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膚病是夏季高發的困擾之一,其中體癬和股癬因發病部位不同常被混淆。這兩種疾病雖同屬皮膚癬菌感染,但癥狀、治療和日常護理各有特點。理解它們的差異,才能更精準地應對瘙癢、紅斑等不適。
體癬:不只是“圓環紅斑”那么簡單
體癬的典型表現是軀干或四肢出現環形紅斑,邊緣隆起如堤壩,中心區域則可能逐漸恢復正常膚色,仿佛皮膚被“畫”了一個個紅色圓環。但實際癥狀遠比這復雜——初期可能是細小的丘疹或水皰,伴隨脫屑,瘙癢感如同螞蟻在皮膚上爬行;若抓撓過度,可能繼發細菌感染,形成膿皰或滲出液體。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真菌偏愛溫暖潮濕的環境,因此夏季運動后未及時擦干的背部、常被衣物摩擦的腰部都是高發部位。
股癬:隱秘部位的“難言之癢”
當真菌侵襲腹股溝、臀部等褶皺區域,便形成股癬。與體癬不同,此處皮膚薄且易摩擦,紅斑常呈半環形,邊緣可能出現糜爛或濕疹樣變化,瘙癢感在出汗后尤為劇烈,如同“小火慢烤”。因部位特殊,患者常誤用激素藥膏止癢,反而會抑制局部免疫,導致真菌擴散——臨床數據顯示,約30%的頑固性股癬與不當用藥有關。
治療:從皮膚表層到體內環境的全面阻擊
對抗這兩種癬病,外用藥是首選“武器”。克霉唑、咪康唑等藥膏如同“精準導彈”,直接破壞真菌細胞膜。使用時需注意:清洗患處后薄涂,如同給傷口“刷漆”,覆蓋過厚反而影響透氣。對于面積大或反復發作的病例,口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藥物能深入真皮層“剿滅”真菌,但需定期監測肝功能,相當于為肝臟裝上“安全警報器”。
預防:切斷真菌的“后勤補給線”
保持干燥是預防復發的核心策略。建議穿寬松棉質內衣,出汗后及時更換,如同“不給真菌留一滴生存之水”。飲食上減少高糖、油膩食物攝入,這些物質如同真菌的“營養快線”;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可增強皮膚屏障功能,相當于構筑“防御工事”。家庭成員間的毛巾、衣物需分開清洗,避免交叉感染——真菌的傳播速度堪比“接力賽”,一個疏忽可能讓全家“中招”。
誤區澄清:激素不是萬能鑰匙
許多患者將股癬誤認為濕疹,自行涂抹激素藥膏。短期雖能緩解瘙癢,但會削弱局部抵抗力,如同“幫真菌卸下盔甲”。正確做法是通過真菌鏡檢明確診斷——這項檢查的成本不足一頓快餐價格,卻能避免數月誤治的煎熬。
特殊人群的應對策略
糖尿病患者合并股癬時,血糖控制與抗真菌治療需同步進行。因為高血糖環境如同真菌的“蜜罐”,會加速其繁殖。孕婦則應避免口服藥物,優先選擇布替萘芬等B類外用藥,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相當于為胎兒設置“安全隔離帶”。
通過系統治療,大部分患者2-4周可見顯著改善。但真菌孢子可能潛伏在角質層中,因此癥狀消失后仍需堅持用藥1-2周,如同“戰后清掃戰場”,徹底杜絕死灰復燃。即便癥狀消失,也不可掉以輕心。堅持用藥這1-2周,能確保將潛在隱患徹底消除,讓肌膚真正恢復健康狀態,避免真菌再次“興風作浪”,穩固治療成果,守護身體安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