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在各類戰爭形態和戰術戰法中,消耗戰幾乎可謂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一種,且這種痛苦是交戰雙方均會切實感受到的。基本上,但凡是能不把一場戰爭打到拼資源保有量和拼耐力的消耗戰的份上,那就沒人愿意去玩消耗戰。然而在很多情況下,消耗戰往往又是戰勝對手的唯一方法,如今伊朗和以色列的“隔空互毆”,儼然就是一場“彈道導彈庫存vs反導攔截彈庫存”的消耗戰。當下看來,在這場給雙方都帶來沉重損失的消耗戰中,伊朗似乎出現了些許的優勢苗頭。
伊朗“泥石”彈道導彈
據央視新聞報道,伊朗革命衛隊宣布,在對以色列開展“真實承諾3”的第13輪打擊行動中,首次使用了射程達2000公里的伊朗國產“泥石”彈道導彈。而從以色列方面發布的消息來看,其稱對伊朗發射的導彈進行了成功攔截。但有以色列當地人表示,伊朗于夜間發射的導彈命中了以色列境內的部分地區,損失情況不明
“泥石”留下的飛行軌跡
平心而論,雖然是“首次參戰”,但“泥石”其實也并不是什么十分神秘的新型導彈,其早在十多年前就進行過成功的試射,然后于2016年前后開始列裝伊朗武裝部隊,算是伊朗手中型號相對較新的一款武器。至于說“泥石”與伊朗此前發射的彈道導彈相比有何亮點,大概就在于前者使用了較為先進的固體燃料,這使得其有著發射準備時間少和反應速度快的優點
伊朗此前發射的多為較為落后的液體燃料彈道導彈
我們知道,在此前數輪針對以色列本土的導彈打擊行動中,伊朗導彈部隊發射的彈道導彈多為采用液體燃料的型號,導彈發射前需進行燃料加注作業,十分費時。正因如此,部分進入預定發射陣位后啟動燃料加注作業的導彈發射車,就成了以色列空軍戰斗機的“彈下亡魂”,即前者還沒來得及完成導彈燃料加注和發射,就被以軍戰機給揚了
以色列經歷了多日的高強度反導攔截作戰
因而,當時就有人提出,伊朗不是沒有攻克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相關技術,也不是沒開發出固體燃料彈道導彈,為何不直接讓固體燃料彈道導彈“上場”呢?如今看來,德黑蘭方面可能是故意而為之,讓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泥石”在伊以開戰近一周后才投入戰斗,恐就是在消耗戰大背景下的一種策略,即先用自己手中的老式液體燃料彈道導彈去消耗以色列的反導攔截彈,待以軍反導攔截彈庫存被消耗到快要打光、反導作戰效能開始下降之時,再把型號更先進且綜合性能更強的導彈投入戰場
“箭-3”反導攔截彈發射升空
從以色列國內流出的部分視頻來看,型號可能為以色列國產“箭-2”和“箭-3”的反導攔截系統,已不止一次地出現“反導攔截彈發射后因不明原因墜毀”的事情,甚至還有失控墜毀的反導攔截彈把自家防空系統給炸了的一幕上演。如果這并非是受到電子干擾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那可能的原因或許在于,以色列在開戰后的最初幾天所發射的反導攔截彈,均為生產批次較新的產品。而隨著連續數天的高強度反導攔截作戰所帶來的巨大消耗,如今以軍開始更多地使用較早生產的反導攔截彈。這些老批次反導攔截彈可能存在自然老化等問題,妥善率和生產下線時間的早晚反比
待發射狀態下的以軍反導攔截系統
基本上,這種猜測是符合邏輯的,作為導彈襲擊發起方的伊朗,可以隨意選擇發射新導彈還是老導彈,反正只要導彈能飛到以色列的頭上,打擊行為就成功了一大半。但對于處在防守方的以色列來說,其必須盡最大可能地將伊朗導彈的打擊效能降到最低,故會且只會優先用技術狀態最良好的新批次反導攔截彈來應對來襲導彈。只有新批次反導攔截彈消耗得差不多了之后,較老批次的反導攔截彈才會被啟用。
伊朗革命衛隊的“泥石”彈道導彈
這樣想來,伊朗于此時才把更加先進一些的“泥石”彈道導彈拿出來用,大概就是瞅準了以色列的防空反導作戰效能開始出現下降,故而以“趁他病,要他命”的方式進行了加碼。可以說,雖然雙方都是在拼導彈庫存,但伊朗在此前的打擊行動中,更像是在清庫存,即先用老導彈把以軍手中的新批次反導攔截彈給拼光,然后再上“真家伙”,這正是消耗戰過程中的一種典型手段。接下來,雙方誰的耐力會更強一些,就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