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四五”時期進入收官之年。這意味著一個新的“十五五”時期即將要來到。
作為在逆全球化條件下的一個關鍵五年,“十五五”時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五年。自2005年逆全球化的出現及日益深化發展以來,全球經濟社會形勢發生劇烈變化,使得我國的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大。實際上,這也可以從中央工作會議的表述中明白。2023年,會議只是強調“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而在2024年的會議則已經開始強調“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而且內容更為置前,言辭更為直接。
與此同時,“十五五”時期又是實現2035遠景目標最關鍵的五年。“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發展速度已經低于早前預期,“十五五”時期則承擔著更為艱巨的經濟發展任務。目前國內經濟還處于下行壓力較大的階段,特別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還非常突出。值得一提的一個情況就是,目前國內經濟可能長期面臨“沉陷式萎縮”風險,涉及人口持續負增長與老齡化加速、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政府債務規模大壓縮財政空間等問題。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那么,在國內外形勢愈加嚴峻的背景下,“十五五”時期應該如何謀劃全局,應該看到怎樣的大局觀呢?這是一個需要全面深思的戰略性問題,也是一個戰略性框架形成的基礎。對此,安邦智庫(ANBOUND)一位資深研究員從經濟增長率、中美關系、物價水平、經濟與產業政策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比較系統化的分析與研判。具體如下:
1、經濟增長方面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中國經濟增長將會長期停留在4%左右的區間,這是一種長期現象,不是短期現象,甚至與中美貿易戰都關系不大。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增長的階段已經到了一種溫和增長的階段,這將是一種長期的現實,有待大家接受和承認。
2、中美貿易經濟方面
中美貿易戰將會長期化,因為中美兩國在經濟上互相依賴的程度、產業結構的不同以及戰略目標上的沖突,都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5月12日,隨著中美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雙方的關稅戰有所降溫。之后,雙方會繼續談判,但結果未定而且并不樂觀。即便是最終可能達成協議,大概率也是回歸到美方的基線關稅10%,這是一個較為理性的結果。雖然這個協議將是一個非常有必要的協議,但這個協議即便達成,影響也將有限,總的判斷應該是現有經濟總量的1個百分點左右,不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產生重大影響,也就是說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無論怎樣大致都是在4%的區間。
3、物價水平方面
中國的物價水平,也就是通脹現象,這一點安邦智庫已經反復講過很多次了,基本觀點就是“先低后高”,“通脹是一個過程”。從現在的情況看,因為全球保守主義以及逆全球化帶來的中國重大結構調整,供大于求,產能過剩,導致一個通縮過程是必然的。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今年4月CPI同比下滑0.1%,PPI同比跌幅則擴大至2.7%。值得憂慮的是,目前,CPI已經在0%附近徘徊了25個月;PPI指數已經連續31個月為負。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中國當前貨幣政策已經切換軌道,進入“開閘放水”階段,要時刻注意警惕通脹的爆發,這是謹慎宏觀政策所必須警惕的。要有效控制風險,必須盡快設立通脹控制紅線,將短期目標設定為1.5%,潛在上限為3%,從而為貨幣政策操作提供明確的邊界和靈活空間。
4、產業政策方面
