。
除了羊毛黨,部分從不點外賣的中年男性消費者也進入了這一領域,成為外賣首客。
這樣的膨脹現狀,導致三家平臺均有可觀增速,其中補貼力度更大的平臺,沖單速度更快,但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客單價會偏低。
但是,這一繁榮現狀,不意味著燒錢補貼制造出的大蛋糕,可以長期存在。
每逢惡劣天氣或大額補貼的爆單時期,用戶對體驗的敏感度也會提升,在這些場景下,用戶對超時、客訴等問題更為在意,如果遭遇了體驗不良的情況,則后續會選擇履約更穩定的平臺。也就是說,低價茶飲帶來的新客,很可能會被其他的平臺所虹吸,造成新客外流,沉淀成了美團的增量訂單。
最終結果是,行業基建最完備的玩家通常能拿走最大份額。
2.
/各平臺激戰茶飲,
為何餐食外賣的格局幾乎未變? /
在上述新近披露數據中,或許最值得注意的是各平臺的客單價。據該信息,目前,美團平臺的客單價保持在了30元左右,而另外兩家的客單價明顯低出一檔,均在13-14元之間。
客單價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平臺之間不同的策略。據此前的晚點報道,部分外賣平臺的茶飲訂單占比超過了50%。如果補貼集中在茶飲品類,尤其是非剛需的咖啡奶茶等品類上,必然會造成當下的結果:單量爆發式增長,但客單價較低。
因此,客單價之間的差異,背后或許意味著,當前的外賣行業補貼大戰依然圍繞“茶飲”在進行,而外賣市場最堅硬的剛需場景“餐食”,還沒有真正被補貼波及。
這也解釋了美團的競爭策略。在增量的茶飲市場上,美團在補貼上相對謹慎,確保茶飲的增量不會影響到餐食外賣的用戶體驗。畢竟,從上述數據看,茶飲的補貼帶來了市場的單量膨脹,但還未蔓延到餐食外賣的腹地。
而與此同時,美團的訂單量在并未激進補貼的基礎上,仍然和行業大盤在共同增長,那就意味著:
茶飲補貼帶來的新客,也同樣成為了美團外賣的客戶,并且,還不是來美團外賣上“薅羊毛就走”,而是轉化為了美團餐食外賣的訂單。
因此,如果采用計算GMV的口徑,或者把茶飲訂單從各家平臺的數據之中移除,那么,可以看見,行業在餐食外賣上的格局并未發生變化,美團仍然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
這或許也是補貼大戰必然經歷的階段:各家紛紛采取補貼策略,但從長周期看,用戶最終還是會為體驗買單。邊做獲客,邊建設用戶體驗,才是長期競爭的關鍵。
只是,如果換算成單量來計算,或許美團短期內依然受到了一定的競爭壓力。從各家目前的訂單量來計算,美團的單量在行業內占比約為58%。
在當前的競爭格局下,究竟是單量來計算市場份額更有價值,還是用GMV等口徑來計算,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3.
/補貼大戰逐漸傳來?;饸庀?/strong>/
“補貼一停,感情歸零?!?/p>
近期不少消費者在社媒平臺調侃道,也有不少商家指出,近期平臺提供的補貼正在收縮,要求商家出的成本變高。
在行業初期,補貼是進行消費者引導的主要途徑,但隨著市場日益成熟,補貼的邊際效用也在持續遞減。
外賣大戰將何去何從?
有行業人士預測,618大促結束后或出現補貼退潮,行業訂單增速可能從上半年“報復性反彈”回歸常態,行業總單量或回彈到每天1億單。
而前段時間,有外賣平臺悄然上線了新的營銷推廣系統,同時,也在探索提升商家補貼的比例。這兩項舉措,或許也可視為行業玩家在為告別激進補貼做準備。
摩根大通近期發布的研報預測,2026年外賣市場份額將為美團72.8%、餓了么22.1%、京東5.1%。
今天的互聯網競爭有一個基礎共識:商業競爭不再是簡單粗暴地砸錢。
此前,一位外賣創業者曾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美團多年積累的一個能力是能夠在不同城市不同時段,動態給到商家、騎手和消費者三方最合理的補貼金額。比起補貼更重要的是,每一筆外賣訂單都需要準時配送到消費者手中,短時間內的單量大幅躍升對任何平臺而言都是巨大挑戰。
“相較其他互聯網業務,包括廣告、電商等,外賣是典型的重投資、低毛利的生意。對于大型企業而言,外賣大戰是一個‘泥潭’,其難點不在于能否成功邁進去,而在于能否完完整整地走出來。”上述分析師總結稱。
外賣補貼戰是否將轉向新戰場,其他平臺多大程度上能搶走美團的生意,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