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 與 DeepSeek,狹路相逢的對手
圖源:月之暗面GitHub項目
昨天,月之暗面向AI領域放了個大招。
它開源了 Kimi-Dev-72B編程大模型,這個僅有 72 億參數的模型,在 SWE-bench 測試(AI編程能力測試)中以 60.4% 的成績超越了DeepSeek-R1。
圖源:月之暗面GitHub項目
在此之前,5月28日發布的新版DeepSeek-R1憑借其 671 億參數模型,曾是開源編程AI的標桿。如今,全球最強開源編程的寶座到了kimi這里。
這場“以小博大” 的勝利,打破了行業對 “參數即性能” 的固有認知。
Kimi-Dev-72B有這樣的成績,原因在于三個秘密武器。
第一個武器是雙角色設計。
圖源:月之暗面GitHub項目
AI可以同時扮演“Bug 修復者” 與 “測試編寫者”。
簡單說就是能自己檢查代碼,自己驗證修復是否正確。這樣通過強化學習讓模型在自我驗證中進化。
第二個武器是強化學習優化。
AI能通過“試錯”方式訓練,只有真正修復了Bug并通過測試,才會得到獎勵,確保AI的解決方案可靠。
第三個武器是高效的數據訓練。
Kimi-Dev-72B用了1500億條高質量GitHub代碼數據,用定向訓練更讓其直擊實際開發痛點。
通過這三個武器,Kimi-Dev-72B可以在代碼修復、測試編寫的精準度上占據優勢,彌補和DeepSeek-R1在參數量上的差距。
對比kimi,DeepSeek-R1的技術路線更偏向通用編程,在數學推理等領域仍保持優勢,但面對企業級代碼修復需求時,Kimi-Dev-72B 的實戰化訓練明顯更勝一籌。
這種技術路線的差異,本質是“大而全” 與 “專而精” 的戰略分野。
圖源:中國日報
時間撥回 2024 年,Kimi 的崛起堪稱營銷教科書。
一般來說,大模型的應用分為B端和C端,前者是指面向企業或機構的商業應用,后者則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個人應用。
當國產大模型扎堆 B 端時,kimi以“200 萬字上下文窗口” 切入 C 端,成為論文翻譯、法律文檔解析的辦公神器,深受個人消費者的青睞。
Kimi的市場優勢,加上一個月就高達1.99 億的廣告投放,終于在去年11月砸出 1282 萬月活,環比增長28%,在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的夾擊中殺出第三條路,僅次于百度文小言位居行業第二。
但 2025 年 DeepSeek 的橫空出世完全顛覆了游戲規則。
憑借極低的訓練成本和極高的性能表現,DeepSeek爆火出圈、震驚整個行業,零廣告投入卻靠技術口碑實現 1.25 億用戶增長,七天內收割 1 億新用戶,讓行業看清了技術穿透力的真正威力。
此時的DeepSeek被稱為“AI流量黑洞”。
而kimi的挑戰還沒結束。
3月下旬,騰訊元寶宣布完成重磅更新:同時接入DeepSeek V3-0324最新版,以及深度思考模型混元T1正式版。
騰訊財大氣粗,廣告投入比kimi只多不少。
今年一季度,AI產品的全行業投流費用約為18.4億元,而騰訊元寶占比高達76%,僅在3月份,騰訊元寶投放費用達到11億元。
圖源:QuestMobile
QuestMobile 數據顯示,2025 年 3 月 DeepSeek 以 1.9 億月活登頂,騰訊元寶月活規模為0.4億,而 Kimi月活數量僅為0.18億。
Kimi 的滑落不僅是數字變化,更揭示了 C 端市場的底層邏輯變遷:
當 AI 從 “新奇工具” 變為 “基礎設施”,用戶選擇的核心標準已從 “營銷聲量” 轉向 “技術體驗”。
DeepSeek 的殺手锏之一是開源策略。其低成本模型不僅降低了企業接入門檻,更通過開發者生態快速積累用戶。
當 DeepSeek-R1 成為行業標桿時,月之暗面終于在 2025 年 6 月調整策略,以 MIT 協議開源 Kimi-Dev-72B,允許商業使用。
這種轉變揭露了殘酷的現實,在 AI 時代,技術優勢若不能轉化為生態優勢,終將被開源浪潮淹沒。
