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是非金屬礦粉體重要的下游應用領域,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涂料生產國,如去年中國涂料產量約3600萬噸,中國涂料用重質碳酸鈣約900萬噸;廣東省涂料產量540.5萬噸,廣東省涂料用重質碳酸鈣年約135萬噸。粉末涂料通常使用的粉體材料主要有碳酸鈣、硫酸鋇、滑石粉、云母粉、高嶺土、二氧化硅、硅灰石等。之前隨著涂料行業的快速發展,其對非金屬礦粉體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然而,目前涂料行業面臨激烈的價格戰,整個涂料產業都在喊著生存艱難,甚至整個行業在“價格戰”中良心失守,有不少消息稱,部分碳酸鈣等涂料的原料上游供應商,也是導致涂料行業亂象橫生的罪魁元首之一。
涂料頭部企業也利潤銳減
近日,汽車涂料龍頭企業金力泰的一紙停牌公告,如同一記重錘,敲醒了涂料行業的從業者——因2024年年度報告及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無法按期披露,公司股票被迫停牌。若兩個月內仍無法公布年報,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再逾期,或將面臨終止上市的命運
這并非個例,2024年涂料行業財報季,眾多企業交出的“成績單”令人觸目驚心:飛鹿股份凈利潤暴跌776.26%;凱倫股份凈利潤下滑幅度高達2479.49%;渝三峽營業收入下滑29.94%;行業龍頭東方雨虹也未能幸免,凈利潤更是銳減95.24%。
國際形勢又加劇涂料行業的艱難
以伊沖突等中東局勢惡化,可能會引發該地區主要產油國的報復性反應,這些國家石油產量在全球占比為1/3,“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預計油價可能會飆升至每桶120美元至130美元的區間。”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作為化工產業鏈的“源頭活水”,原油價格上漲最先沖擊的是企業的成本端。化工行業以原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為起點,經過一系列加工合成,形成各種化工原料、化工制品,從而進入各行業生產或消費。因而,作為化工行業的源頭的原油價格持續上漲沖高,勢必會對行業產生重要影響。
多家涂料和防水材料公司在紛紛發布產品漲價函后,表示成品價格的上漲仍然跟不上成本端的漲幅,多次調價也難抵成本壓力。另一方面,行業還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涂料行業是一個買方市場,客戶說了算。上游漲價也根本不能順利傳導至下游,下游客戶對漲價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在此背景下,多數涂料企業的利潤被壓縮。
可以預見,現在又到了一個試煉真金、檢測強者恒強的一個時刻。有消息稱,已經有粉末涂料上游原材料企業停止接單報價了,作為涂料行業的輔料和填料的非金屬礦如碳酸鈣等,在低端和中低端產品市場,即使保持原價甚至降價也未必能提高太多銷量,因為國內涂料行業式微的形勢難以扭轉。而在高端產品市場,如用于電子、醫藥和高端涂料等領域的納米碳酸鈣、活性碳酸鈣等,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沖突事件繼續發酵,國內原材料市場或將至少迎來一波短期漲幅。
上游企業的無底線造假?
涂料企業業績下滑與產業鏈陷入“競低”迷局有關。
所謂“競低”,即從價格方面去比較,誰更低就就能迅速占據市場份額。據公開數據,去年藝術涂料、仿石涂料價格下降約30%,木用涂料價格下降約10%,粉末涂料價格下滑約10%。這種價格下跌的趨勢也透露出涂料企業經營的艱難。為了保住利潤,“聰明”的涂料企業選擇用造假的行為來降低成本。從一開始的少添加、好壞摻半,到后面的“偷梁換柱”,用違規的方式產出低劣的產品。
例如在鋅粉市場出現的“無鋅”產品,使得所謂的環氧富鋅漆變成了普通環氧漆,產品質量與防腐性能大打折扣。涂料常用填料的硫酸鋇,也難以逃脫被摻假的命運。部分供應商為牟利,在硫酸鋇中摻入碳酸鈣或滑石粉,雖然降低了成本,卻使涂料的耐酸堿性大幅下降。
更可怕的是,對于上游企業的無底線造假,涂料企業并不是全然不知,反而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質量底線不斷失守。這種放任,也推動原材料造假呈現出規模化、隱蔽化現象。當劣質原材料以低價大量流入市場,堅持使用正品原料的企業反而因成本劣勢失去競爭力,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整個涂料行業將面臨原材料質量體系崩塌的風險。
從藝術涂料廠商將無機砂漿替換為有機物,天然彩砂替換為人工合成材料,削弱產品環保特性,到防火涂料廠商減少聚磷酸銨、三聚氰胺等阻燃劑用量,用普通填料替代,使防火涂料耐燃時間遠低于國家標準。從新舊粉末涂料混賣,到水漆廠生產偽水漆,再到真石漆廠商將20道標準工序縮至4-5道,省去防水層、抗堿底漆等關鍵步驟,以及部分涂料企業回收正品包裝桶,灌裝勾兌后的劣質產品,并無視風險并通過網絡大肆售賣……大家的心照不宣,一步步將整個行業推向水深火熱的深淵。
下游只看價格不顧質量
為何涂料企業明知道偷工減料的風險,還是選擇頂風作案?
