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萊陽鋼管,富則萊茵金屬”,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最新自研的KF51主戰坦克性能如何?能否成為豹2的有力替代者?
萊茵金屬公司和歐洲軍工是深度綁定的,可是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其實這家公司很少自研武器,他們只是零部件供應商。以前德國的軍火商大多轉行做汽車了,而克虜伯在二戰后主營電梯業務。
在KF51之前,萊茵金屬還搞了幾輛步兵戰車,不過反響平平,這次估計是想整個大活,但是設計一門炮和設計一輛坦克,是兩回事。
KF51看起來似乎并沒有什么亮點,它配備的是一門130毫米滑膛炮,據說比豹2的 120 毫米滑膛炮威力提升 50% 以上,有效射程更遠,2500米距離上發射長桿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能擊穿1000毫米等效裝甲,差不多就是99A正面裝甲的厚度。除常規彈藥外,還可以發射可編程空爆彈藥,火力打擊更加精準。
防護方面,KF51是被動防護與主動防御系統相結合模式,專門加裝了“TAPS”頂部攻擊保護系統和“ROSY”煙霧遮蔽系統,相比于豹2更加全面。
另外,其配備了先進的數字化車載電子設備,如戰場管理系統、NGVA“北約通用車輛架構標準”數據總線等,信息化水平更高。
在KF51的炮塔后方有四枚巡飛彈,可以垂直彈射升空,然后打擊敵方坦克,射程足足有60公里,可以在20公里范圍內進行偵察,數據可回傳到坦克車組那里。這個設計算是比較先進,不過這款巡飛彈的射程過遠,對于坦克來說沒有必要。
動力方面,KF51使用的是1500柴油機,匹配比豹2更加優秀的變速箱,公路最大速度沒有變,越野速度提升不少,特別是扭矩變得更大,倒車前進轉換更加快。
進入它的駕駛艙,就和進了網吧一樣,通過外置光電傳感器和雷達,把周圍戰場環境投送到駕駛艙,就和家用轎車的360全息影像一樣,這其實不是什么新技術,但是用在坦克上屬于首次。駕駛起來也很像是在打游戲,體驗感是相當不錯的。
KF51延續了德國浪費噸位和空間的傳統,它不掛載任何爆反裝甲的情況下,全重59噸,這么大的一個車體,要是掛上裝甲,重量預計在65噸以上。在春季的東歐大平原上,估計會很難走,它太笨重了。
歐美國內很多媒體對KF51從不吝嗇贊美之詞,說它才是真正的第四代主戰坦克,俄羅斯的阿瑪塔在它面前也不夠看。
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它只能算是三代半坦克,在第三代坦克上做了一些小修小補,即便如此,這些小修小補也不合格。比如它的主動防御系統,正常人的理解應該是敵方炮彈、無人機和導彈來襲,主動防御系統要能發射攔截彈,把威脅攔截掉才是。但是KF51不是,它主要釋放氣體凝膠煙霧,干擾無人機的視野,也可以看到反坦克到導彈前段的紅外探測器,你就說主不主動吧?
第四代坦克的標準,其實現在很容易猜到,KF51有很多地方都不合格。
首先,在動力系統上必須要用插電混動。在坦克內部加裝電池組,同時加裝發電機,在趕往戰場后全電推進,內燃機只是用來充電的。這種動力系統沒有復雜的傳動箱,坦克的重量和摩托化小時數會極大的增強。
顯然, KF51沒有在這上面進行大改,美國的艾布拉姆斯和中國的下一代主戰坦克都是這種動力搭配。技術要求很高,電池要能在寒冷和高溫戰況下運行。
其次,第四代主戰坦克的主動防御系統是像阿富汗石和以色列梅卡瓦那樣的,發射主動攔截彈,這個中國軍工企業也在測試,估計還要搭配更加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激光炮輔助攔截,主要應對低空低速的無人機和巡飛彈。
最后才是與無人機互聯,擴大坦克的交戰距離。以后的坦克對坦克,也會像戰機一樣嚴重依賴體系化作戰,超視距攻擊,交戰距離能達到10公里以上。
從這些來看,KF51有很多地方是不合格的,而歐洲各國的態度也值得玩味,沒人下訂單。據說德國的“豬隊友”意大利有意采購500輛。這個數字看起來就很唬人,不像正經軍購,正經軍購一般是買幾十輛先交付部隊使用,然后再擴大采購。而且萊茵金屬預計2035年才會大規模生產,現在還停在工程樣車階段。
其實,KF51引以為豪的130毫米滑膛炮,其實也沒那么重要。俄烏戰場上的經驗引人思考,反正最終都是耗材,是不是非要造這樣龐大笨重的戰車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