Kimi 與月之暗面坎坷的發展歷程
月之暗面這家 2023 年 4 月成立的 AI 公司,背后站著豪華的資本陣容。
從 2024 年 B 輪融資 25 億美元,有阿里、騰訊等參投,到 2025 年估值升至 30 億美元,美團、小紅書加入,月之暗面的融資速度堪比火箭。
圖源:虎嗅網
創始人楊植麟作為清華天才少年,帶領曾任職谷歌、Meta 的核心團隊,構建了從長文本處理到多模態推理的技術護城河。
但資本加持也帶來壓力。
當 DeepSeek 以更低成本實現技術突破,月之暗面不得不重新審視商業化路徑。
月之暗面B 端依賴 API 接入、C 端靠打賞模式的現狀亟待改變,其接收小米“Kimi” 商標轉讓、與華為合作搭載鴻蒙系統等動作,就是想在 DeepSeek 的壓力下尋找新的盈利支點。
圖源:天眼查
圖源:月之暗面kimi微博
從 2023 年 10 月支持 20 萬字處理的 Kimi Chat,到 2025 年 1 月超越 GPT-4 的 k1.5 多模態模型,Kimi 的技術進化從未停歇。
但真正的戰略轉向發生在今年:
4 月份內測內容社區,模仿小紅書設計打造 AI 生成內容生態;
在6 月初開源編程模型,試圖通過開發者生態破局。
這種從“工具” 到 “平臺” 的轉型,本質是應對 DeepSeek 沖擊的非對稱策略。
當AI 生成內容(AIGC)成為趨勢,Kimi 不再局限于工具屬性,而是要做內容分發平臺。
在平臺上可以用AI 抓取全網熱點,kimi還邀請了邀請科技財經頻道號入駐,這些動作直指 DeepSeek 技術強大但應用場景單一的短板。
圖源:月之暗面kimi微博
換句話說,kimi的戰略是,既然無法在開源技術上短期超越DeepSeek,就通過應用創新建立差異化優勢。
不僅如此,月之暗面還在經歷一場戰略加減法。
減法是減少廣告投放,將資源從營銷轉向技術。Kimi將模型推理服務降價 83%,用性價比爭奪企業客戶;
加法是聚焦垂直場景。Kimi 被清華北大納入學術誠信工具包,在法律、教育領域深化應用。
但這樣還不夠,尚未盈利的月之暗面需要向投資人證明付費潛力,而 C 端用戶對 AI 工具的付費意愿尚未完全打開。
內容社區能否通過廣告、打賞實現變現?開源模型能否通過企業服務盈利?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月之暗面能否在 DeepSeek 與阿里、騰訊等巨頭的夾擊中存活下來。
AI 時代的生存法則
圖源:微博
Kimi 與 DeepSeek 的較量,本質是中國 AI 大模型行業的一個縮影。
在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的雙重壓力下,月之暗面的反擊揭示了三個關鍵生存法則:
首先,技術專精度勝過參數規模。
Kimi-Dev-72B 用 72 億參數超越 671 億參數模型的案例證明,誰能解決具體行業痛點,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其次,生態構建能力決定生存空間。
DeepSeek 的崛起印證了開源生態的力量,而 Kimi 的反擊也顯示閉源企業必須找到生態破局點。
無論是內容社區還是硬件集成,本質都是在構建“技術 - 應用 - 用戶” 的閉環,單靠技術優勢難以維持長期競爭力。
最后,非對稱創新創造突圍機會。
當 DeepSeek 在技術層面對標 GPT-4,Kimi 選擇從應用層突破,結合了內容社區、硬件集成、行業解決方案,這些非對稱策略讓其在巨頭夾縫中找到生存空間。
AI 行業的競爭從來不是線性比拼,而是多維戰場的立體博弈。
站在 2025 年的時間節點,月之暗面的反擊才剛剛開始。這家年輕的 AI 公司能否完成從 “黑馬” 到 “長跑者” 的蛻變,還有待觀瞻。
而對于整個行業而言,這場較量的終極意義或許在于,倒逼中國 AI 企業跳出 “復制國外路徑” 的慣性,走出一條 “技術創新 + 生態重構 + 商業落地” 的獨特道路。
在這條充滿不確定性的賽道上,唯一能夠確定的是,競爭從未如此激烈,機遇也從未如此臨近。
作者 | 劉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