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呀,這里是半生暖語。
這兩天刷微博,發現一張截圖,是@六神磊磊在今年3月發的一篇博文。
說熊太行發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應該年滿 35 周歲才能考公務員”。
理由如下:
1、35歲之后,經過社會毒打,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民;
2、年紀大了升官野心小;
3、避免脫產考公,趁年輕多生孩子;
4、避免盲目卷學歷,減少考研人數;
5、35歲考公的話,老爹不大能幫得上忙了,減少拼爹現象。
乍一看,這個觀點很有道理。
35歲之后才考公,又有經驗、又有體力,還能提高生育率,多好。
說一個我在知乎看到的例子吧。
有一位網友在知乎提問:“作為末位副鎮長,一把手交待的事,手下的主任不肯做,怎么辦?”
下方網友直接開噴。
這就是干部年輕化的副作用之一:
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把工作推出去”和“把工作壓給下屬”。
總結起來,就是否定三連:跟我沒關系、我沒干過、我可沒干過。
現實也確實如此。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找老爺們辦事情,為什么這么難?
就是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從校園直接考進去的。
昨天在象牙塔,今天就端起了鐵飯碗。
沒在社會遇到挫折、更沒見過社會上花花腸子一大堆的老油條。
所以他就必然不會對你的難處,抱有同理心。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35 歲以上才能考公,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起碼能夠保證,服務老百姓的那個人,能真的知道你的難處。
我們常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當所有人都在吐槽 35歲這個時間節點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它是怎么來的呢?
如果把中國,比作是一家公司。
1994 年,《公司人事錄取規定》第十四條第一次明確要求錄取員工的年齡要在 35 歲以下。
為什么呢?
因為在公司前 10 年大動蕩的時候,沒有年輕人上臺。
而在 1980 年的時候,公司總部 30 多個單位的主要領導平均年齡達 63 歲,55 歲以下者僅占 9%。
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者占比高達49.5%。
于是,鄧董事長就提出招人的時候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再加上,當時人均初一文化水平,基本上 12、13 歲就開始務農、務工,到 60 歲退休(女50歲退休)的時候,有近 50 年的時間為公司創造價值。
所以這個規定,在當時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就跟所有的大公司一樣,政策是有慣性的。
1994 年之后,上大大公司,下到小企業,紛紛把 35 歲當做一個年齡節點。
仿佛過了 35 歲就不能創造價值了一樣,把中年人棄若敝履。
現在都 2025 年了,如果用20世紀的標準來切割21世紀的職業生命,無異于用馬車限速高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報考公務員這件事上,其他國家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參考。
日本公務員報的考年齡上限為63歲,法國則允許70歲考公。
跟我們 35 歲的界限,相差巨大。
或許就如一句話所說:
中國人民是很勤奮的,但是,過度勤奮就變成了內卷。
雖然我們現在各種看不上美國,但美國早在 1967 年就頒布了《反雇傭年齡歧視法》。
其中明確規定,對年齡在40—65歲之間的員工或求職者實施歧視性對待是違法行為。
并在此后一系列的修訂中取消了年齡的上限,有效杜絕了年齡歧視問題。
而我們呢?
甚至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無法享受雙休。
大公司的規章制度,總是特別滯后的。
所謂船大掉頭難。
且不說 35 歲之后不能考公這件事,單說 35 歲的職場年齡歧視,就讓人心寒。
或許,它唯一的好處就是,
能讓35 歲的牛馬們,前半生被驅逐,后半生被捆綁。
畢竟,人活一世,誰還不是只牛馬呢。
這里是半生暖語,每天寫文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文章,請給我一個點贊鼓勵。
也歡迎評論區里一起討論,知音難遇,愿我們抱團取暖。
作者介紹:寫作者/ 生活觀察家。用十年時光收集人間故事,相信每一種情緒都值得被溫柔接住。愿做你深夜翻書時的那盞暖燈,陪你在文字里找回內心的從容與堅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