中國未來要維持一定的溫和經濟增長,如4%-5%,那么必須將現有的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的核心政策做出重大調整,一方面要遏制“工業浮夸風”。當前的產業政策核心存在過度傾斜的現象和問題,通過大規模的政策補貼和政治支持來加以推動,瞄準的僅僅是少數幾個“光彩照人”的領域,如光電、機器人、半導體和新能源車,大干快上,蜂擁而上,這可能造成有限資源的很大浪費;另一方面必須下決心將政策核心,真正轉移到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消費生產、消費升級等消費領域,即明確中國經濟要向消費經濟轉型。以消費為中心,在消費生產和消費市場兩端同時加力。當前,中國的消費增速中樞進一步下探。由于就業狀況和收入的制約,2024年社零、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創下近年來新低,最終消費對GDP增速的貢獻僅為44.5%,拉動經濟增長2.2個百分點。2025年4月份,社零總額增速較3月份的5.9%明顯回落。這樣做當然并不容易,估計很多人也會反對,因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會出現,過去大口吃蛋糕的,可能就會沒有飯吃了。相反,消費品制造的行業,則會因為消費升級換代,而有了新的機會。
5、經濟發展模式方面
中國最大競爭力源于消費品制造,而不是高科技。高科技行業技術更迭快,行業格局變化頻繁,在整個科技群落中僅有其中的成功部分,才是真正的潛在生產力,而且還與即期的名義經濟增長基本無關。真正與國民經濟息息相關的,真正與國家實力在本質上相關的,真正與老百姓生活密切聯系的是消費。看似不起眼的消費品,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消費和通脹,因而也會直接影響國際政治。“美國不怕深圳,怕義烏”,高科技的操控對美國而言,很簡單;但消費品對美國社會是剛需,操控就較為困難了。這一點在中美關稅戰中已經看到很清楚了,所以今后中國經濟政策,要有針對性地維持高科技產業發展,同時要重點鼓勵發展民生產業。這是最大就業群體,最大市場的關鍵所在。
6、市場開放方面
強調以穩為主,放開可以放開的一切,不是口頭上放開,而是真正放開。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擴大市場空間,不放開怎么擴大市場空間?不放開,怎么會有消費?不放開教培行業,怎么會有教培;不放開娛樂行業,怎么會有燈紅酒綠?沒有燈紅酒綠,哪里來的消費,就吃那幾碗干飯,那才能消費多少?要從真正國家安全的高度去辯證地認識放開的問題,不放開就不會有真正的國家安全。只有放開,才能促進產業的發展,逐步提振疲軟的消費,促進經濟系統的大循環,提升經濟體系的韌性。相反,則會封閉在有限的市場空間中,產生大量的潛在問題,加劇競爭式內卷,削弱經濟系統的韌性,進而威脅國家總體安全。
7、產能調節方面
克制繼續擴大產能的沖動,不要再以任何借口和理由,擴大產能,讓原本的產能過剩進一步惡化。實際上,近幾年以來,由于缺乏周期性的增長動力,中國主要選擇依靠生產密集型增長策略來提振經濟。然而,由于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市場對于制造業產能過剩壓力的關注度不斷提高。近年來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出現持續下滑,從2021年二季度的78.4%下滑至2024年二季度的74.9%。另一份數據顯示,自2019年底到去年年末,中國工業庫存水平累計增長了39%,遠遠超過了同期24%的工業產出增長幅度。因此,全國要尊重市場經濟。市場擁有自我調節產能的自然能力,市場經濟有這個能力,而真正可怕的是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式去無邊界地擴大產能,導致出現結構失衡也就難以避免。這些話,原本可以不說,很多“聰明人”也確實不說,但這些都是眼下的重要問題,總得有人要說一說。
總的來說,在逆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國際環境不確定陡增,國內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階段(了解更多關于新常態階段內容,閱讀:http://www.anbound.com.cn/ViewArticle.php?ArticleID=505259756244493872B7709A8A01B536),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形勢,實際正向更加嚴峻的方向轉變。隨著“十五五”時期的即將到來,大局觀的把握非常重要,要從戰略高度上把握中國經濟的宏觀走勢,防范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而采取更加有效與合理的措施,維持經濟的溫和增長。
最重要的是,在“十五五”期間,盡量要確保實現均衡。因為從失衡到均衡,這就是真正的再平衡。只要能夠實現再平衡,經濟增長率高一點或是低一點,其實關系不大。
安邦智庫于2025年3月發布的《“十五五”規劃的戰略導向與戰略重點》對“十五五”的發展規劃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討論。
在國內外形勢愈加嚴峻的背景下,“十五五”時期應該堅持什么樣的大局觀?在“十五五”期間,盡量要確保實現均衡。因為從失衡到均衡,這就是真正的再平衡。只要能夠實現再平衡,未來經濟增長率高一點或是低一點,其實關系不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