這與目前市場的大環境有關,尤為明顯的就是下游的房地產行業和工業領域。下游采購環節主打的就是低價中標,這也揭開了涂料企業的潛規則——“先低價中標、后偷工減料”。這自然與當前冷淡的大環境和下游企業的發展模式有關。
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采購方化身“價格殺手”。某頭部房企2024年建筑涂料集采招標中,將投標限價大幅壓低,這也就給中標企業造成了較大的壓力。為維持利潤,涂料廠只能壓縮成本,將乳液含量減半,鈦白粉用量減少兩成,這也難怪很多住房的墻面漆耐擦洗次數不合格,耐候耐黃變性不盡如人意。
工程項目同樣深陷低價漩渦。不僅在高鐵、基建項目屢屢曝出圍標、串標行為,買通其他同行讓其用高價退出,還要面臨前期墊資等風險。有些中小企業為了能夠進入供應商庫還要上下打點,返利給經辦人,才能換來一個并不確定的渺茫機會。施工方的分期付款方式,更是將風險轉移到了涂料和涂裝供應商群體。
以汽車為代表的工業領域更有自己的一套“玩法”,要么就是長達300天的賬期,要么就是利用車企自由的金融平臺轉為票據結算,幾年都不一定能夠收回貨款,著急用錢還要付5個點的財務費用來貼現,讓涂料企業的資金鏈雪上加霜。飛鹿股份現金流下滑62.05%,凱倫股份下滑172.97%,渝三峽更是暴跌620.18%。擊鼓傳花之下,涂料企業也只能無限壓縮成本,而驗收后的工程是否能夠扛得住風吹雨淋、戶外嚴苛環境,恐怕只有事故發生后才有人去深究。
低價中標不僅影響產品質量,更摧毀了行業創新生態。而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下游企業并非不知道,而是故意忽視質量,或有意“放水”,寬抓質量,嚴抓價格,導致行業秩序混亂。
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開啟
如今,整個涂料產業都在喊著生存艱難,即便已經沒有了交通封控,也極少遇到停工停業的不可抗力,但這幾年的情況卻沒有好起來,根源就在于惡性競爭帶來的“競低”模式。它猶如一場“自殺式”的行業內耗,讓整個產業鏈自下而上傳遞出 “低價至上” 的畸形信號。價格高,即便是產品好,也有一半的可能性被拒之門外;而價格低的產品,就算質量一般,各方面有些小毛病,竟也能被原諒和接受。這種畸形的采購模式自然也就催生了不正常的運營模式,并造成了惡性循環。
房地產與基建領域采購方過度追求低價,使得涂料企業在中標后不得不通過偷工減料維持利潤,導致工程質量隱患叢生。而低價中標帶來的微薄利潤,疊加房地產爆雷、超長賬期等資金壓力,直接沖擊企業資金鏈。企業為了生存,只能進一步壓縮研發投入,放棄技術升級,陷入“低價—低質—低創新”的惡性循環。
某涂料企業負責人坦言,為滿足低價要求,企業不得不將研發投入從營收的5%降至2%,原本計劃推出的新品涂料被迫擱置,優先處理降本事宜。這種短視行為不僅阻礙了行業技術進步,更讓我國涂料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失去優勢,市場份額逐漸被外資品牌蠶食。
當一家家老牌涂料企業因成本壓力破產清算,當一起起假冒涂料案揭開產業鏈造假真相,涂料行業已站在質量安全與產業倫理的懸崖邊緣。若任由低價競爭、以次充好、技術空心化等問題持續發酵,不僅會重蹈光伏、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覆轍,更可能引發系統性質量危機。從建筑墻面脫落到化工儲罐泄漏,從橋梁防腐失效到風電葉片損壞,每個環節的質量失守都可能成為壓垮行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來源:綜合自涂料采購網、趣涂料等
添加小編微信可進行業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