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乳制品行業陷入傳統增長瓶頸時,聚焦水牛奶細分賽道的百菲乳業正以“黑馬”之姿沖擊資本市場。
一、四戰IPO,歸母凈利潤復合增長率61.14%
事實上,百菲乳業的資本化之路始于2018年掛牌新三板,2020年完成業務整合后更名為“廣西百菲”,2021年退市謀劃主板上市。2023年上交所IPO折戟,公司于2024年轉向北交所,卻在停牌半月后主動撤回申請。
彼時北交所對研發投入的硬性指標(近三年研發占比超3%或年均投入超1000萬元)成為其短板:2021-2023年,百菲乳業研發費用占比僅0.48%-0.55%,三年累計投入不足1400萬元。
直至2025年6月13日,百菲乳業終獲上交所受理,保薦機構為國融證券。
其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營收從7.8億元增至14.23億元,歸母凈利潤從1.15億元躍至3.00億元,復合增速分別達34.98%和61.14%,遠超行業均值。
高增長背后,隱憂暗藏:2024年40.14%的毛利率中,水牛奶采購價同比下降10%(至3.07元/公斤)貢獻了主要增量,而原料成本波動的風險尚未完全釋放。
二、高毛利迷思:原料紅利與增長成色
水牛奶的“貴族屬性”為百菲乳業帶來溢價空間:其總固形物含量是荷斯坦牛奶的1.37倍,脂肪與蛋白質含量分別達2.3倍和1.32倍,天然高營養特質契合新消費健康趨勢。2024年,公司憑借“百菲酪”品牌躋身水牛奶銷量全國前三,廣西85%的水牛奶產量占比更使其坐擁奶源地利。
但毛利率的飆升難言可持續。2024年,百菲乳業90%的生水牛乳依賴外購,而國內水牛奶年產量僅328萬噸(2023年),且單產瓶頸顯著——本土奶水牛改良需12年,年產量僅2-2.5噸。
2024年原料降價或為階段性現象,隨著皇氏集團等企業引入巴基斯坦優質胚胎擴大產能,未來奶源競爭或推高采購成本。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銷售費用增速(2024年80.14%)遠超營收增速(32.33%),1.93億元的銷售投入中,超13%用于廣告促銷,而研發費用占比僅0.58%,暴露出“重營銷、輕創新”的增長模式。
三、新消費敘事:資本為何押注細分龍頭?
百菲乳業的資本故事,本質是“新消費邏輯”對傳統乳業的重構:
1.賽道稀缺性:水牛奶作為全球第二大奶源(占比12%),在高端乳制品市場填補空白,2023年“618”期間電商平臺水牛奶銷售額增速達42%-75%,遠超傳統品類;
2.政策紅利:2025年《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聚焦“品質化消費”,廣西政府亦將水牛奶列為特色產業,靈山奶水牛更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3.場景化破局:公司構建全場景產品矩陣,從基礎款高鈣奶到創意款“楊枝甘露水牛奶”“水牛拿鐵”,精準觸達家庭消費與Z世代需求,2023年“雙十一”天貓旗艦店GMV躋身乳制品店鋪第七。
數據顯示,水牛奶賽道正處于爆發前夜。2023年市場規模突破50億元,近五年復合增速超20%,預計2029年達150億元。但供應鏈短板與市場教育難題仍待破解:
1.奶源困局:全國85%產量集中于廣西,云南以外地區養殖基礎薄弱,皇氏集團2024年引入萬枚胚胎雖緩解種源瓶頸,但規模化養殖仍需時間;
2.渠道依賴:當前企業多依賴B端合作(如頭部奶茶品牌),C端認知度不足,百菲乳業5.7萬家零售終端中,全國性渠道滲透仍有限;
3.創新壓力:北交所折戟揭示行業門檻升級,而百菲乳業近三年研發投入不足2000萬元,與傳統乳企年均數億研發投入形成差距。
值得關注的是,百菲乳業實際控制人吳守允家族持股87.97%,股權高度集中。2024年,公司以6000萬元收購凈資產880萬元的塞上牧業(溢價6倍),同期關聯交易金額達8912萬元,引發監管對利益輸送的關注。
站在主板上市的新起點,百菲乳業的挑戰在于:如何將原料紅利轉化為技術壁壘,以研發創新打破“營銷依賴”,并在水牛奶賽道擴容中鞏固龍頭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